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84|回复: 44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8 14: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A' D1 ^, g& m4 G8 e
- n5 f8 B4 i+ i& d! }) M
序………………………………………………001
  C7 j% S5 E5 I# p$ S3 I经题……………………………………………001' c7 _" m3 {$ z/ Z' B% j6 U
法会圣众第一…………………………………0019 h/ U2 r, c! t' `  f$ V0 S
德遵普贤第二…………………………………001
1 y+ _: @: q( ~9 J' t大教缘起第三…………………………………0011 E( A4 _! f1 d! |
法藏因地第四…………………………………001
& }+ C& o0 N7 X: b, r2 n; f至心精进第五…………………………………001
4 O' t& E; Y9 i9 j发大誓愿第六…………………………………001# d. L4 v( r, e* u  i6 e8 W1 \- D
必成正觉第七…………………………………001& c3 c. h) E, J5 N/ {+ x5 k" ~# ^
积功累德第八…………………………………001
( Z* A+ ]/ t. S' M, Q圆满成就第九…………………………………001
$ ?- `( M2 }4 e/ D+ {皆愿作佛第十…………………………………0013 c0 n% y/ d( I
国界严净第十一………………………………001! l5 D0 g4 W% j% ]7 ~
光明遍照第十二………………………………001, ?6 M, b2 i* R! J
寿众无量第十三………………………………001
) _& w% }. O$ z. e) i5 J宝树遍国第十四………………………………001
3 _6 E7 g' q- ?* J7 {! B- e& u菩提道场第十五………………………………001
9 @; Q6 y6 _; K堂舍楼观第十六………………………………001; `* Y# k- b  Q/ C" h5 ?7 ~8 z
泉池功德第十七………………………………0010 K: L: K) i- C5 `4 E3 F/ G4 m
超世稀有第十八………………………………001
5 |2 h1 P, B$ n' E受用具足第十九………………………………001
, E' R2 ], X) T2 Q' R, x. H4 K德风华雨第二十………………………………001
/ N9 v5 @0 r, W% K  g宝莲佛光第二十一……………………………001$ O6 }* q: |9 s  n/ k/ G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001
! w# a2 d2 n9 n. ?' s: S2 S8 e; d十方佛赞第二十三……………………………001
4 ~3 T% l/ q! e9 R三辈往生第二十四……………………………0017 s3 w8 Y% X/ ^5 i4 W7 d( j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001
6 d  r* }. |, k. M, O3 A8 ~3 q0 o, Y礼供听法第二十六……………………………001
2 X, o3 s+ r. |. G! H歌叹佛德第二十七……………………………001
, U/ I6 g8 Y8 L&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0010 ~4 K/ I3 z# [; S. ]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0017 F: O: s) H6 g5 s; _
菩萨修持第三十………………………………001$ V5 L2 U. z9 p+ T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001
6 \7 N# {  g8 p寿乐无极第三十二……………………………001
7 ?& D& [  T+ o4 n0 G劝喻策进第三十三……………………………0014 ^- }. h: F% l* k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001& v+ N8 s) q% T$ I, r0 ~4 H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001
# r- @% V, L% ?# I重重诲勉第三十六……………………………0019 W, k# Z2 Z. u3 z1 B, h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001
7 Q& }) w7 w3 p, X5 @% X0 k, _7 E/ e礼佛现光第三十八……………………………001' d% e  R# f) M; ^+ r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001
8 C4 ~1 @, ^0 Y) |5 S边地疑城第四十………………………………001
( Y! [! h, U+ U'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0018 l6 O) ~8 D1 f+ D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001& Z4 t# \  K3 z  P% a8 v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001+ L# i. A0 f( Z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0014 I: D/ C6 S3 \8 J* ]+ [  z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001+ i' w9 X0 S; R8 T$ a- M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0012 _$ Z& S# V% {3 D# |- o. l% N' k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001
, e$ F" l# D% n) h, r闻经获益第四十八……………………………0014 Z2 P6 d( ?5 }+ H
* ?% Z$ D! K5 p4 }

: r% ]( s) N* m9 a0 W! R4 c9 C& T# U+ N/ K2 A# c

. ~% o' N) u- f% u6 w2 y8 L2 P) q& M9 }7 ], ^* l  e
1 h( K) @1 b$ ], J5 R

& _6 H, u- e8 d/ a& u0 t: l" @$ P2 e6 d

9 h$ D5 g( f2 M2 V$ O1 x6 \$ Q9 t1 x$ {7 @4 b

5 m+ ~* m( U# G: W" f  E9 C
# T& y: O0 g2 }5 _' k; {: W7 }2 L; R  M3 Z7 E6 u3 I% g

/ _0 W  s% `. f/ [7 R
3 R7 |0 I2 [) o1 O8 {9 d' z4 J% f3 [9 p
/ ?" _! a2 P& I' r, B7 X
4 ~- @0 M) Q+ f9 T
往年韩瑛老居士在美国旧金山,曾依黄智海居士的《弥陀经白话解》,节要改写成为《弥陀经易解》。出版之后,很受大众欢迎,确能契合当代众生机宜。 ! w/ E8 `6 _7 |" a
一九九五年,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会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当面嘱咐韩老居士说:应当再为《无量寿经》作一易解。广度众生,功德无量。韩老居士欢喜受命。尔后一直以身体欠安而未能执笔,往生前一日犹念念不忘此事。一再托付净公上人,务必满此大愿。又请求道:‘最好能将大华严经,也作一易解流通。’净公上人许之,于是韩老居士随阿弥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4 M* ~" n0 P  A) q& R韩老居士于往生前二年,即将护持正法之使命嘱托给星洲李木源居士。李居士不负所托,于新加坡成立‘净宗学会’,创办‘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延请净公上人任教席。于是即将《无量寿经科会》作为培训班第二期重点课程,又将《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作为第三期教程,由全体学僧共同撰写初稿,再由净公上人删增成书。今书成,大众敬以此纪念韩老居士往生周年。今年五月,培训班第四期将启讲《华严》全经,仍令学僧撰写《华严经科注易解》,希望能在三年内圆满。净公上人以完成此举,以为报答方师(东美)接引,章嘉大师、雪庐(李炳南)老人十三年之慈悲教诲;暨韩老居士三十年护持之深恩。
, p0 d& M  u. F$ c9 \- @3 H尤望此书将来能广流通,利益初学。此书放弃著作权,欢迎翻译、翻印,向全球大众,普遍介绍诸佛如来广度众生当生圆满成就的第一法门。
4 z! X# y) `1 k' R5 {, _1 O/ S% n* R# B) H# [2 ^) P7 U2 i  }- |5 M: N
深望有缘读者,如贫得宝,如经所说:‘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普愿人人皆得一生幸福,家庭美满,各各事业顺利成功。社会祥和,人皆亲善,互助合助,共存共荣。国皆富强,世界永久和平。这是此经惠予众生的真实利益。 , ?* Y7 W, e8 Z' Y
谨于此书出版之前夕,恭述其缘起与愿望如是。愿我同伦贤达之士,有以教之,幸甚! 3 D  T8 V3 s8 x& Y9 @) t! T+ N

9 O" F$ v8 x$ F+ J: ^* R9 l' A9 s9 G" _! S1 D' q! r

* I  e/ Z0 k, e/ f
! H! u& C- i6 a& b" s) w一九九八年四月净公上人谨序于新加坡
' I3 {+ r" a2 {' c0 n夏莲居大士会经 沙门释净公上人注解' P+ L7 x- C5 F  J7 H
6 d" w7 p# ?+ }

  ~+ A5 p6 E1 V. Q2 W. ]5 f' R2 h/ e; [
8 [& b& B/ J3 Q2 o. m$ p) G
* I0 a. t8 |5 b1 m) \1 C$ l

# l7 T1 L% A9 f; Y
  V8 N, [& Z( s3 |- u* g
" w) k1 E/ J$ S: j7 ~) W
$ T( z( w2 \( L/ {4 C6 A$ q经  题
& C8 N, l) H6 B( |7 K) {
6 \/ q! j' W5 O% t佛(1)说大乘(2)无量寿(3)庄严(4)清净(5)平等觉(6)经(7) ! D- N* b! S( N2 `
《解》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大乘法中,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的生活环境无量美好,说之不尽;以及当地人民,人人皆是成就清净心、平等心,彻底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且教导我们如何求生净土的一部经。
5 Z* j/ P& V* Y6 e& h, p$ e! P; [( S) r《注》 / ~7 g( g8 Q) X9 Z4 [' |
(1)(佛)印度话佛陀耶、佛陀的简称,翻译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一个对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真正明白的人,此人就称为‘佛’。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 1 Y  u9 ?" Y* {* S
(2)(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载许多人,从这个地方到达那个地方。这是比喻佛的教学可以帮助不明白的人成为明白的人。 # a0 R8 J+ L+ _8 ^
(3)(无量寿)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一切的无量—智慧、光明、寿命、才艺等等,样样无量。明白了,这些无量就都得到了。这里只取无量寿作代表,因为一切无量中寿命最重要。有无量的寿命,其他的无量才能受用。
* ^, D) n5 o! I& ^(4)(庄严)是说生活环境和身相都具足无量的美好,没有丝毫缺陷。 * w% h: E1 y8 w9 @8 J
(5)(清净)是远离贪心、嗔心、骄慢、疑惑等种种心灵、身相以及环境上的污染。
- D) ?" S! x& I! }(6)(平等觉)‘平等’是没有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分别心。‘觉’是觉悟。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佛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与物。
5 N+ R& H; r+ f# ]4 @6 ?(7)(经)指所说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是正确的教科书。
5 r- ~; x3 a5 b3 o5 O: R* V  \' s0 B+ z: W
9 v, h1 w2 `0 O+ D

