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2|回复: 1

黄念祖老居士:介绍角虎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5 21: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不信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凡夫就应当听佛的话,我们「凡夫祇当确尊佛言」,确确实实听佛的话。《阿弥陀经》告诉我们,「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叫我们信、叫我们念、叫我们发愿,咱们就照佛说的做。因为佛是大慈悲心,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慈悲,多劫是这么修行的,而且是大智慧,九十五种外道都学遍了,超过一切,佛的智慧是大智慧。说的是诚实语,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真实不虚的话,没有一点虚妄。佛的话要不信你还信什么?所以我们有时候道理虽然不能懂,咱们仰信,上头说的话有时候道理很深,我们慢慢的可以懂,有的能懂的,好极了,那么我们先要信。
% _7 A' Q4 }8 d6 u/ n" i
  W3 P+ x$ s* w$ i  所以信佛的话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信它的理,第二是信它的事,所以还是理事。我们一切问题就是它有理、有事。信它的理信什么?信我心就是净土,我性就是弥陀。所以密法一修法自己就证本尊,比如我修观音,我自个就观音在修,这就是把这个理跟事就结合起来。我们也应该这么信,我心就是净土,我的本性就是弥陀,这叫信理。信事呢?信西方真有净土,西方真有阿弥陀佛。这是两个一块信,这就跟蕅益大师的话一样了。蕅益大师不是告诉咱们六信,要信事、信理,是不是?蕅益大师说到净土宗这么说过来,咱们《净土资粮》里头有,大家都收到《资粮》了!这个是禅宗人说的,它是一样的话。事跟理也是可以分成两个,然而它也不是一个和两个,很是圆融绝待,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信解叫做正信。只信一边信得不圆满,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这叫做偏信,不是正信。行人如果没有得到正信,就必须要「博问先知,广考经论」,向善知识去请教,看书,「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正信现前之后才能发得起大愿,才能引得起大行,直接去取菩提,不要等下一辈子、再下一辈子、再下一辈子再来了。有等人,天资很高,一看经论,就说我已经得了正信,可是他不知道,等他习气业障一出来,就被束缚了。这个就还是一种浮解,不是正信,要真正信得及。就像相信虎能够吃人,你就不敢去找老虎,这就是正信,你要信净土也是如此,这个就是要有正信。
5 \. l) ~4 ~5 m1 n5 D; W- Z6 C0 h- g* @  u
  第三就是念佛的正行。怎么修行?要有正修行,我们念佛才是正修行。它就说「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真歇了是一位大禅师,他的法号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来了。他说念佛正行也分好几种,各种根器有各种不同的念法。这是真歇了的话,你把这句佛号就看跟参话头一样,一切时间就是直接提起来,不是用有心来念,也不是用无心来念,也不是拿也有也无的心来念,也不是拿又不是有又不是无的心来念。这个就是咱们一上来做不到,这个叫做理念,这做不到,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念到什么呢?「前后际断」。前后际断是什么?很重要。我们的妄想,一个妄想紧跟着一个,一个妄想紧跟着一个,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是我们的修持,不管你修什么,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前际跟后际中间有个断,前念过去了,下念没生,中间断,这叫前后际断,妄想断一断。有的人一断,他也就是悟道了;有的人断了,不再起了,你就证道了。所以修行就是这么一件事。真正「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你就「不涉阶梯」,不要经过这个次第。所以念佛是圆顿法,是圆教,它不讲次第,一超直入。所以密宗的大圆满,禅宗、净土宗都是圆顿教,一超直入,不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那么爬的。你念到这个程度的话,你直捷就「超登佛地」,这就是理持。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这个道理是一个道理。$ r( D; ^+ |6 G) X
" c6 G6 {7 i! T0 b7 y. `
