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2: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而三的诵读法句和故事,加以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教诲。这些有趣且富有教化的法句清楚描述佛陀的伟大之处:精神饱满、慈悲和智慧具足的老师,随时淮备要教导别人。所有这些尊贵的法句都可以被每个人在经过正确的思虑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加以奉行。
) p1 ~0 v( `- [/ M2 Q0 Z0 | “法句经不可以像一般书籍的泛泛阅读,然后搁置一边,”Narada尊者说:“必须一再阅读,而在需要的时刻作为教化、激励和慰藉的最佳指引。”如此做的人,才可以正确无误地宣称,一如法句所述:“啜饮法义的人喜悦过日子。”" A& M$ D7 X3 N6 J t2 q1 o5 F
达摩难陀上座(K.Sri.Dhammananda)0 j* ?' o* @, g9 d" E* a/ @
佛教伽蓝4 }9 Y; y, c" g) S3 E6 G
吉隆坡 马来西亚
" v7 S8 o1 T, f* x$ `# `+ L6 }. s 1988年五月三十日
8 W6 J6 E# P9 f7 \ 佛曆2531年卫塞节
( f% d& e' }# ] `9 I* t6 D: H ! }7 O* W) X- R6 X0 |
0 W3 U% P( A8 p; c2 }2 P C, N
- V) M1 q; I' F5 {3 Q5 Z( S5 U; b" X+ ?: O z- X
(译注)了参法师的《南传法句经》,Narada Thera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的译本皆作:愚人如是担忧。7 _1 V: V7 g# ^( o
2 F- _: y/ B# @ ]
第一品 双品* m5 u2 A/ W' {# l6 V( c6 z1 y% {; m
瞎眼的阿拉汉' s8 z7 F2 U: [8 M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6 H1 v' s9 u& o6 c, u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5 f+ d- V$ K4 D9 C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Q1 v R \" R* z! f: X ^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6 k" _# W! m w9 H! V
( a8 p4 @9 h8 q1 G5 q+ ]6 E: r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 I. v$ h" K* o# N- h* n3 ?: ]7 [. r$ p$ H/ I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9 Q7 k4 M8 n, n& U# @
6 v8 a8 @1 q9 K- K! @7 Z, l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 j4 t' G1 b, `# E. ]0 I& r5 M- ]4 r; D; a
他们接著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麽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 Q7 ^! `9 z3 i7 y1 V5 z; J; L3 `
0 W B# G- q0 E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0 ?) q2 _7 q4 K
% K8 g& [+ S1 f) w4 |& D8 x) d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僕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僕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複,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K5 S; Z) s' c1 n8 v: v) Z& ^- J- z; x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 x% F. B- {+ U) {! t5 v4 @. {1 ^% [! p F
佛陀接著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S/ p0 _+ @, D1 L# i! S/ r
% p! J4 q, p8 U
% K& D$ q4 U/ _- }- c, Y! W! H; o1 B2 _
9 q7 V7 s1 K* W5 R3 r U' G备注: # v3 P `0 _' T( f" ^# w
1.「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 B2 {) z# S& G 2.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 N' k2 d. ?/ a+ B9 Q 3.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x) K- T. E8 |( l
# F2 q- i2 w1 C% J4 @
- H! ?! }/ }* T* s何必妄想% L! A; C) \7 Q7 g1 D* h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6 g/ g# f/ h/ T/ b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 q; G0 F& L7 F1 C, K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 A" Y8 ~: t; a+ {# c/ S4 m; c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 Z, P5 W; Q, ^, ?( a! {' l
3 M( Q T2 ]! j( |( i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3 V$ b l; j1 o7 ~- u
7 X3 {1 ^# W- V# F, @. W ` i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沙瓦提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三十三天。
; f6 S7 |0 e1 o2 [( `# ^
; o2 a3 X2 W/ V1 c3 P+ O/ E8 k当他在三十三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複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 i. N" P3 ]$ `- k3 {! Q8 {0 c y4 B$ h; K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三十三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三十三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三十三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三十三天的荣耀。7 G6 Y7 ~% d$ f( P: p6 I
: @/ _' z- A$ K: H+ s+ P3 b5 i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 J2 {+ Y1 f) ?* w( d; o
" ?# d8 O- \; t2 w5 f w$ h
! U# u6 J! _ ? F u F* r# t
2 @) ]6 d6 ~+ }$ V+ h' l: O0 Y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y( R$ _ B( g. ?% T$ o0 T. I
' J' J+ Y5 c) {. m+ o$ S ! K) ?+ A) m$ R
报複的苦行者
4 ? [5 [: B5 [( A$ r/ h- r6 k 人的内心若抱持:
3 O# L( h2 M# c% O% u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6 y l+ v8 d7 F! O1 y5 E
& V4 e9 G5 `- u0 r5 I% F
人的内心若没有: 4 ^% ]6 G" i1 x- r% W7 e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J$ Q/ I* O2 h! u5 O
6 M- }. U% X' }' S$ G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3 ~, u5 X2 q9 X/ N8 x9 m3 r; V: Y% u7 Q* @/ o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 e2 m7 U c9 A0 W) U* J9 a6 E1 F* ]5 X# F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诅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5 W% m- G4 t% d$ Y% W
w* u# C& n; S" n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複,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歎那些尽管有能力报複,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