: o1 w% S. P: c9 t" S8 R7 \2 {; ~  u! Q" F% m, x

; {" R* S: [) P" K/ q* a
; }5 R, @( b5 L6 a8 Y) a, U会 集 人4 d5 E( i8 }0 ?* g5 m

1 D9 i6 ]. ~8 D, n1 [# Z* i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3 ~2 ~$ z+ R4 y1 Y2 y
0 o2 K5 r7 L* i: M《解》此经传来中国,先后有十二次翻译,七种译本失传,现在大藏经中存有五种译本。宋朝王龙舒居士、清朝魏源居士,都做了会集本,因为他们的会集未能尽善,所以才有此本。
  N- u2 M7 _+ w; c8 C这个本子是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由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山东省郓城县夏莲居居士(法名慈济),根据大藏经中五种原译本会集而成,全经总共分为四十八品(中国古书分大段为篇、章,佛书称为品)。 9 |% q, B. p  C& ~1 C& z. F

* u! K3 U& }$ C& V" i5 p" n+ w, T  R/ g. I0 m; v$ R

- p$ o* }0 n$ S% v9 Q$ a3 Z2 Q) H6 E+ a6 C$ m- L

* {0 {0 v& }! i) T% b3 A
3 m  |8 o- q2 Q4 B, }1 v
! C1 `: S9 T) D& q# @( N! `0 z3 V, z3 d  }* C) }* p4 {0 U' n+ Q
# ^5 ?/ z% y3 g5 X1 J% ^, a8 J
. ~1 l/ j, ?& x
& a2 }+ M/ [: c! f: W+ x

% \1 M; v/ G: @. G3 N( D3 H* n【法会(1)圣(2)众(3)第一】
* q& b$ K6 [/ K. m# P
- ?8 O  {4 F, ^2 f《解》这一品经文,是说明当时亲自参加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会的听众殊胜。 5 X: e0 k/ A' ^7 p* U' D5 B
《注》 , ~+ c8 `4 v1 f4 O
(1)(法会)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大会。/ C) q  u) M: C3 U/ u* M9 Y
(2)(圣)指听众中的声闻(罗汉)、菩萨等人。
- e  u4 ]* L0 b& i* `& T) J, m(3)(众)一般的大众。
& x8 H* l) x! J3 Z; `8 h1 b: k
8 r7 Z( ~6 O+ {3 R& V: D如是我闻(1)。一时(2)佛(3)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4)比丘(5)众万二千人俱(6)。一切大圣(7),神通已达(8)。' ?  y9 U, I4 T" c% j& k; r( g. @' e
《解》这一部依据事实真相而说的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那个时候,佛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参加此次大会的大比丘众有一万二千人,同聚在一起。这些人都是大菩萨、圣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力,对于世间一切的人、物、事、理都能通达明了。
' `- \6 ^& G8 I《注》6 |, {+ c' x6 h  A6 A
(1)(如是我闻)‘如’是事实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实真相而说的称为‘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
& p) W0 z/ `( n: x$ v(2)(一时)是佛讲这部经的时间,也就是众生根性机缘成熟的时候。 # W. m* K& {) x% L
(3)(佛)释迦牟尼佛。
% d" k# P) R' |3 G' o9 ^7 _, T(4)(大)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
' |6 n3 U% o$ _& _(5)(比丘)有三义:1、乞士—乞食养身,乞法养心。2、破恶—破贪、嗔、痴等烦恼恶。3、怖魔—魔的骄慢嫉妒心很重,时时担心别人超胜过他;比丘发心修道,一心希求出离三界,所以魔见了心生恐怖。 ' f) W5 i& x1 z- l3 j
(6)(俱)同聚。 3 F9 g- b/ W8 o# t
(7)(大圣)已经断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人。
% K5 X" J/ r) B8 p4 F2 ~(8)(神通已达)智慧能力广大无边,于一切事理明了而没有障碍。
: e2 g$ a2 o/ x' _0 Q1 X, C) q & s1 T* d& g; z% x0 ?: p$ i
其名曰,尊者(1)憍陈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连(4),尊者迦叶(5),尊者阿难(6)等(7),而为上首(8)。 " k4 i, A+ o' n7 q9 `. `$ p4 @
《解》他们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陈如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法门;尊敬的舍利弗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连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神奇通达第一;尊敬的迦叶长老,他代表禅宗;尊敬的阿难长老,他代表禅宗以外的教下。, f; H/ [( s9 \& z
《注》 ( G4 v& z$ U7 i+ _' o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对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称呼。今人称为‘尊敬的’。 7 C& z6 O: S- F9 }8 v, B
(2)(憍陈如)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说法时,第一位成就的学生。他在本经排名第一,代表这部经是佛说一切经中的第一经。 1 C2 G; N' Q& O9 S
(3)(舍利弗)印度话,‘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亲)的儿子。他是佛陀学生当中智慧第一,在这里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了这一部经。
4 v" m; N+ e, k: T2 _(4)(大目犍连)印度话,中文是‘采菽’的意思。‘菽’是豆类,说明他们世代务农,所以用‘采菽’为姓。‘大’是区别同姓。他是佛陀的学生当中,具有神奇通达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经代表学习这部经,就能得到很强的能力。 8 f0 \! R$ `3 r9 V  B+ N- U
(5)(迦叶)印度话,华译‘饮光’,是赞叹他的光明超过别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贵人家。是佛陀学生当中苦行第一。也是禅宗的初祖,在这里代表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的禅功。 " \& a: M6 X" m
(6)(阿难)也是印度话,华译‘庆喜’,就是庆祝欢喜,因为佛成道的喜讯传到他家时,正好他出生,所以用‘庆喜’为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后是佛的侍者,他是多闻第一。在这里代表‘教下’(在中国佛法十大宗派里,除禅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统称为教下)。 1 |: k! f3 t0 _9 x4 z2 A8 U( ?
(7)(等)指在坐的还有其他很多位的上首。 / t& s9 G) c! l3 v+ {
(8)(上首)座席的上位,也就是听众的前排(首席)。
$ s  _8 A8 p5 {/ |9 {, B
) j+ M0 s5 Q9 P; f7 ?  t2 j/ c5 c又有普贤菩萨(1),文殊师利菩萨(2),弥勒菩萨(3),及贤劫(4)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A7 y* U9 p# o
《解》还有普贤菩萨在此大会中代表净密不二,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禅净不二,弥勒菩萨代表当来的承传,以及贤劫这个大世纪中,先后有九百九十五位将要在此世间出世成佛的这些菩萨们,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会。 5 \! f; D5 y4 K" h
《注》
. I, `) Q! O2 v2 A$ E4 i0 M3 Z(1)(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最善。此菩萨心愿行及身口意,无一不平等;且普遍对一切人、事、物真诚纯一妙善,所以称号‘普贤’。‘菩萨’是印度话,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称为菩萨。普贤菩萨在此代表‘密净不二’。 $ l9 ?5 n! T. h6 m) J1 o5 E3 n
(2)(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印度话,中文叫做‘妙吉祥’,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他在菩萨众中,代表智慧第一。表示能够欢喜相信本经所说的道理与事实,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本经代表‘禅净不二’。 % X6 Q3 T5 T7 j8 V* A7 g+ R5 p7 d7 P
(3)(弥勒菩萨)‘弥勒’是印度话,中文叫做‘慈氏’,这是他的姓。他的印度名叫做‘阿逸多’,中文译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现在是菩萨,再过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以后,将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也是本经主要的听众,所以将来成佛时,必定弘扬这部经。 $ r, h% V# l* [, a$ j' B
(4)(贤劫)‘劫’是古代印度人的计时单位,有大、中、小三种计算法。以我们这个世间人寿最长八万四千岁为标准,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叫做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这里的‘劫’是指大劫,我们称作‘大时代’。
) g3 T0 J$ J+ b5 G/ v‘贤劫’,在这一个大时代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千尊佛先后出世。已出世的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四位。以及将要出世的如上所述的弥勒佛、现在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们,将是另外先后在此世间出世的九百九十五尊佛。在这一个大时代里有这么多尊佛出世,这种现象是非常希有的,所以称为‘贤劫’。
8 I- C6 J$ c5 j7 a$ z
: ~+ e0 k4 s0 {. c
2 ~" j# S: o+ q8 J+ m+ T1 a【德遵(1)普贤第二】
* x# Y* `/ @0 L: ]3 a0 w, P7 N  v% Y. S1 k( j, R
《解》这些大菩萨们的德行,都是遵守、依照普贤菩萨的十大修行纲领(十大愿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并以导归极乐为目的。
& Z$ Q* n1 j, u9 e# i《注》 8 l+ G6 q  k: r0 p% X! }
(1)(德)道德行为。(遵)遵守、依照,也是榜样的意思。
5 z5 {0 a! x1 _' i6 ~/ F, o# d" f$ n' w3 ?2 s9 O/ L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1),所谓善思惟菩萨(2),慧辩才菩萨(3),观无住菩萨(4),神通华菩萨(5),光英菩萨(6),宝幢菩萨(7),智上菩萨(8),寂根菩萨(9),信慧菩萨(10),愿慧菩萨(10),香象菩萨(10),宝英菩萨(11),中住菩萨(12),制行菩萨(13),解脱菩萨(14),而为上首(15)。 3 K; Z% k4 `4 j: \
《解》这一段的(贤护菩萨)是与释迦佛同时代的此方世界的菩萨,其他十五位菩萨则是他方世界来此参加法会的菩萨。由前面十四位菩萨的名号含义中,让我们认识这部经典的殊胜,第十五位(制行菩萨)教我们修行下手的方法—‘持名念佛’,最后一位是代表修行的果报。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菩萨的上首。
+ ]/ w" `6 |( {- n( F( J! G《注》
% x/ p7 d$ C3 l" _. Y/ a(1)(贤护)即能保护自己纯正的思想行为,又能乐于护持他人的意思。他是释迦佛在家修学净土的学生,地位与普贤、文殊相同。(等十六)就是连以下列出的十五位来自他方世界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有证的在家菩萨。(正士)‘正’正知正见,‘士’知识分子。知见同佛的知识分子称为正士,亦称大士,是菩萨的别号。
9 B! N) A  l; I0 D( G(2)(善思惟菩萨)他的思想见解都是纯善的。代表专修净土的人具有正确的思想见解,与阿弥陀佛相应。 9 H/ k2 ?2 L7 Z' W' h
(3)(慧辩才菩萨)有智慧、有口才,能把净宗教理说得让人相信。( Y' z( w2 c) e: T" |5 d" e
(4)(观无住菩萨)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在此代表修净土的人对一切法,心不执著、不留恋,念佛才能往生。
( S; @3 g0 d. e$ K' ^(5)(神通华菩萨)表灵活应用。他有很善巧的教学能力,能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的法门介绍给广大群众,让大众都能明白接受。 & ^1 L, k- N; ~' F& ?/ Z- G8 W
(6)(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光明是智慧,英发是发挥。表这部经能显发我们深广的智慧。
$ ^- U1 P' I7 z% c(7)(宝幢菩萨)‘幢’是圆筒形的旗帜。古时候道场有讲经时,就把幢挂在寺院外的旗杆上,通知大众来听经,所以‘幢’表宣扬佛法。‘宝幢’表宣扬最殊胜的佛法,在此表宣扬本经的法缘最是无比的殊胜。 ; |) s, G3 a# C: i4 s
(8)(智上菩萨)‘智’是智慧,‘上’最上第一,在此代表修学本经就能得到无上的智慧。
: C% p7 u- z  O. n1 H6 Q(9)(寂根菩萨)‘寂’是寂静,‘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静是修行的根本,在这里代表依照这部经修学就能身心清净。
$ l5 |3 p2 S! b* j/ W8 E# h(10)(信慧菩萨)表能深信本经。(愿慧菩萨)表肯发愿学习求生净土。能深信发愿,就是有真实智慧的人。(香象菩萨)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这三位菩萨是代表往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信、愿、行。0 q/ a& x; o9 X" ?" @% ~- D
(11)(宝英菩萨)‘宝’是智慧宝藏,‘英’是精华。所以‘宝英’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切妙法中的精华,能令凡夫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决定成佛。
: P- z; O/ o$ k3 |) H(12)(中住菩萨)‘中’中道,‘住’安住。把心安住在此经、佛号中,就能得到中道第一真理。 2 s" A3 Z5 P/ h
(13)(制行菩萨)‘制行’是指控制我们的思想行为。念佛就是制行,在这里代表持戒念佛。
# U6 ?3 h1 D$ }6 S% T(14)(解脱菩萨)‘解’解除烦恼,‘脱’脱离六道、十法界。表示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就能往生净土,永离妄想、分别、执著,得大自在。 % d/ M# P& w$ A
(15)(而为上首)是指这十六位大菩萨代表在家菩萨众的上首。
( {. d+ V' }- g; V) n% z0 {, o" P  P" m1 y# e
咸共遵修(1)普贤大士之德(2),具足无量行愿(3),安住一切功德法中(4),游步(5)十方,行权方便(6),入佛法藏(7),究竟彼岸(8)。
* [$ w8 ]* W# M% y0 i* J《解》这一段经文是说,与会的大众,都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学习他的修行十大纲领(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们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自然也具足如普贤菩萨同样无量的大行大愿,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上,也就能成就如来果地上一切究竟圆满的功德法。他们都能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
% z8 Q5 T/ G8 p《注》
" ?# R9 A0 c7 j. c(1)(咸)都。(共)共同。(遵)遵守。(修)修行。
9 ^2 X% i. `  `$ i+ C$ t2 O(2)(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之德无量,说之不尽,总归纳为十大愿王,名目如下:
4 i2 h& u, I. h3 O8 z. n8 x( K' _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0 }; J2 G4 o+ n7 `/ j% Q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7 p& V) y1 ?  e9 X- ~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轮 8 l' S, y+ F. W! n$ \& j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4 R8 G* ~/ N1 u- c5 _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 |. g- h1 w0 u. N
(3)(具足无量行愿)以上参加大会的菩萨们,人人都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也如普贤菩萨一样具足无量行愿。 ( c6 {. V: G9 B5 a
(4)(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住’是安住不动。‘一切功德法’是菩萨修行成佛以后的圆满功德。
+ K( k( m; E1 n, d* k这里教导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4 Q! s" ^6 M7 w5 `8 [
(5)(游步)游戏神通。 * N" F) u  E  z% h1 u/ j
(6)(行权方便)很善于教导,能随众生不同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指菩萨们的神通游戏、自在游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需要来协助教化他们。 / o+ {# E- C; Z: y
(7)(入佛法藏)对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达明了。‘佛’是觉悟、明了,‘法’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藏’是含藏。 7 a" Q  }# i" x6 ]3 [% \6 G
(8)(究竟彼岸)达到究竟圆满的成佛果位。
. `/ r5 u, k+ K1 U- X# z$ h
$ ^: X5 {. }- t2 c. k" v8 X愿(1)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2)。 # o4 ~- v& T5 f7 F. G
《解》他们具备上面所说的智慧与能力,所以都发愿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示现成佛,普度一切众生。
  s% ^, @- r: q6 k" c下面是菩萨们示现度众生的情况。他们可以做到随顺众生的愿望,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为众生说法。这里只举出一种最殊胜的佛身来作例子,因为能现佛身,其他的身分就没有不能示现的了。
' S5 i# O5 [& Y" c4 M4 K8 n+ d《注》
2 N4 t1 y; A6 A(1)(愿)誓愿。+ Z1 z0 s5 O& k
(2)(成等正觉)就是示现成佛。+ [- B& r$ j) [! d/ {