  「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这个大家可以做得到,理持不容易。我的心很专,我就不去搞别的,不去想别的;一其虑,我什么都不想,我的思想就是一个心眼,就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靠着,像靠着一座须弥山似的,说什么你也动摇不得,我就是靠定了这句佛号。你苦也罢,乐也罢,顺也罢,逆也罢,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有人来谈话、有客人来访、家里有事、小孩要钱等等,你都不要忘记这一句。「纵遇顺逆境界」,也这么念。这一个清净的念能够相继,就是大势至「自得心开」。这个跟那个理持的,「未尝少异」,这个很要紧。你那个理持的,咱们这么念的话,那大势至菩萨的话就出来了,「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这个心开,跟那个理持的心开,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它很特殊,就是它很平等,你只要专心致志能这么念的话,念到你心开的时候,你跟那个理持一样。所以孔子也说,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之,有的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你知道之后,那是一样的,这也是一个道理。没有得心开,你念着念到清净,没有得到开悟,「临命终时,定生彼国」,决定了生死。也不是中下之品,这给你保证,这就给你授记,品位还很高。我们要到这一步,你纵然今生没有开悟,你也定生彼国,这是大祖师给咱们下了决定,给我们保证,而且品位不低,不是中下品。所以这个事是人人可做。& `8 w* q# A+ [7 l& D
* j$ w9 f- I, Z. F8 j# ]9 g
  古时候有一个叫葛济之,他的老婆是织布的。古时男耕女织,男的念书,女的就织布。后来人家教她念佛,她就念佛,这个梭子一来一去(过去用手,不像咱们现在用机动),她就梭子拨一下念一句阿弥陀佛,拨一下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天这么念。当时人很勤劳,整天得劳动得织布。她丈夫是信外道的(修仙的),先生说妳干这个没有意思,妳跟我学吧,去修仙道去吧。她不为所动,就这么念,一天念到阿弥陀佛现前了,现身了,光明照耀。她下来顶礼,也叫她丈夫顶礼。丈夫没看见全身,只看见半身,他也顶礼了,真相信了,敢情念佛真能见佛,既然这样的话,临终接引都是事实,他就把那些仙书都烧了。你看人家就把这些书烧了。夫妇俩后来都生净土了。就是在日常劳动之中,这跟黄打铁,又一个例子。这个就最容易、最稳,不出一点毛病,也不着魔。它这没说,补充一句,着魔的事情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5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禅堂都要把楞严咒挂上,你不用咒加持,坐禅不着魔是不可能。念佛的人,阿弥陀佛派二十五菩萨随时随地保护你,这最稳当。! {3 D4 B8 w# q0 R. C

: F0 v2 J! z2 Y  再往下,「力量不及,功夫未纯」,还不如这个,所以这个是大慈悲。讲过两种,一种就是顿超佛地,第二个,也跟他一样。底下第三个,如果力量不及,功夫未纯,没有做到这么绵密,「必须随力修习」,随你的力量,你有多大力量你使出多大力量来,你身体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么些,你尽你最大可能性去念,这叫随力。不是主动放弃,来本好小说,我就看小说要紧,我把佛忘了;这个电视节目好,我看电视要紧,这个是主动放弃。没人拉着你必须看电视、必须看小说不可,可是你喜欢电视,你喜欢小说,你把你功课耽误了,主动放弃就不原谅,要随力。「或晨昏礼念,或清晨十念」,都可以。像明真法师,他是禅宗,他一天到晚就修十念。「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这跟蕅益大师的话完全一致,要点在哪?在你的信心愿力是坚固,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事情很多、事情很忙,没有那么多工夫,念不了那么多,念不了十万声,三万也念不了,你就尽你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这弥陀大愿,我们看这话说「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所以祖师大德都是一个鼻孔通气,从这么看来,这么看去,只有增加咱们的信心,它是一回事,一个道理,一个主张,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吵闹不休,这非常一致。但是品位低一点,见佛晚一点。这就好像你考试,你考了个第末名,你中了举人,第末名举人,但是还管你叫举人,我姓黄,叫黄举人,没有给你加注你是第末名举人,你是举人,你一切都可以享受。像你考大学,你备取,人家都不来,你补上了,那不跟考取是一样的吗?你备取被录取了,也比考不上的强得多。所以就是品位低一点,还是可以。也就是说把种种东西收进去,这就叫正念。要念、要修持。
2 I6 f& M  p6 b4 t! ]! G) l# w6 j3 F7 P
