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x# ^" K$ W o# H7 [( a# o8 D" A0 e4 L
学而第一 s& f9 M+ Z0 w, ?7 U5 _
4 J1 l( E6 a+ M4 m( ]7 F. l! d$ [◎宣公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廿四日, G; Z. X+ F$ W7 _3 u
开讲于美国万佛圣城
0 k( N* X1 b1 _: ^! b/ _ g; i" F0 {
【编按】
( }5 `' N8 ]) O+ j" q. q' h, J上人为提高法界佛教大学、培德中学、育良小学学生之文化水准,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廿四日在美国万佛圣城开讲《论语》,深入浅出,介绍中国固有文化菁华,方便西方学子学习,惜未讲完。当时录音设备不全,开始部份多所缺漏或不清楚,缺漏部份则由弟子补讲,以蓝色字体标示之;又音质不清、语气不明或英文翻译的部份,则以(……)标示。% d8 E0 w! ?" w
+ }& t! `$ u* ]6 A: c【前言】
- M1 Q% H- Q3 ]% l$ [$ c7 ~7 T& h, [: j. M _% Q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言论,学生把它记载,整理成为《论语》。《论语》的内容,是立身处世的指南,是儒家思想的骨髓,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乃是人人必读之书。
i, B4 r$ X& N* w# S. Y# e& v7 d( P( y+ h/ E) g6 c* q; }) w% c' y
《论语》专讲做人的道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给别人,这就是做人的目标。古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希望大家勉励砌磋,自能深得要旨!2 X1 B* w1 f$ ]' F! G' |+ M! I4 c
# ]. I/ E1 `; y' t6 N
在南宋时,朱熹先生教学,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小学教科书;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大学教科书。以后历代皆采取“四书五经”为教学的教材。凡是读书人,一定要背会四书五经,然后运用四书五经的道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若不能运用,则成为食古不化的老学究,没有用处。所以要学以致用,这是读书人的本色。希望你们读了《论语》之后,务必依照《论语》的道理去实行,将来会做出轰轰烈烈的一番大事业。
( [% c, o: I# M2 l0 o1 ?# u) b4 O3 R \' [' T8 K4 Q
《论语》分为二十篇,今将篇名说出来,让你们在脑海中有个印象。2 Q3 F, D0 @4 j( x! v; |
$ G f+ C; _* `& t5 E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u m6 D0 d* \0 A. R0 Z% {) Q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E% X" ]( w3 F, K3 q9 F9 Y
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
: n' `- V4 [/ `4 `$ l( U+ O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0 H9 Q4 N. C$ F5 U) L6 I* V
& b. b, Z; |1 @: L【浅释】
3 M, {6 `# k) n
) [4 y. i* Y, y% Y' w+ R7 \' O“论语”:这“论”,不读“伦”,是“议论”的“论”,就是讨论问题。这是孔子和他这些个门人学生,互相谈话所说的,所以这叫“论语”。论语,就是互相谈话;你不要以为这个《论语》就有什么高深的意思,就是大家这儿谈论的语言。这都很随便地,很不加造作地,那么很自然地在那儿互相问答,互相讨论这一些个问题,所以这叫《论语》。《论语》里边讲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看我们做人应该怎么样做?都是讲的这些个问题。4 P6 i, ]" t6 j9 X
2 b* s# j: [0 u. q: ?子曰:“子”字是“夫子”的意思;古时称老师为夫子;孔子对学生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生于山东省曲阜。他的祖先是贵族,后降为平民。! @( Y7 s: F! N: n
* e ?2 o) V2 K/ N/ a
孔子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倦的圣人。他在二十岁时,一面做官,一面讲学,所讲的学问,均为礼教。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重礼法。所讲的政治,均为王道,提倡“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主张“正名”主义;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特着《春秋》,实行正名的方法,所以乱臣贼子都恐惧起来。因为在《春秋》中,一字之褒贬,可以成为忠臣或乱臣;忠臣则流芳百世,乱贼则遗臭万年。
