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G: p# E4 ~' Z- H' j$ e" E
. q6 j0 a- k& V; \/ _7 z十二因缘 (共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节录自阿弥陀经疏钞演义01-003-0197、0198集) 檔名:22-005-0001
: W8 D, m- Q F% B- O3 O* @6 E
9 w4 j8 n. q& a/ J! { 钞【缘觉摄者。】
( G1 g' q: ~+ ~' Y% ]0 c5 x
. T, }# c! w3 G) ` 本经没有说缘觉,缘觉包括在声闻里面,省略了。4 M& z" t/ |( d- v9 K
9 S) m- u9 k( U 钞【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虽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
' u }4 P X7 N3 `! R. @( r! _8 j8 I, x, U# t" w! X
『十二支』也就是十二个科目。『束』就是归纳,归纳也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在小乘法里面讲是根本法轮。十二因缘,不过是把四谛展开来详细说明而已。* N6 i n( g+ F5 m }3 k" `1 M
7 T0 M/ e w* K! X! v
钞【虽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广,故摄声闻中也。】
% t6 G: P, Y0 G. [/ C1 u
" B$ w) H3 r ]( @( L2 f 梵语辟支佛,翻作中文是「缘觉」,他是从十二因缘而开悟的。这一类人虽然也度众生,但是不主动,跟阿罗汉一样。你去找他,他看看你过去生中跟他很有缘分,他就度你。他会入定观察,过去生中跟我没有缘不度你,为什么?讲了你不相信,你也不愿意听,我也省得说话,你也省得烦恼,他就叫你走了。菩萨慈悲心重,主动教化众生;阿罗汉跟辟支佛不主动教人,所以属于小乘。底下批注给我们简单说明什么叫十二因缘,这些也是佛学常识。5 _! d9 e$ D% _5 g4 l }
# r' m& e- W8 m( O i+ M3 O 演【缘觉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 ^6 g4 x$ N* C. Q
, }' r( `) [' B1 a% d" ?* w; H+ t 「无明」,此地是讲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一品,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了。阿罗汉跟辟支佛也破无明,破枝末无明,枝末无明是什么?就是见思烦恼。四谛里面叫见思烦恼,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无明就是见思烦恼,就是迷惑,「烦恼障烦恼道」,是这样的东西。烦恼障是见惑,烦恼道是思惑,所谓见思烦恼,这就是无明。
3 P2 W E/ g+ j3 _ Z$ u$ q6 o( k) C- C
演【二、行。】
6 A, ?% T. {0 C! s8 l) _8 p: c }
你有烦恼障有烦恼道,就是你有见思无明,你一定会妄动。「行」就是造业。. ?" r1 a8 v0 V$ L& w
* t5 _. O) I4 i
演【业障业道。】3 |6 {6 E* r, |, L
0 ?" Z4 F8 G) L, O( o 这是造作。无明是缘,行就是因。无明比较远一点,业近。如果拿祖孙三代来说,「无明」是祖父,「行」是父亲,生下来的儿子就是底下的「识」,识是果报,下面五条都是果报。与这个果关系远一点的叫缘,密切的叫因。所以无明是缘,行是因,有因有缘,后面就结果。这是「业障业道」,我们今天统统在造作。
8 a4 f8 Z- b5 z/ c. h8 a) t
4 |/ b* m I' Z8 o& H8 @5 |7 E0 @ 演【此二支属过去。】
& B% ^' N# n; \7 ?) A
# p2 G* C2 `" I# a5 @" @' b/ p" Y 这两条是讲过去的,因为你过去世迷惑、颠倒、造业,这一生受报,这成你的果报。受报怎么报法?先来投胎。我们在六道里讲人道,说一道其余五道都没有例外,都是一样的。
) u b2 w" x; \, i' h' i* D0 @5 S( t b5 a5 s+ u% I/ k
演【三、识,托胎一分气息。】6 _6 t9 _% Q1 K3 @- d8 {