  这我们再推广一点,当然净土宗是正宗,当然就是念阿弥陀佛,但是这里头我们还有修密的、还有修什么,你能把一句咒语也是这么念,也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敢给大家保证这个事,你真是一句咒也就这么念,但是你这个咒是莲花部的咒,这样的话,你就是念其它部的咒,如果你的信心纯一也可以,有人就念一句金刚咒,往生的有。当然最好大家是净土宗,念佛为最主,其它的,你念观音圣号,只要念到是这样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0 u1 M! w5 }9 m4 S+ h$ k. u

8 g( J0 J3 S7 J! T& n4 k0 t. ]  第四个,「兼修众福」。我们「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其它事情也要做,但是以这个为助,「以为之助」。《观经》讲,「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就是出世三福。正果老法师过去他讲经说,我讲净土宗我只讲两个,一个讲出世三福,一个讲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大家要修出世三福,弥陀第十八大愿,就是愿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念十句都可以。「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所以孝道很重要。「奉事师长」,尊师很重要。今天师父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奉事,师父往生了,师父离开人间了,我们今天做得很对,大家修法超荐,拿这个法回向,这就可以修出世福。所以刚才我赞叹大家,就是这个意思。「慈心不杀」,不要去杀生,众生都爱惜他的身命,你叫他死,让他死。中国有句老话,「天有好生之德」,我们既然信了佛,就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五戒、十善。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持戒。我们大家受戒都很踊跃,受了戒之后我们必须要很好的把这个戒研究清楚,受了戒就不可以犯,破戒之罪是严重极了。不管你是知道不知道,你既然受了戒,你破戒就要受报。因此我们既然受了戒,我们就要好好研究清楚哪些是破戒。菩萨戒要求很高、很深,不受则已,受了之后必须要发心受持。万一有犯,赶紧忏悔,它允许忏悔。但是你破了戒你也不忏悔,你也不知道,成天在破戒之中,你就是再做很多功德,也抵不回来。所以出世三福第二就是持戒。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弘法,出世三福正果法师讲得很多,他老讲这个,所以我就念一念。今天我们念到这,就更追思我们的导师,好的教导是很重要。这三种业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他们成就净业都以这个为正因。
( t# o, ]& z& |% M: d& V( }$ y; R: G! a  t$ ]
  「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这些法都还是有为法,有为法虽然不真实,可是你把它扔了,你佛道就难成。孝顺父母它不是有为法吗?有为法虽然不真实、不究竟,可是你把这个扔了,你佛道难成。「无为虽真」,你一念不生,「执之则慧性不朗」。你执着这个无为法,有为法我都不要,我就是要无为,你不知道你这已经是有为了,你就是要无为,你这个要无为不就是有为吗?执着在无为,你的智慧就不朗了。「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晨夕,常勤供养三宝」,早上、下午好好的供佛,「礼拜忏悔,布施持戒」,这一切都是种善,「洁白三业」,身口意三业都能洁白,「增修净缘。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谓顺水行船,更加橹棹矣。」就很好了。2 l8 z) z; L/ l1 @7 o& P% |% y

/ Q7 W/ i8 b! r: ]; Y( d0 ]9 R  第五,「念佛正愿」,念佛的正愿。所以说来说去,就是跟蕅益大师所谈的信愿行三资粮,头一条劝我们,讲这个理、讲这个事;第二条叫我们正信,就是劝我们信;第三条就是行,你念佛,这有信、有行;第四条兼修众福,助行还是行;第五条就是什么?就是愿。所以,信愿行是三个资粮,缺一不可。这个次序虽然有不同,实质是一样,我们就融会了。禅宗大德所说的跟咱们净土宗大德所说的是一回事,就是要有信、要有愿、要有行,叫三愿。这里说的正愿,「有行无愿,其行必孤」。你虽然在修,你没有愿,你这个行就不生果。「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我只是发愿我要生净土,我就是没有去做,你这个愿成了虚愿。「行愿双资,方登宝地」。又有行、又有愿,你才能登到极乐世界的宝地。「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劝咱们发正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9 04:43 , Processed in 0.0812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