- ]# q  n% y2 G3 F, S0 T, I$ Q舍兜率(1),降王宫(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3)。以定慧力(4),降伏魔怨(5),得微妙法(6),成最正觉(7)。
' F' I" O2 n+ o9 u: T3 P《解》这些菩萨们示现成佛,首先要从兜率天内院下生到人间来,他们都选择降生在王宫,身为太子,这样世间一般人希求的一切富贵,他全都得到了。但是这些富贵,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所以又现出家相,去勤苦的修行,寻求解决生死的真理。 $ I4 O* U/ I$ m. i- z' O
这些示现都是为度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而作的表演。菩萨以定和慧的力量,降伏种种的魔怨,到最后彻底明白,唯有一心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才能在一生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意思是告诉我们,人间的富贵荣华并不是最好的,成佛才是最好;也显示我能成佛,一切众生也一样可以成佛。 " P- {; l4 F0 J5 |
《注》 ' Q$ K; Y* R' a
(1)(兜率)印度话,中文是‘知足’的意思。知足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菩萨修行必须知足才算圆满。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分内院和外院。内院是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外院是天人住处,享受快乐的环境。(舍兜率)是菩萨示现作佛,八相成道的第一相(第一个示现)—‘下生’相,是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这是一切诸佛示现成佛的一般形象。
' U6 e: H/ b: A7 j! T2 P(2)(降王宫)这一句包括第二相‘投胎’到帝王之家,及第三相‘出生’为太子。一般世间人所追求的富贵,他全都得到了。 ' I' X7 `% l, F5 q
(3)(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这四句是第四‘出家’相。这是说明世间富贵达到极处,也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才放弃王位,出家苦行学道。‘苦行’就是修习艰难勤苦之行,勤苦学道,寻求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菩萨示现投胎、出生,然后出家修苦行,这些都是随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而作的表演。
: N" O% z. f1 {; L/ s& M, u4 T(4)(定慧力)‘定力’是对于种种魔怨,能不受诱惑。‘慧力’是对一切事理因果的真相看得清楚。
9 O% G- ^& d' G! }5 P(5)(降伏魔怨)有定有慧,才能降伏魔怨。‘魔’是折磨障碍的意思。心里有贪嗔痴等烦恼,外面有种种的恶缘诱惑。凡是障碍我们学佛的即是魔障。‘怨’是冤家对头。
& S9 A" d7 ^0 I& S5 f(6)(微妙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念佛往生不退,一生成佛的方法。
1 d# A7 r9 ]+ D" n0 F1 ?(7)(最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最圆满的佛果。
* l; l8 W5 C- e: R5 l0 \% c6 I" \" X2 |
天人(1)归仰(2),请转法轮(3)。常以法音(4),觉诸世间(5)。
" F% `4 u' ]. d6 r4 ~  P/ J《解》天人知道菩萨示现成佛,他们非常仰慕、欢喜,虔诚恭请佛陀演说正法。佛陀接受天人的请求,就如同释迦佛为大众说法四十九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四句是转法轮的总相。下面经文是转法轮的详细说明。5 d2 X# I# t/ I
《注》
( u' f( U0 J+ l6 t" O(1)(天人)天界的人。
" ?+ L. K% R& f: z- f. E* r(2)(仰)仰慕。
0 Q( I" Y% [7 b2 ]) f( h, Y. W+ f(3)(转法轮)‘轮’是转轮王的武器,这里比喻佛法的威德,能降伏一切外道,破除众生的一切烦恼,所以演说佛法就叫做转法轮。$ p1 m$ D6 e0 M' ]+ ]  e# `
(4)(常)不间断。(法音)佛的一切教法。 ( d9 s2 C* J  z1 m. y7 k" }
(5)(诸世间)一切众生,包括凡、圣、植物、矿物和自然现象。
4 q) y! a( I1 h1 N1 }2 K7 U  f1 F, Z4 E9 b) f# N3 {! }$ v
破烦恼城(1),坏诸欲堑(2),洗濯垢污(3),显明清白(4)。
1 S5 W9 l( |4 k: m7 p《解》佛陀所说的道理教训,可以帮助众生破除贪嗔痴等等坚固的烦恼,降伏众生错误的种种欲望,去除心理、思想、见解的垢污,开显本有自性的清净。这是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目的。 3 D. _1 t# u# ~) J
《注》 4 n) _6 x! j. S* [- @; s4 }. j
(1)(烦恼)指贪、嗔、痴三毒。(城)比喻烦恼坚固如城堡。 " O3 B; y2 m3 \) }8 W/ W5 c  m
(2)(诸欲)指种种欲望。(堑)护城河,比喻爱欲情深。5 m! h9 z! c  l8 Q0 ?% k* M. f5 B0 G
(3)(洗濯)去除。(垢污)心理的污染。
. r% a) w. t4 n1 ?0 T(4)(显明)除邪显正。(清白)自性清净无染。
8 y7 p) j4 D0 ^% R1 u
9 x, C' f/ v4 t& h) n, T调(1)众生,宣妙理(2),贮功德(3),示福田(4),以诸法药(5)救疗三苦(6)。* p+ q9 A9 q; w: w
《解》调和教导众生,为大众宣布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我们断贪、嗔、痴,修戒、定、慧,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精勤努力,累积功德,指示众生修福的道理和方法。佛说一切法犹如良药一样,可以救治医疗一切众生的苦难。
1 \# Q9 R; }( W《注》
- G* b' @5 X  b/ ?/ S+ S# p9 ^(1)(调)调伏教导。
7 t) I7 K8 L/ |: I6 a% Y! b(2)(宣)演说。(妙理)宇宙人生的真理。
; c, z8 p1 i* c1 q" j8 S, E(3)(贮)储蓄、累积。(功德)指修戒、定、慧所得到的清净心。
0 O) L/ J- ]$ Y( H0 L(4)(示)指示。(福田)能生福的意思。
& g3 G& n9 B) r$ X  z(5)(诸法)佛所说的一切法。(药)是比喻。 " M& b: X7 K+ t
(6)(三苦):1、‘苦苦’—由苦事而生的苦恼。2、‘坏苦’—由乐事失去了而生的苦恼。3、‘行苦’—由变化无常所产生的苦恼。   P) d9 b, Y5 a8 a
* V5 Q9 [" h  u- D
升灌顶阶(1),授菩提记。为教(2)菩萨作阿阇黎(3),常习相应(4)无边诸行,成熟(5)菩萨无边善根(6)。无量(7)诸佛咸共护念(8)。
- W7 e3 s) t6 `; A5 ^  h/ a/ ^% ~% H《解》本经所说的道理和修学的方法,是帮助我们凡夫在此一生中,就可以提升到成佛的阶位,将现前苦难的生活,改变为佛菩萨大自在圆满的生活,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成佛的预记。 + I+ a8 Y% ]( n9 g3 z* c3 B
为了教导菩萨,才表现作善法的师范阿阇黎,常常不断的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法,并能运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持上。这是赞叹这些大菩萨能成就其他初学菩萨的无边善根,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诸佛的护念。
7 G- K( v$ _2 A) ?; V3 s5 y- u- C《注》 $ J$ {  L4 i' l( b5 K8 `
(1)(升灌顶阶)以大慈悲心将最高的修学方法传授给我们。‘升’是提升,‘灌’指大慈悲心的护念。‘顶阶’指最高的修学方法。
; H% L8 e- @5 t# S* O) ^(2)(教)教导。
  B7 A& J$ \+ D2 k8 {: G(3)(阿阇黎)印度话,华语‘轨范师’,通指教导善法的老师。
$ c" l+ d! j' f: f3 D$ ?(4)(常习)恒常不断的学习。(相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 c$ E2 P1 o: {  @(5)(成熟)成就。 5 u4 M( B% m: |# N" J
(6)(善根)‘善’是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根’是譬喻,可以生长善法的意思。
& b6 V( c% K( U" D& G0 H(7)(无量)不可限量。 ; W1 x& K; C' Z% R* B6 n6 {7 D
(8)(护)保护。(念)忆念。
8 b0 H; _# A" M. {! o5 x* Z) }& R! s# q5 _. y' x
诸佛刹(1)中,皆能示现(2)。譬善幻师(3),现众异相(4)。于彼相(5)中,实无可得(6)。此诸菩萨,亦复如是(7)。 # ^' z* x4 O; G- H" N
《解》这一段经文是说明佛菩萨的能力很大。他们能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中,都能随类化现无量无边的身相。就如同善于变魔术的人,能变化出许多不同的形相。这些形相虽然很逼真,但是都实无可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与会的菩萨也是这样。 ) O" }% e9 I! ^) m6 A" H& ?
《注》
5 r% R6 w  K  m  D(1)(佛刹)十方诸佛的国土。
$ R: P- `/ |. q# a6 ]  |& @1 L$ {(2)(示现)随类化现。
& X0 \0 K: z! h, L(3)(善幻师)比喻高明的魔术师。
; s# f4 U& Z4 r5 D(4)(现众异相)能变化种种不同的形相。
8 Y5 y5 K5 ?9 k+ F' |6 d* b4 }( F/ k+ T(5)(彼相)指上面所说的‘现众异相’。 & x# m2 Z% a2 t6 z- B+ Q
(6)(实无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故不能执著。 % Q8 D1 g% n! p+ |
(7)(亦复如是)这是说明菩萨对一切法的看法如善幻师一样。; R% F& v8 D9 {# J9 j
$ e" d) V: R* O5 w0 q! n1 Q
通诸法性(1),达众生相(2)。供养(3)诸佛,开导群生(4)。化现其身(5),犹如电光(6)。裂魔见网(7),解诸缠缚(8)。远超声闻辟支佛(9)地,入空无相无愿(10)法门。善立方便(11),显示三乘(12)。 : X) S8 M  ^/ C; i% h' x5 U; f8 R
《解》在会的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现象作用,皆能通达明了。又以大慈悲为众生作孝敬供养亲师的示范,诱导众生悟入智觉境界。他们随顺众生心意,变化各种不同的身分,像闪电般的快速,又无执著,故能破魔邪知恶见,解除一切烦恼的缠缚。
4 P& u/ U+ k8 ]& i1 U; M7 T他们的成就,远远的超过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他们都是已经证入‘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法门,并且善巧建立教学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性有差别,所以才因材施教,建立菩萨、声闻、缘觉三种教学方法。
3 i8 x, T3 G. V. r《注》
5 R  y- `6 {( h1 C1 U1 u4 A(1)(诸法性)一切法的本体。 7 F5 F4 U1 ^: ^
(2)(众生相)一切法的现相。 6 ?* z2 m" G! {4 p. F- Z) `
(3)(供养):1、财供养—用财物庄严道场、流通佛法、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称为财供养。2、法供养—依教奉行,做众生的榜样是法供养。   ~/ L1 B6 ?; [" Y) N
(4)(开导)开示教导。(群生)一切众生。! w- P- R+ T; @( x: A
(5)(化现其身)化作种种身形,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显示种种不同的身分,如中国古人说的五伦十义。
  I8 K, N2 W( k5 b3 H4 K4 h" B* H(6)(犹如电光)比喻菩萨化身的快速,相状美好,体性空寂。
0 A+ Y) N# E$ ^& K2 k; G: T(7)(魔见)邪知邪见,也就是不正确的见解。(网)比喻多、杂。, T1 c( c- F, D5 }1 X+ A
(8)(缠缚)用绳子绑起来的意思。比喻烦恼。 " N. @' K' S( t. h8 J+ g
(9)(远超)远远超过。(声闻)闻佛音声教化而觉悟的一类人叫做声闻。(辟支佛)印度话,辟支佛的意思就是‘缘觉’,是闻佛说十二因缘教法而觉悟的一类人叫做辟支佛。 . c& s: c/ _$ R& R/ \
(10)(空、无相、无愿)通常称为三解脱门。修学时随依任何一门,都可以永断烦恼,解脱生死,究竟成佛。‘空’是从理体上说,一切法都是众多条件和合而成,并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当体即空,所以说体空(自性空)。‘无相’是从事相上说,一切事相由种种条件和合而产生的,且不断的在变化,虚妄不实,所以说无相(无有一定不变的现相)。‘无愿’也称为‘无作’,是从作用上说的,观察现相起作用时,与空性相应,毫无分别、执著,就称为无愿。
6 u1 i1 D  d2 @(11)(善立)善巧建立。(方便)方法便用。
9 S, m, h5 y' b5 O, o# I$ M(12)(三乘)菩萨、声闻、缘觉,是佛教化的三类学生。7 F. `* d3 T8 I% M$ C0 v