; q1 R1 w! o3 e; e8 t/ z 「识」就是神识,俗话叫灵魂,灵魂来投胎。神识速度非常大,超越时间空间。孔老夫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他的文章里面也透了一点消息。他在《易经系辞传》讲:「游魂为变」,神识就是游魂,孔老夫子称它作游魂。说「游魂」绝对正确,为什么?它动的速度太快了。「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这两句话跟佛法的宇宙人生观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质,物质从哪来的?精气为物。可见得孔老夫子并不承认真正有物质存在,物质是精气而已!现在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物质是震动,光波震动的一个幻相,不是真正有物质。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前这《易经》,跟现代的科学能相应。科学家没念孔子书,念孔子书会更聪明,佛法里面尤其说得详细。孔老夫子讲的精气是什么?唯识里面讲的见分。物是什么?物是相分。见相同源,见相不二!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7 [& n3 D, i% n9 Z6 i0 i- E) s
) R7 b3 R" U9 D4 N 有很多人结婚一辈子不生儿女,为什么?没有缘!儿女要跟你有缘,他才会到你家来投胎;他跟你没有缘,不会到你家投胎。换句话说,他去投胎要找对象的,你求他,他未必会理你!对象找什么?过去生中有关系。佛在经中跟我们讲四种因缘:第一种是「报恩的」,过去生中你们彼此互相有恩惠,他这一次又看到你,到你家来投胎,这就是孝子贤孙,他来报恩的。第二种是「报怨的」,过去世你跟他有仇恨,这次遇到了,他来做你儿女,将来长大做败家子,搞得你家破人亡,他来报复你的。所以与人不能结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预防,他投胎投到你家里,怎么办?你把那个人害死,他的神识到你家来做你的孙子,所谓忤逆之儿孙,会搞得家破人亡。第三种是「讨债的」,父母过去欠他的,他来讨债。如果欠得少,养个二、三年,他死了;如果欠得多,大概养到大学毕业快要可以做事情了,死了,债务讨清他就走了。第四种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的,这一生遇到他要还债,他要努力工作供养父母。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对父母物质供养很厚;如果欠的债务很少,他对于父母的生活很刻薄,让你饿不死就好了。这一类人对于父母虽然能供养,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报恩的有孝顺心,还债的没有孝顺心,甚至眼里面还嫌弃父母、讨厌父母,但是他生活费用会给你,这多少就看你从前欠多少。
7 J5 b% w. N/ ?+ K! `4 D, o
) v. z3 V% W p( ?( V$ j5 S 佛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一家人就是这四种关系的集合,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恩怨债务多就变成一家父子兄弟,恩怨债务少一点就是亲戚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有缘分。你走到马路上,一个陌生人对你点头笑一笑,也是从前的缘分。看到陌生人,一看到他就看不顺眼,也是过去的缘分。5 `: V' e% V3 O9 N1 {, b
; p4 g9 j/ @) l7 E
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千万不要跟一切众生结冤仇,不要跟一切众生有债务的关系。欠债的要还得清清楚楚,免得来生再还,这个事情很麻烦!儒佛圣贤的教训都是教我们把这些恩怨化解,这是最善、最圆满的方法,只有儒佛才能做到,世间其它的教育是做不到的。这是说明投胎不是随随便便会做一家人,不是的,他过去生中有关系。0 g Q, ~- u# I! C6 Z+ K
7 D1 |" ?# S$ n* t$ J 一投胎来的时候,这时候就是「识」,不能叫他取个名字,他刚刚投胎来的。母亲怀孕了,这个神识来投胎。
/ L4 R$ v9 o9 {+ s" v( G, \
: j8 p+ c7 i4 ?: x5 d- C8 l& Y 演【四、名色。】
) N) j( N5 Q# E! j6 o; B( N2 [7 ~3 l# I! R
「名色」,这个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大概十四天,没有长出形状,什么也分不出来,只是一块肉团,但是肉里有神识,叫做名色。「名」是心,活的,不是死的,「色」是物质,称为名色。
4 @8 G2 v6 k$ W+ u
5 L: N7 H5 |4 d- I# T 演【五、六入。】' V6 n' E( D# n2 S8 h
7 K& t; K) U, q* g" ?) W1 ] 「六入」就是胎儿形成,是一个人的样子,六根长出来了,这时候叫六入。六根不具的时候,叫做名色。
9 K- k6 Y( B" B, x. ^% O9 u/ F6 t9 M4 f% i7 }. V
演【六根成,此胎中。】! C8 X: i0 P% H' G
4 Y! C. {8 N, e# [; P9 g 识、名色、六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