& y- L8 l3 {9 e) f2 w5 @ e; @% x" b' S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分阶级,一律施教;讲学五十年,桃李满天下,学生有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有七十二人。孔子所创立的是文武合一之教育制度。
7 r1 g- @- Q7 b9 b) ~: Y3 m4 ^+ K. i7 Z: X$ P) J$ e
孔子在鲁国作过司寇,即是宰相,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大事。为政三个月,鲁国大治,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气;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情形,真是太平盛世。人人相敬,个个相让;以礼相处,以诚相待。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那时可以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r; l7 H; C4 A8 X2 _1 d. V. ^) t: U2 ^. I% H, P6 v9 c7 W) P
这时,齐国(在鲁之西),见到鲁国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觉得受到威胁,乃生嫉妒心,设法破坏。齐国君臣乃共同研究一个办法,令鲁国衰弱,好解除他们的威胁。于是训练一群女乐,不但年轻貌美,身材窈窕,而且能歌善舞,精通奏乐,非常悦耳;歌声清脆婉转,令人听之迷糊;又会献媚,所谓“一笑百媚生”,令人神魂颠倒。 , e* ^* q: K( R* S3 y. i
C; b6 z+ W5 s! D, a: x3 Q齐国存心不良,内藏诡计,外表友好,将这些女乐送到鲁国,贿赂奸臣季桓子,献于鲁君。不出所料,鲁君中了美人计,昼夜欣赏女乐的表演,三日不朝(古时国君在五更时,要上朝听政,和文武百官接纳呈表,研究治国之道)。孔子一看这情形,大失所望;既然鲁君被女乐所迷,不理国事,孔子遂辞职而去。
$ P9 W9 `6 F/ D& M3 b. f) y" K) q5 X, K
孔子在五十七岁时,率领弟子们(学生)周游列国。因为孔子治理鲁国有卓越的政绩,所以有人重视他,崇拜他;也有人嫉妒他,诽谤他。当时,诸侯各霸一方,各自为政,根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孔子提倡“忠君爱国”的思想,当然不受诸侯欢迎。孔子在外十三年,看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在六十八岁时,领着学生返回鲁国,放弃政治的理想,专心整理古籍。
1 Z$ \$ H* C6 d0 F8 m5 P- P
8 H8 F" {: P: ?2 Q2 ^. n. N5 {他一生崇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诸圣人之道,将他们的思想集其大成,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乃删诗书,定礼乐,令人知道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理,也就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种种的礼节。孔子于七十二岁逝世,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 Y6 n% \& s* n/ l" _1 ]. ]7 E. V
$ I5 E2 G( p, O1 t- T9 h* ?【学而第一】
; v) W1 f0 V7 _1 [- V, {+ h3 e7 e! I' B+ D# f! V
“学而第一”:“学而”,就是要学;这是《论语》的第一篇,谈论的都是“学问”方面的问题。 $ a& F, U$ C2 e+ T9 } @ G, ?5 d
& y- |+ J+ O. v/ c, C' r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d4 t' W2 U) F3 I4 B& \
5 N$ _+ n0 e; O% n
“子曰”:子,就是指“孔子”、“孔老夫子”;夫子,就中国古来称“老师”为“夫子”。在《论语》里,“子曰、子曰”,就是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话。”我们的老师,就是孔子。孔子,你们都知道了,就是Confucius。 + t1 g( m* F- u& t
9 k2 z1 C; r" u" r“学而时习之”:学习学问,要时常温习它。你若时常温习它,就会从旧的道理里头,领悟出新的道理来。“不亦说乎”:这“说”字,读做“悦”,就“喜悦、高兴”。这样子,不是很教人高兴吗? 0 E0 b. }" D( b+ ^: q
" q, t" X% C& N' U9 }' O6 A5 l4 r. w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来干什么呢?这不是来尽玩、尽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