+ I, f* h( }) @; J% k. W# ]  X于此中下(1),而现灭度(2)。
$ F. `* m* ?: c; f( f《解》这二句是菩萨示现成佛的第八相—‘入涅槃’相。这是为了利益中下根性的众生,所以对他们示现灭度,借此提高他们修学的警觉。 2 J* M, x) J& y8 }- ?
《注》 ( F  Z4 \- m7 `  D  F( @
(1)(中下)指中下根性的众生。
; T. z5 R* ^( m6 W9 e7 \7 Y(2)(灭度)印度话称为‘涅槃’,中文译为灭度,也译为圆寂。灭度就是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圆寂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的意思。 / s! y4 b& v( |8 V

; U5 S# b# s! i; f7 x- S0 V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1),及得一切陀罗尼门(2)。随时悟入华严三昧(3),具足总持百千三昧(4)。住深禅定(5),悉睹(6)无量诸佛。于一念顷(7),遍游(8)一切佛土。
: x+ v& `8 Y% G2 T: K《解》这些大菩萨们虽然示现灭度,实际上他们都已经证得不生不灭的境界,同时也掌握了一切事物道理的总纲领。能够随时通达明了自己的本心,也具足了无量无边的三昧。他们安住于很深的禅定,也就是安住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旅游观光无量诸佛国土,礼拜供养诸佛。
: R) e3 i) ?6 K5 F4 c《注》
0 N7 h& y6 U( }. s6 `(1)(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三摩地)印度话,古时亦称‘三昧’。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没有分别、执著、忧虑等烦恼;就是正常的享受。 " ~" }- J1 p( E
(2)(陀罗尼)印度话,中文意思是‘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门)比喻修学佛法的必经之门路。 # s" O9 g: ~) d6 d2 m0 k
(3)(华严三昧)‘华’是比喻菩萨一切殊胜的修学,‘严’是庄严。修行成果,功德圆满,用圆满的修行功德来美化生活环境,得到至善的佛果,能如实明白自己本心的体相作用,就是‘华严三昧’。
$ r8 `% W/ S1 u: H; ?(4)(总持)就是前文所讲的‘陀罗尼’。(百千三昧)‘百千’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百千三昧’就是无量无边的正定,就是生活、工作、环境等正常清净平等自在快乐的享受。
1 b  X: g. h. `(5)(禅定)‘禅’指外不著相,‘定’指内不动心。
+ q; V. w+ h+ ]! z& J(6)(悉睹)全部看见。
  e  v3 L" o7 [( x1 q! e7 Y(7)(一念顷)表示很短的时间。
$ f3 P& W) n7 u2 D(8)(遍游)周遍旅游。 5 p0 R8 S3 U# F9 j& O3 \& U

