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k. e2 y7 d! H, ~* ^) \; b' d" l8 @: d* T0 h
http://www.dizang.org/fjtj/aa/xuefrm.htm$ d3 k( [8 n1 g* ?) |
: U4 U) d( f/ z1 i0 l4 v j. y 净公上人主讲 黄志生记
% v7 Z0 Z$ b+ G* R1 F
* R4 J6 N8 o) t6 [ F# c ——弘法三十年心得——
8 i! D! O) W8 n# I! ]/ E$ M6 S: D+ p, _, h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 \( S1 }) n5 V* @
" P2 M8 ~4 p) r7 P 亲近善师,必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如果没有忍、定、慧的基础,即从广学多闻入,其结果正如清凉大师所说:“增长邪见”。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x7 f# O! {7 ?) @: C$ a2 B
9 o% D! X1 r' S2 ?" y& X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b/ S) f& u2 f( T! ?
- y: V* w7 }: v/ q# D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
# V' z/ o8 e( o4 W9 V* }% p2 E: ]+ Y3 u: N- e
有一些同修听到要背诵经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里学呢?华严经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读经是圆修,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种法门,用什么经典,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脱,求明心见性。而读经既然是圆修的方法,所以经典的选择,份量要适中。例如“心经”一遍才三分钟,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效果。古人多半采取“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遍大约五、六个小时,以此摄心,效果就很大,积以岁月,功夫(心身清净是工夫)当然不可思议。但我们生在工业社会时代,不论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选择大部经典来读诵实在有很多困难。若能每天读经两小时,放下妄想来修“戒定慧”,已是很难得了,所以选择经典是入门第一课题。确定了经典,每天至少从头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经论暂时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来。五年以后,再看一切经论,自然能明了,因为定能开慧,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们今天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心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看一切经论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进,一生仍然不能成就。
" S) @0 y; Z h, p, I4 N" M" c7 T. g v: t8 a" _- T7 H) D9 x
若发心专修净土,后学恭敬介绍读诵“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大士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师)称之为无量寿经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说:“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先弘此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适中,不长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钟。在海外深盼侨胞子弟能读诵此经,因有(一)不忘国语,(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达佛法等四大殊胜利益。念经就是念佛,经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殊胜功德,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就是忆佛,心里不起念头则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