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 ~3 v6 r) @- M: p6 o- n- w! [# ~% [! ^# q$ I4 y! l/ S2 k- M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一' N7 G& P' X8 H/ I1 ~; K7 ?4 D
, t3 m# @9 O: U# \* }4 Y3 F8 C9 |/ P" k5 u/ b+ y% m' b
圆瑛法汇
_3 t4 C0 \& |- K/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Y- B3 S$ c+ E8 L/ `4 N十番显见& Q" z3 f' R/ i8 l# ^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X, Z( P1 l3 x" E: Q* [- u$ h
第二十一张DVD
/ J7 f+ Q# G L! z$ n2 `2.显示见性不动
/ j- ~7 n0 i6 B5 l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如如不动的本性。
2 S7 G7 w; Z( ]' c9 R经文:[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Q( _; i9 P' |( h6 \
[冀]:就是希望。还是希望如来的慈音宣示。[伫]:就是等待。
2 a& T% n9 ~! s6 p9 N这一段经文很容易。这时候阿难[口已默然],表示不再辩驳,也就是不再执着凡情己见。然而心仍未开悟,所以[合掌清心],表示恭敬地以清净之心,等待开示,而不是如前之满心狐疑、执着。0 m7 t, d8 M- `
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緜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勅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j6 i& t5 W, i* l7 n
开悟有什么好处呢?开悟就是开佛的知见、悟入佛的知见、证悟佛的知见。佛法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解决烦恼、无明。我们这个无明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意思就是:很难去觉察到无明,很难去破除,困难就是困难在这个地方!那么,诸位!把差别相的东西会归到平等相,就是佛法。什么叫做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了解,色、受、想、行、识是五阴,把这个复杂的变成单纯的,是什么意思?色,它有一个共同性,色、受、想、行、识,它有一个共同性,色法是生灭、是缘起,所以,它就是空。因此色就是空的意思就是:即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受,所有的觉受、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无论是苦受、乐受,喜、忧、舍受,全部都是妄,也就是在这个世间,所有的感受都是虚妄的。所以,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我们要跟着正觉走,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苦、乐、忧、喜,会归到一个单纯的层面,就是生灭,就是无常。所以,受即是空,受就是佛性。色即是空,色就是佛性的展现,佛性可以在色法展现。受即是空,所有的感受,都可以显示佛性,你只要如如不动,妙用就会现前。想即是空,想就是佛性,想就是心对境产生的意识型态,而这个意识型态当体即空。所以,想即是空,想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时候的法的想,所有的都是觉性的展现。行是生灭,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如来藏性的展现。所以,一切身口意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识即是空,识就是执着,就是分别,执着跟分别,它有什么特质?就是生灭,就是无常,生灭当体即空;缘起当体即空,所以,生灭无常,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会归到我们的本性。所以,万法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不能学外道,佛法就是这样,即于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要如是体悟。见一切相,总不可得,所以叫做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因为我们不了解如来藏性,由客尘烦恼所误,这个客尘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当体即空的道理,所以,我们会认为有外在的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世界,我们无量的烦恼就会因此而产生。3 i" T! Q+ N/ V- H: U
底下,[网相光手]:佛的全身都是福德智慧所成,所以全身都有光,其手亦然。[开五轮指]:开拳成掌,表示接引之义。[我初成道]:这个是指释尊在六年苦行之后,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成就无上菩提。然此只是释尊的[迹门]而非[本门],迹门跟本门,这个是出自《法华经》。释尊之本门为《法华经》中所说:释尊成佛以来,尘点劫数。至于释尊之迹门,则如《梵网经》所说的:[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也就是来这个娑婆世界示现,已经八千次示现成佛。所以,从这个久远劫,跟示现在人间的角度来讲。因此这个迹门跟本门是在《法华经》,[本]就是久远劫,无量亿劫以来;那么,[迹]就是示现,有迹可寻,就是示现,来娑婆世界示现八千次了,成佛了![鹿园]:也就是鹿野苑,在波罗奈国境,为古时帝王之苑囿,也是帝王养鹿之园,所以称为鹿园。台湾以前也是很多鹿,所以,我们台湾这里也很多名词,鹿港,鹿耳门。以前台湾很多梅花鹿,现在也是差不多不见了,剩下很少了!
, Z2 u3 j1 Z0 q% J# C4 K[阿若多五比丘]:为佛初出家时,净饭王所派遣的五位大臣,去劝太子回宫,其名为:一、阿鞞(也就是马胜),二、跋提,三、拘利,四、阿若多(义为解本际),第五、十力迦叶。太子对他们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个人因为太子不回去,他们也无法回去覆命,所以就陪着太子游方,而且同修苦行六年。之后五人皆至鹿野苑。[不成菩提及阿罗汉]:菩提为大乘之极果(就是最高的果位),阿罗汉则为小乘之极果。[客尘烦恼]:[客尘],一切尘劳烦恼有如访客和过客,诸位!你如果能够体会这一句话,你也能开悟!表示你现在所有的烦恼,其实是来你心性作客的,它不是你的主人啊,它要离开的。所以,烦恼生生灭灭,而我们的心性本不生灭,这客尘就像访客、过客一样。此盖含三义:一、客人来来去去、川流不息;烦恼亦如是,永不止息。3 _; Z: L& ^3 W& R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子,诸位!你看看,冷静一下,你今天听佛法听了那么多,当你在生气的时候,你的主人会跑掉——你的心性会跑掉,你只顾生气而已,你会只顾发飙,你会知见一直立知,一直落入无明的坑、漩涡里面,你自己转不出来,你很想把它摆脱这个痛苦烦恼,可是,你摆脱不出来。因为无明它是一种强大烦恼的网,每一个众生,动念,他就掉进去。要保持这个如如不动,才不会被烦恼的网捕住,是很困难的!你慢慢的体会。你道理懂的时候,当你面对一切境界,起贪嗔痴的时候,你控制不住的!所以,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它是需要一点一滴来培养,没办法一蹴即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觉察,我们的无明、微细的烦恼,无所来,也无所去,只是逗留在我们心性当中刹那之间的执着、分别,我们能破无明,能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当下就会见性,就不会受到客尘烦恼的困扰。客尘烦恼还是外在的喔,我们上个礼拜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