( y: P! Y, U) e- t9 Z得佛辩才(1),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2)。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 O) g$ h0 {5 J& S《解》诸大菩萨们,证得与佛陀的无上智慧相应,得到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安住于普贤菩萨的大行中,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于所有众生的语言文字都能自然通达,随机说法,所以能方便开示一切诸法的理事真相,教化一切众生皆能通达明了。因此赞叹他们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 v$ j8 ]. N- Q2 _
《注》   S! @% ~6 k% |! q
(1)(辩才)能灵活巧妙对机说法。 1 ]6 F% B0 ?  y5 I- Y7 d8 @
(2)(开化)开导教化。(显示)明显指示。(真实之际)一切法的理体现象作用的真实相。
& Q  B7 p0 t/ E- S: k) u" B7 i/ Q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1)。于一切万物(2),随意自在(3)。为诸庶类(4),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5),护佛种性(6)常使不绝。
+ y* x0 k% d1 F8 U" _; j  《解》这些大菩萨的心,常安住在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们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又能通达无碍,随缘度化一切众生。并且不等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劝导众生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执持名号。不但自己一向专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能把这部经的修学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 6 O, B+ x6 r' T- B, k# P
《注》
! B; a. y4 ^# n" ](1)(谛住)真实安住。(度世之道)教化众生的理论与方法。
$ R& `# j5 [) c1 |. K1 F  S6 n(2)(万物)指一切诸法。
+ V, e6 I" n6 r" j% }  w3 }(3)(自在)通达无碍。
9 ?& e; E& o1 |7 g  z(4)(庶类)指一切有情众生。
3 J9 j# _9 ]! Z(5)(受持)‘受’接受,‘持’保持不失去。(如来甚深法藏)指如来所说的一切经典,在本宗是指此经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3 R1 l& [% O" x3 @) \(6)(护)保护、护持。(佛种性)菩提心和称佛名号。$ k8 f/ N$ @, L

) R4 A2 X2 p5 Y% }' w 兴大悲,愍有情(1)。演慈辩,授法眼(2)。杜恶趣,开善门(3)。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4),皆度彼岸。 + }) }4 z( ~) L: G
《解》诸菩萨们发起大慈悲心,怜愍一切众生,不仅讲经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众生的好榜样。并且把自己明了诸法的能力和智慧传授给众生,劝导众生念佛。因此杜绝了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开启大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善门。 & W! W# I2 w& p; e
又因为菩萨看待众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样,生起同体大悲。所以发大誓愿负责、承担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究竟安乐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经来说,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念佛,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k* B7 P& O2 E
《注》4 B- ]' ^- M  e1 ~9 D, A
(1)(兴大悲,愍有情)‘兴’是兴起,‘愍’哀愍。就是菩萨发起同情怜愍众生的心,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了脱生死,就是这两句的具体表现。 + y' N3 P5 O+ Z3 n
(2)(演慈辩,授法眼)‘演’是演说,‘辩’是无碍辩才。也就是说菩萨发大慈悲心,不仅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好样子让众生学习。‘授’传授、教导。‘法眼’是能够认识一切诸法的真相,称为法眼。‘授法眼’就是说菩萨见到了一切法的真相,他们把这种能力与智慧传授给众生。
# t" K; ?5 {, C* ^; d(3)(杜恶趣)‘杜’杜绝,‘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杜恶趣’就是杜绝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开善门)是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的门路,令一切众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善门。
6 x) l' ~! c: c3 A  ~( x$ g/ W(4)(拯济负荷)‘拯济’救度、帮助,‘负荷’承担。这是说佛菩萨承担救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伟大艰巨任务。 2 y0 d1 \& m3 M8 }0 t
) j1 s5 j+ \& Y8 m1 l( e7 w& a+ o
悉获(1)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2),不可思议(3)。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 N2 E* k: L# H! H& V* b2 Y9 C《解》凡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菩萨们,他们都能获得诸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及圣明的智慧。在此处可以见到与普贤、文殊、弥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萨无量无边,同时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法会。- @- w, t% O  i" ]/ r( D" }
《注》
+ ~' V$ q+ ~. H(1)(悉获)全部获得。 & t4 X4 e3 S0 x# ^6 C! e& n7 w' Y
(2)(圣明)正确深明事理。   t1 C" E( j" Q& q
(3)(不可思议)这里有两个意思:1、不是凡夫众生的思惟、意识所能想像理解。2、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言喻表达的。这是说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所能推测想像的,也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表达的。
, Z3 |/ i& N! ^' V2 u
- C7 G  S% o7 A5 Q2 k: C又有比丘尼(1)五百人,清信士(2)七千人,清信女(3)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4)梵众,悉共大会。   {$ W- I* \7 t' U- N# j8 `8 L
《解》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诸天的天人大众,都共同来参加这一次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法会。
6 \6 q* B( U8 L7 ^: _' d《注》
" e  E6 l# |, A; ]& }! R) C" b(1)(比丘尼)尼众,是指出家后受了大戒的女子。 * V, D" }/ I# K! G8 n/ R1 X7 C2 t8 G
(2)(清信士)在家学佛的男居士。 2 f8 F+ n% }7 L2 U
(3)(清信女)在家学佛的女居士。, i/ r% M9 `; s: {, f# r6 w: }
(4)(诸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大众。 3 ^, S, P! t, u4 w& l# e

  C. W2 i6 [  K0 K4 ]. ]8 J8 l
0 d6 @2 R# m  U  o1 p  M, U* M( |+ c  I! W- R

9 s. r, B) T1 E8 O! E/ c' r! z+ K1 k" k【大教缘起(1)第三】- E- k8 ?. c) V1 k
  r) K7 z1 A( u
《解》这一品经文给我们说明本经之希有及世尊现瑞放光,阿难欢喜请问,因此发起为一切众生宣说此经的因缘。 4 |. M( a( v7 v' C& ~1 _0 r! A
《注》
; I9 h! ?. Z2 m1 f(1)(大教缘起)‘大教’指这部广大、圆满、直捷、方便、究竟的希有法宝。‘缘起’是发起的因缘。 + b1 L# N0 w6 a- f

. f6 |& b1 I- r尔时世尊(1),威光赫奕(2),如融金聚(3)。又如明镜(4),影畅表里(5)。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 R0 q1 P  |7 _1 U/ N  y% Q3 u* G
《解》在灵鹫山大众聚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全身放大光明,好像融化的黄金一样的光亮。又像明镜影畅表里,这是用明亮的镜子,比喻佛的身心。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光色变化无穷,美妙无比。
/ ~3 V! B" {* t* ^& D6 U3 |《注》
8 w; D/ s& k+ A  P2 ~; p(1)(尔时)灵鹫山大众聚会的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6 }8 E& p  k; r; b(2)(威光)威神、光明。因为佛的智慧光明能破一切烦恼黑暗,所以称佛陀的光明是威光。(赫奕)‘赫’明耀,‘奕’强盛。佛光明耀强盛具有雄猛的威神力。   l2 @- q* U1 o6 L0 ^4 b; ?% D
(3)(如融金聚)‘融金’融化的黄金。‘聚’光色凝聚。
0 K7 [" }5 z% Q  c) u$ p9 Y$ ~9 _(4)(明镜)明亮的镜子。 . H9 t$ s$ B! p) u- `0 Y$ K
(5)(影畅)光影通畅。(表里)外表、内里。这是用明亮的镜子,来比喻佛的身心里外光明。
' I9 y( R) K; M- z& h
  Q( Y$ ?# a5 ^7 e" f5 a,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1),悦豫清净(2),光颜巍巍(3)。宝刹庄严(4)。从昔(5)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6),生希有心(7)。即从座起,偏袒右肩(8),长跪合掌(9)。 ! B4 N: J2 d: r; R0 i
《解》阿难尊者心里想到,今天世尊色身诸根,显得特别的欢喜快乐、清净、庄严,并且放出巍巍的光明,光中又现出诸佛宝刹无比的庄严,过去从来没有看过,心里非常欢喜,今天得以瞻视敬仰,生起希有难遭遇之想。 8 ~9 d! H9 A/ q7 R/ i' k2 r
阿难尊者看佛这样殊胜的瑞相,于是从座位站起来,袒露右肩,长跪合掌,向佛敬礼。 & ]4 z' ~- l: Q
《注》
* e  `4 {- C5 j" i(1)(色身)指身体。(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4 m; m6 t6 i0 e; e4 h(2)(悦豫清净)喜悦愉快而无分别、执著。 " }! R8 k1 Q6 s+ Z( r/ r* Z
(3)(光颜)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明。(巍巍)高大尊胜的样子。
$ {/ T: l& _' l% ?' F(4)(宝刹庄严)佛光明中出现诸佛的国土,具足众宝庄严。
; l7 {3 W+ b' Y9 o8 `(5)(从昔)从前。
$ e2 W5 ~; Q* h$ A! h0 n0 s0 W2 f/ s" [(6)(瞻仰)瞻视敬仰。
/ W/ {& E3 y) `( V(7)(生希有心)生起希有难遭遇之想。 $ K# R& o3 h3 m
(8)(偏袒右肩)‘袒’袒露。‘偏袒右肩’是把右肩露出来,这是古印度的礼节,表示行最敬礼。
  {/ x9 h2 F- _# {- z$ ]" j! m/ L(9)(长跪)双膝跪在地上,表示恭敬。(合掌)又名合十。左右十指合而为一,代表一心。
: }1 h4 o. R% Y; k, l4 P9 u2 d5 W$ |7 c6 n9 X/ d
而白(1)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2),住奇特法(3),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4),最胜之道(5)。去来现在佛佛相念(6),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7),光瑞殊妙乃尔(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为宣说。
4 I7 x/ c( s" {( J《解》阿难向佛报告说,世尊今天入念佛三昧的大寂定,住在念佛一生成佛的奇特法中。这也是诸佛共同所住的念佛三昧。就是阿弥陀佛教导众生平等成佛第一殊胜之道。
! H6 V8 ~' C% P5 }阿难心里想:是过去、未来、现在佛与诸佛互相忆念,但不知今日世尊所念的是过去、未来诸佛呢?还是忆念现在他方诸佛呢?为什么世尊今天威神显耀,光瑞殊胜微妙,竟至如此美善!愿佛为我及大众宣说。
) \2 A3 Q& r& \$ X. W《注》
2 M) d* c$ G$ ^/ z! s* d(1)(白)表白。晚辈对长辈说话叫‘白’。 2 z# a" u4 i& Z- }7 I1 O
(2)(大寂定)佛的禅定,这里是指念佛三昧。
: |. L. g4 v, e(3)(奇特法)奇妙特别的方法,这里是指念佛法门,奇特在不须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即可一生成佛。 ' f. b9 j( }4 `9 B9 C9 B
(4)(诸佛所住)指念佛三昧是十方诸佛共同所住。(导师之行)导师给众生指示了生脱死的正路,引导众生出离六道轮回而入佛道。阿弥陀佛是大导师,能引导众生平等成佛。 ) U( @: U3 u6 p. R! g/ Y
(5)(最胜之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 s# T+ o* R+ f* Y" ~(6)(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去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佛相念’佛与诸佛互相忆念。 , b* a4 F+ S9 t( r& ^
(7)(威神)威德神通。(显耀)明显光耀。 3 g) e6 \( N, B: `# z* E6 R
(8)(光瑞殊妙乃尔)‘光瑞’是佛放的光明瑞相,‘殊妙’殊胜微妙,‘乃尔’是竟至如此善妙啊!
/ w. ^4 P  s# {- V( G$ B) B/ j# {9 s/ V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1)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2)。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3)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4),诸天人民、蜎飞蠕动(5)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6),皆因汝问而得度脱(7)故。
8 r. r- K% `' L0 n+ y+ b2 F& C《解》于是世尊赞叹阿难说:你问得太好了!太好了!你为了悲愍利乐一切众生,而能问出这部一生平等成佛的微妙法。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超过供养一天下阿罗汉和辟支佛;也超过累劫布施六道众生百千万倍的功德。为什么呢?将来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因为你(阿难)这一问而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9 _# D, V* n& T( e. P2 \; @《注》 2 U3 K" I0 L9 v. C
(1)(哀愍)慈悲怜愍。(利乐)利益众生给予快乐。 ( \+ K& b& \# `9 `" ], ~! B
(2)(微妙之义)指念佛往生不退平等成佛的这个法门,也就是指这部经。
: w- @! E8 i3 p$ H6 j(3)(一天下)是指四天下之一。佛经上说须弥山周围有四大洲,为一日月所共照,所以称为四天下。一天下就是四大洲中的一个洲。
& U: A6 g5 R' g: q. z, f4 M(4)(累劫)累积的时间很长。   K& d3 ^; A: B2 ?
(5)(蜎飞蠕动)‘蜎’是小飞虫,‘蠕’是小爬虫。 5 {. F4 e4 _- D- G' |' ^
(6)(含灵)含有灵性的众生。
; J" ]5 S. J# F0 f' _8 U' Z" \(7)(度脱)究竟圆满的解脱。
/ f2 N% Y5 n- T8 @% Q* ?
( b  @: I. q! O( Q8 s% u: E* p; D+ Y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1),矜哀三界(2),所以出兴(3)于世。光阐道教(4),欲拯群萌(5)。惠以真实之利(6)。难值难见。如优昙花(7),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8)。 $ S& B6 i+ o* r- n" g2 M2 ^7 M
《解》佛告诉阿难说:如来以无尽的大慈悲心,怜愍三界一切众生,所以出现到世间,为了推广至善圆满的佛陀教育,目的是为了拯救六道众生,给予众生幸福、美满、健康、长寿、自在、快乐、真实的利益。佛教我们受持一句佛号,一生成佛的大事因缘,实在是难值难见,像优昙花一样,希有出现。你今天所问,是给众生带来最丰饶的利益。
; ], U) p8 O+ h" {% h7 e《注》 - r2 ~! f! R8 J' \
(1)(无尽大悲)无穷无尽的大慈悲心。 + s& b) [# e( B. ?
(2)(矜哀三界)怜愍三界的一切众生。 ) z. H8 Q) ?. W' g
(3)(出兴)出现。 5 _$ G2 l$ o, N& J6 e: V6 i
(4)(光阐)光大阐扬。(道教)道是指成佛之道。 # [- R0 Y* ]  V9 l( Y* L4 S7 L
(5)(欲拯群萌)‘拯’拯济,‘群萌’一切众生。 - {% ]" m- a' P8 w: {9 T7 B# y
(6)(惠以真实之利)‘惠’恩赐。‘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1 N' j$ W0 [7 T
(7)(优昙花)是一种花,此花一开,就有佛出世。
  \8 N  I4 V* a2 Q3 G2 b  a8 W(8)(饶益)丰饶的利益。 ( N& e3 x& M  O9 ~- s
: C. t/ L5 ?6 Q: H1 R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1),其智难量(2),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3)。身及诸根,无有增减(4)。所以者何?如来定慧(5),究畅无极(6)。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 |6 M! P8 e6 W) v) w《解》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来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智慧是一切大菩萨难以测量,究竟圆满,没有障碍。他能把很短的时间延长到无量亿劫,也能把很长的时间缩为一念。身及诸根无有增减,不生不灭。
' k% F8 L2 c- ~# b& ~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道德、能力呢?因为他的智慧究竟通畅,无有局限,所以能在一切法中,得到最殊胜的大自在。
+ J3 C9 I. w6 h  Y, @《注》 " `) H. A/ J) a6 Z$ w9 [
(1)(正觉)真正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 ) w+ X$ V+ Z6 X5 p
(2)(难量)难以测量。
- W: w7 K, y, g( C/ V(3)(无量亿劫)形容极长的时间。 + e6 q/ i, ?; ~: E2 ~1 Q( k
(4)(无有增减)不生不灭。 6 I5 N! |0 D0 z9 N2 g3 a) _$ w
(5)(定慧)禅定、智慧。 1 R$ ^' ~2 V% i% _) b. B
(6)(究畅无极)究竟通畅,无有障碍。 - G# I+ \% P  s; y& E

6 q7 |/ x6 J4 _阿难谛听(1),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 u9 O# Q' T; k" |% x3 Z9 S4 {7 r
《解》阿难你要真诚仔细的听,细心去体会,佛所讲的道理和方法,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我一定为你们大众详细解说。佛这一说明,就说出了这一部希有方便最殊胜无比的念佛法门,能令一切众生一生往生不退平等成佛。
& s1 c- ^8 X+ j! d6 k6 x( E% |《注》 & h) `$ J" T( J5 d
(1)(谛听)真诚仔细的听。
  c# u4 U0 j  L. `" @2 l& s. S, `" v" @7 m1 g

# @, L$ X. j9 A8 ?& r9 r  I7 q+ H( J6 m6 U' W3 h% w
【法藏因地(1)第四】
5 i. o( x3 R+ w2 k# Y; V7 D/ e  K7 M) I
《解》这一品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中发心修学的状况。 8 Y5 t3 }( C6 ?# w" {9 b5 B
《注》 # S6 ~( J4 ]6 v% ?$ ]
(1)(法藏)‘法’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藏’含藏。自性中含藏一切万法,故称为法藏。这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修学,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修学期间都叫因地。 % n0 }# o# J0 s; B: k
6 _. i7 ]+ K" s& L4 i7 E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1)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2)如来(3),应供(4),等正觉(5),明行足(6),善逝(7),世间解(8),无上士(9),调御丈夫(10),天人师(11),佛(12),世尊(13)。在世教授(14)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5 v: f7 R% v' L: f5 P$ g4 c《解》佛告诉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n7 c+ U( K( p, W- m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常常为诸天以及世间人民讲经说法。 8 |( H' c- y8 `  X1 n
《注》 2 W9 @* k3 m0 e( w0 W. C0 x* q
(1)(无央数)无量无尽的数量,是形容极长的时间。 8 a0 X% B6 H! I" y/ \6 B( v! }
(2)(世间自在王)‘世间’就是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能在这两种环境中都得到圆满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称为世间自在王。
* o; @, b) I* A( w(3)(如来)今佛如同古佛再来,所以称为如来。(以下是佛的十种通号,表现一切诸佛都具足这十种无尽的德能。)
2 I- V( c8 d$ w5 {(4)(应供)‘应’应当,‘供’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的人,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 v5 D$ W, r4 @6 R  A* ~(5)(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 \# W' |' ^( v& i7 o+ S
(6)(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圆满具足,所以称为明行足。
; q$ p. U# Z9 [7 k4 [- Q+ D(7)(善逝)‘善’善巧。‘逝’远离妄想、烦恼、分别、执著。佛能善巧教化众生,而又不分别、不执著,所以称为善逝。 8 d5 q# K0 G" l0 }8 E. i/ C
(8)(世间解)佛对世间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达了解,所以称世间解。 2 t6 @/ P' C8 N1 z
(9)(无上士)具有最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佛是具足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 ( l4 d" c: x4 k% r, d
(10)(调御丈夫)‘调御’调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说种种法,能调御、制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令得大涅槃。 1 O7 I8 g3 o$ Q6 S* n. k$ V2 J
(11)(天人师)‘天’天界,‘人’人间。佛是天上、人间的模范老师,所以称天人师。
# G' M! W- {  Z# }' M% v(12)(佛)注见经题。
" R' x* ]2 B! K(13)(世尊)具足上面十种智德,为世人所尊崇的,称为世尊,意思是世间所尊敬的导师(前十种德号是佛的别称,世尊是总称)。
/ M, @$ Y" c9 p1 w(14)(教授)教导、传授,也就是教化众生。
4 G0 r( S5 x8 u6 |& ]5 J3 z* Z0 @- f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1),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2)。弃国捐王(3),行作沙门(4),号曰法藏。修菩萨道(5)。- e4 o( ~- F- Z: b
《解》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以后生大欢喜,而且对佛所说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于是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舍弃他的王位,跟随世间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学菩萨觉悟成佛的方法。 ' F# F5 s; O/ [0 g+ k
《注》 * Q& V1 v% x8 t0 T: n, G; e
(1)(世饶王)‘世’世间,‘饶’是丰饶。‘世饶王’形容这位国王治理政绩达到民富国强,所以有世饶王的美誉。 ; }- F" w) F% V
(2)(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发’随即发起。‘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众生的心)。
5 V4 f' @; E6 R* q7 G  y) f(3)(弃国捐王)舍弃国家王位。‘弃’、‘捐’都是舍弃的意思。 ) w' m1 b% F' ^+ h# {/ u
(4)(行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这里指出家修行的人。
0 O5 [# {& \4 Y1 O(5)(修菩萨道)菩萨所修学的一切法门,能令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 $ f; j  [. Q5 ?5 t  ?- b  w2 J
( h* ^5 |3 r" |2 O
高才勇哲(1),与世超异(2)。信解明记(3),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4),及念慧力(5)。增上其心(6),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7)者。3 W# k4 k( J: C1 }; i, R  c
《解》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过世间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记忆力(信、解、明、记)在同学当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胜的行愿,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长他的信心、愿心、行心,使他坚固不退。这种精进修学没有人能超过他。 8 m2 q  j3 M; I# c6 T1 q' [
《注》 6 ~" i# l- }( d9 J$ L; B
(1)(高才勇哲)‘高才’才德过人。‘勇’是大志大愿,有强烈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哲’是对一切深广无际的道理都明白。这里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过人,他具有坚强的大志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并且对一切事理都通达明了。
" X9 K5 u0 T% Z% f(2)(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1 m4 ]: n4 G. \0 \& ~, v(3)(信解明记)‘信’,信佛所说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师教导。‘解’对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明了,‘记’是不忘记(这是讲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 R2 O- N' n9 [& ?  {8 H; {
(4)(殊胜行愿)‘殊胜’特殊超胜。‘行’行为,‘愿’愿心。‘殊胜行愿’,指法藏比丘所发的超过一切诸佛菩萨们在因地时所发的大行大愿(指以后的四十八愿)。 1 Y* T) N( r. t! k
(5)(念慧力)五根、五力中的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称为根。五根是:1、信—深信不疑 2、进—精进不退 3、念—忆念不忘 4、定—一心专注 5、慧—智慧。)‘力’是所生的善法产生强而有力的作用,能断烦恼,所以称力。这五种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基本条件。
9 i4 R  l8 k3 T# Y6 Q(6)(增上其心)‘增上’增长上进。‘其心’是他的信心、愿心、行心。
) h" g) s/ o2 D* T1 `7 u, K(7)(踰)超越。   Q' M: _0 q+ k. O! A
$ {) D9 f$ r$ x* O& c  B
往诣(1)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2)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 d0 [6 }; T+ A6 S) g; q
《解》法藏比丘回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的住处。见了老师,恭敬的顶礼长跪,向佛合掌,以偈颂来赞佛,并在佛前发了广大的心愿。偈颂的内容是:
. A! _$ ~3 {7 n/ o! {《注》
3 A0 ]" ]1 u+ o) ?4 V(1)(往诣)到。 + j% h1 t% y1 @/ Q1 K/ C
(2)(伽他)印度语,中文叫‘孤起颂’。‘孤起’是与前后经文没有重复;‘颂’是赞颂,类似中国的诗歌。
# |3 c0 o( |% j1 N5 T
9 H) r6 ^1 F4 k如来微妙色端严(1)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2) 。* g/ N8 v  \. l; J; x5 k
《解》如来微妙的身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没有任何人能与佛相等;如来的智慧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之中都显得黯然失色,好比灯光在太阳光下一样。
" o8 U! L$ B1 e& \* `# H《注》 ; q9 ?1 k; t- N5 W+ `% |
(1)(色端严)身相端正庄严。‘色’是身相,‘端’端正,‘严’庄严。8 q' @, K& W1 v% s
(2)(匿曜)光明隐而不显。‘匿’是隐藏,‘曜’光明。 9 u# A- I4 D6 T8 d* q- E
' H1 q6 O9 |4 t, G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1)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4 B+ Z. G8 f* w9 _* W7 b" {
《解》世尊能以一种音声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都像是佛在说自己的语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同时佛又能示现微妙的身相,一切众生见了都认为佛是自己的同类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欢的身相。 $ U2 ?# {# D4 I" g0 D
上两首是赞叹佛光明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
: C/ j. B; j3 j( g* f2 j《注》
3 n5 V1 P. U) n. y! h( Q(1)(随类)随著各个不同种类众生的语言。
# [! D3 k# O" f3 A! k- I, B8 a1 g& _4 O) X* G; B& g
愿我得佛清净声(1),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2),通达甚深微妙法(3)。, w1 ?* e5 _2 l! L: g9 R! |
《解》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法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了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3 V( R- p% Y1 K; m( q
《注》
' C" [/ _# z* ](1)(清净声)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
1 K$ \% Q4 l# [8 w! z; V9 V(2)(戒定精进门)‘戒定’指戒定慧三学。‘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
# C" {" k( e# t* f; H8 p$ E*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5 p* ?* Z0 ]6 A* }* e# F3 B
8 _. [! I/ M# L( ^: @1 B! @
智慧广大深如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清净绝尘劳(1)。超过无边恶趣门(2),速到菩提究竟岸(3)。无明贪嗔皆永无(4),惑尽过亡(5)三昧力。( R+ D0 N5 e6 ^; G, J) ^5 e5 P# m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嗔,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 # n; ]3 ^- n& B3 I% k2 D/ t2 A, x
《注》
: t2 B3 s9 B# u  E2 L7 q(1)(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比喻烦恼。
* T* W8 N( L+ G(2)(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是恶趣。所以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恶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圆满果报。
# F7 ^5 D5 i9 C  B4 a3 m(3)(菩提究竟岸)指圆满成佛。 . m* V0 K6 ^% T. i- A
(4)(无明贪嗔皆永无)意思是讲一切烦恼永远都断尽了。‘无明’不明白事实真相,就是痴。‘无明贪嗔’这就是说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 * F6 L3 {5 s: H5 o2 ^) E- j
(5)(惑尽过亡)‘惑’指一切无明烦恼,‘过’过失、罪业。‘惑尽过亡’一切无明烦恼、身语过失罪业都不会再造了。 , p6 Q/ Y9 m, ?; }2 L0 h9 d2 B
( I4 ]: F! s* _" W# T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1)。能救一切诸世间(2),生老病死众苦恼。: f! h/ p4 E7 l$ |! O9 {$ o& m: c
《解》法藏比丘发愿,也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做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修行成佛,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恼。 0 k( ?/ ~$ e5 K- w! e* o* `
《注》
; V: Z) x/ h" k! Y: `; P1 E(1)(为彼群生大导师)‘彼群生’指九法界一切众生。‘大导师’能引导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称为大导师。法藏比丘发大誓愿修行成佛,做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 G% V7 F1 @; o) m
(2)(一切诸世间)亦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3 Z/ P; u2 z. ?3 N, w; _/ j: a! K. _, R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1),未度有情令得度(2),已度之者使成佛。
: Y8 e$ p8 d3 t6 Q+ t- l4 j9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常常不间断的修学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大纲领。帮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众生,教导他们了脱生死。已经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众生,再帮助他们圆满成就佛道。
5 x; ], F5 o& Z% Z3 n# a0 i* z《注》
( ^' l4 N0 [0 H4 l% ]! S8 ~0 l(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二句是讲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_6 T8 F9 v! p9 j5 A1 C
一、‘布施’有三种: : p, F" z& d" B0 j: [
1、财施—用财物帮助一切众生,果报是得财用无缺。
6 l$ ?; n4 g# i# O- C2、法施—为一切众生传授佛法及世间法,果报是得聪明智慧。
0 ?, I. n8 x0 M7 ~  o3、无畏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果报是得健康长寿。2 E/ I( {" ~5 d" N  A2 w" o
二、‘戒’即持戒。归纳为三种: $ Z0 m' w) ?# W
1、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
1 c- A9 R/ w- h8 [2、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 - z6 I& W2 {+ f5 M2 G, j
3、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
7 ?5 E, A+ d3 r0 y. P% _‘持戒’引申为守法。国家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必须尊重、遵守,这都是持戒的范围。 ( [& e$ p+ q" F, E: j% B5 r
三、‘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体分三类:
: x# [6 o8 i0 A/ e  t1、人为的加害。
+ Z* n+ e0 @: P+ x0 Z2、自然灾害。
" m/ Q4 }3 D+ m- m4 s3 P, y, a3、修行中的种种困难等都要忍耐。+ F; Q( R8 j5 j, B
‘辱’,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把辱看得比杀头还要严重。所以译经的法师特别在‘忍’字后面加了‘辱’,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
! U2 p8 J' z5 w$ n四、‘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是前进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类: $ j4 T, V4 `" Z
1、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的难行之事。0 [+ b4 ^* D6 M: I: l$ C( L
2、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
4 k# ?  y! b! B7 L! j- J3、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9 N( Y) |, h  H* f另有四说: 8 A2 x3 a$ G- j# A) w4 c. R6 b2 t
1、恶事还没发生,努力不让它生起。( h. c0 k" S" f" d4 I
2、恶事已经发生,努力去消灭,不让它相续。 : s" L; y5 T5 y9 _- B4 W$ q
3、善事没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 s0 A' I2 T' e2 D/ X3 I4 n
4、善事已经做了,必须让它继续不停地增长。
1 \6 y) ?$ D( m; O  ^# _, [五、‘禅定’,禅是印度话‘禅那’的简称,定是印度话‘三昧’的华语。外不著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禅定就是一心专注不散乱,内心清净,对外境不起妄想执著。
9 d: {; _( X2 Q% F六、‘智慧’,印度话‘般若’的译名。般若有三种:
- D% Y" {$ r3 ?$ h. D5 @1、文字般若—佛说的一切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著述,能开启众生的智慧。$ z* ~+ F+ H7 C' l
2、观照般若—依照经中的义理方法,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学习观照。
: q+ x7 m2 p0 B' ]5 k3、实相般若—是说宇宙万法的本体,一切诸佛与众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1 I2 @% |& c* Q2 Z, U(波罗)印度话‘波罗密多’的简称,中国话译为‘到彼岸’,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是说依照上面六大纲领修学,就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 X$ c& L& T$ S  S  i1 e: ?
(2)(得度)得到超脱六道轮回。
% j9 C! }- |; h* X' ?- t9 M0 g( l( K
9 R( v# T. d" R: v4 E) ?( \假令供养恒沙圣(1),不如坚勇(2)求正觉。
6 M5 N# f2 r1 L" j, Z" S2 c《解》佛说假使有人供养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菩萨、罗汉;还不如自己坚决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不退成佛。
8 \( X# d# n! c《注》 # B5 M6 |. p( P" ?: a5 F# C
(1)(恒沙圣)‘恒沙’指印度恒河中的细沙。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时多在恒河流域一带,所以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圣’指佛、菩萨、罗汉。‘恒沙圣’是比喻像恒河沙那样多的圣人。& T: `  E- r: }! x8 q. j
(2)(坚勇)坚决勇猛。
# w5 U7 g6 D% u7 _
+ N% N" k# @. V, @; h  E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1),殊胜庄严无等伦(2)。3 x2 L+ w2 q' e! S, H& w3 j0 U3 z
《解》法藏比丘愿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恒放光明摄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用自己的修持大愿感应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土,这个佛净土殊胜庄严,是一切诸佛净土都无法和他相比的。 5 d0 _0 r/ l. f8 c5 q' ]
《注》
' c4 m# @8 Z0 U& p# Z(1)(感得广大清净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应显现成就广大清净的佛国土。就是现在的极乐世界。
; z) t- ?6 H: t( ^, u* W" A(2)(无等伦)‘伦’是同类。这是说在同类中殊胜无比。 - o7 d+ z- t/ n% |4 i0 f; a

9 ~3 s! `, b0 {9 C  F轮回诸趣众生类(1),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2),度尽无边苦众生。
1 {: q0 Z5 F( L9 X+ r《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度脱六道轮回中的有情众生,使他们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广大清净的极乐世界,享受究竟的安乐。又常以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帮助众生,誓愿度尽无量无边的六道苦难众生。
. k. }) J; F& L/ z8 F+ f《注》
3 e5 Z5 o% V' d0 b1 I8 ^( D(1)(轮回诸趣众生类)‘轮回’指众生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诸趣众生类’指六道中各类众生。
" h8 A- @( _! h! K5 P: n: `9 ^(2)(拔有情)救拔有情众生。 5 s* G+ P9 D! |4 h5 Y

4 J; S3 `! ?, K9 n  k4 B4 U* w我行(1)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2)。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R* Z  d8 ~0 e" G1 M. H8 ]* x
《解》法藏比丘发愿说:我的愿行永远坚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为我作证明。即使我自身处在种种极苦大灾难中,如上所发的大愿,也永不会退转。
. t5 H0 ]0 f; N这一品经文,说明法藏比丘出家并发大愿情形。下一品经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说明他依照自己的愿心,努力的精进修行。
* z( @- @5 B. i+ O* u# K5 S《注》   N$ l4 j2 L( d0 H& X" s* W
(1)(我行)法藏的行愿。 / E; a3 P  A& N
(2)(唯佛圣智能证知)‘佛’是指世间自在王佛。‘圣智’佛的大智慧,‘证知’是证明。 6 i+ C1 a; i! F8 Z) S
' E& q" d: ^' t7 y: G
+ u$ r. i& Y! _- i, ~
. d) i9 Q: B$ i1 y% Y' c' p/ H
【至心(1)精进第五】
9 C/ ]3 V' l* z# A' U2 E, O: {: p* O3 g9 u, d% r1 E
《解》以至诚心精进修行。
3 C6 J5 @. r' ^2 u" S% J《注》 ( g6 B( d9 d8 T6 ~
(1)(至心)真诚心到了极处。
( H/ z2 e6 N5 L; K2 k: X$ I" @. H1 N# l: W/ u% i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 ]3 ~$ W3 R" h6 g《解》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又向佛报告:我现在为教菩萨示范修道,已经发了真正觉悟的心,发愿成佛,愿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样。2 z7 j+ l2 p. J0 E

7 F) ?+ k. }4 S- i4 K, D愿佛为我广宣经法(1),我当奉持(2),如法修行(3)。拔诸勤苦生死根本(4),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 [* B4 m5 v$ Y2 t: B+ C《解》希求世尊为我详细深说经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希望快速成佛。( r: R; ^. W* ], o4 {" G7 j
《注》
$ ~" O8 m1 ]$ ^, ](1)(经法)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语文字。 * O* ?9 O* l/ m6 g: \
(2)(奉持)恭敬接受。
/ Y8 H. f+ C/ y0 A! w3 B(3)(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说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修正过来。 $ l; C0 |, q( C
(4)(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拔’拔除。‘勤苦’是勤劳作苦。‘生死根本’指贪心、嗔心、痴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   V. I  I3 \9 O. w  Z. V
8 `& Q& E6 U" |: {* K0 `+ L
欲令我(1)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2),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 r( g( G+ n9 Y( S4 Q) k) w
《解》希望我成佛时,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的名号都能传遍十方诸佛国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发愿来生我的国土,统统都作菩萨。我立的这个愿都超过一切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愿。
. k. y2 v! A0 w# Z; R《注》
4 p0 r- S3 z) v6 d8 ^( H(1)(欲令我)‘欲’希望。‘令我’使我。 4 w) f, t: ~  u+ d. C5 |* f
(2)(教授名字)指成佛后的名号,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等名号。
5 M. y4 X; S3 e6 c6 h! E6 ]$ k$ d/ `3 A" L# Y# G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1)量,经历劫数,尚可穷(2)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3),何愿不得。
8 G1 z! s! y. K/ G9 ~/ F1 N* z* _《解》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比丘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经历了多劫的时间,海水尚且可以量尽。如果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勇猛精进,永不中止,决定可以证得佛果。还有什么愿不能成就的呢! 0 B+ |- B& q  p9 k, G7 \9 Y( H
《注》 5 v! F* k  W7 j  @( K) M% B0 L
(1)(斗)是量米的计量器。
7 X/ v/ N4 K, e; Q3 U(2)(穷)尽。 2 \% B' B8 J- ^7 r3 T6 v
(3)(会当克果)‘会’必然,‘克’得,‘果’愿望的圆满。即必然证得佛果。 5 b/ y: G7 M/ Z" I, r- C
0 f1 b$ O- @1 l1 H9 ^2 Y$ H  \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0 P4 k% p- X5 X% [5 s《解》佛说:你自己细心深入的想想,修什么方便的法门,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要怎样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要怎样建立清净佛国,也是你自己应当去决定选择。9 {# X0 j$ Q- R$ T

) w4 y% k0 W2 F) t6 x法藏白言,斯义宏深(1),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2),广演诸佛无量妙刹(3)。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4),誓满所愿。 ) V; s: I" i5 z6 d
《解》法藏比丘回答说:佛所说的义理太深广了,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广泛演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刹土。我如果听闻了佛为我宣说的妙法之后,我一定认真的思惟学习,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 P- `1 \4 `7 t《注》   L2 l  Z# Q& E, q  e
(1)(斯义宏深)指世间自在王佛以上所说的经义。 " |  H" F9 R9 g  H" E3 L4 A9 J* |) N6 U
(2)(如来应正遍知)‘应’应供,‘正遍知’是等正觉。这是佛十号当中的三号,以此代表佛的十号。
; P* q& p3 F" C2 [1 k0 ?(3)(妙刹)指微妙庄严的佛土。
3 @9 x# M! E% Q1 g! u/ w. K(4)(思惟修习)‘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修正,‘习’实习。修正错误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2 ?+ p+ ]  x! `  y

6 x* [4 K' H7 d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1),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2)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3),应(4)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7 H2 Y! G* d! {5 f) I" e《解》世间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发的宏愿深广无比,就为他宣说了十方诸佛刹土的种种功德、严净、广大、圆满的无边妙相。佛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还把诸佛世界以神异能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亲自见闻。而且还为他说法,时间长达千亿年(那时代人寿很长)。 # e- }/ m: R4 ]. V  F/ [
《注》 2 O- F6 d" j7 C( W, w9 z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1 L6 o. B$ U# n; x3 J2 S( I/ h! {
(2)(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二百一十亿’并不是具体的数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大圆满。此处是代表尽虚空中所有的诸佛世界。 ' z+ k- g3 E" w/ l8 j  z
(3)(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严净’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广大’是指国土的大小。‘圆满’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缺欠。 $ \0 E% @2 |6 Z, n8 C
(4)(应)满足的意思。
$ U0 ?1 b2 Q# s* X' ~9 t
; y$ J% c6 O7 {% \4 c( h6 k# L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1)。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选择所欲,结得(5)大愿。
9 n5 i9 J: t& j6 m  \5 m9 J《解》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对佛所介绍诸佛世界种种的现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发起了无上殊胜大愿;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人的善恶,国土粗妙等,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于是就一心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四十八大愿’。 6 J& G- |" I9 p  U) D
《注》
7 X; v; w; q8 Y(1)(殊胜之愿)就是下一品所讲的四十八愿。" T- S9 g5 G% v* F# q, X
(2)(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彼’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天人善恶’指人事环境(正报)。‘国土粗妙’指物质环境(依报)。# `0 x( ], J1 E9 H/ |
(3)(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彻底。 ) x- R& g4 g+ s3 k
(4)(便一其心)即一心,心无异念。 ) {  f7 x, L* Q% P3 f$ l: S/ \/ u
(5)(结得)形成的意思。
  F! H; o6 U" |2 z  `# g) {
+ E0 g/ t! I  G* W' t! u精勤求索(1)。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2)。于彼二十一俱胝(3)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 a5 x; I' \+ ?《解》法藏比丘立定大愿之后,精勤不懈怠的学习求索,总是为了给一切众生提供一个修习的好环境。于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经过五劫长久的时间,修积功德。对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功德庄严、因缘、果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8 12:33 , Processed in 0.0931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