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25|回复: 1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阿弥陀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7 1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w. f1 z/ y) p0 [
5 j) l6 @0 W$ f, k1 u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王小明)' N6 \3 f% F2 P9 D3 l. Z, {3 M
《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B7 i0 F) [0 b8 q/ f. Z# |

. U: }6 h. Y2 ~# F7 @, o王小明( u7 _) M2 h/ r0 h6 F1 Y) Y( a

( v7 d1 C- j' E5 ]1 i+ t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佛门课诵每日必念的经文之一,此经流传很广,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人,对于经文从来没有仔细地思考和推敲过,对于经文根本谈不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或是存在一定误区,从而导致盲目念佛,事倍功半,又如何能够往生净土呢?基于上述原因,我就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略作说明。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引起对佛经义理研习的重视。
3 k+ S# G* x  P( @6 ]2 d# f一、“佛自说”的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 l$ p5 m/ F9 b6 a- Q    《阿弥陀经》在佛教十二部经中,属“自说”类经典。所谓“自说”,意指释迦牟尼佛未待他人问,而自行开示讲说。7 j: g$ |$ T3 \/ R- s7 N
    大家知道,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佛本人亲自写的,而是在他涅槃后由他的弟子结集而成的。其内容是记录释迦牟尼佛生前的事迹、言行及同他人对话的语录。而一般佛经的内容,都不是佛主动说出的,而是由一位启请人向佛发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请佛来解答,而后人将这些问答对话用文字纪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佛经。由于启请发问的人不同,所提的问题不同,故而形成了大量的种类不同的佛经。如《金刚经》是由长老须菩提发问等。
  r2 W3 x, h# M) t( i$ H    知道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佛陀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佛教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实际问题和状况的教化实录。而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佛在世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那么可以说,绝大部分经典在佛所说的时候,直接针对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是针对当时佛陀时候的人们。现在有些人,诵读了大量经典,而且也按经中所说有所修行,但总觉收效甚微。这除了不得法之外,其中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那些经中所讲述的法门不适合你,不是针对你自身问题来说的。
& @. {% b" c% f    《阿弥陀经》既然是“佛说”的,而且是“无问自说”,这就告诉我们:第一,佛能主动讲说,不待人发问,其所述内容必定十分重要;第二,就是本经在佛讲说的时候,并没有针对一个具体的对象,而且没有限制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本经是为普天之下各个时期所有众生讲说的。基于以上两点,《阿弥陀经》所宣说的“净土法门”,对于我们现代学佛之人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
! |3 a" f. ?, x1 N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之略析6 r# p/ F8 d  {& a+ C% V( ~! Y
    在《阿弥陀经》开始,记述了当时在场听佛说法的,有常随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十六位大弟子和四位大菩萨,以及无量诸天大众等等。那么当时在场这么多人,为何在佛主动说法时,一开始就“佛告长老舍利弗”呢?这首先就要对“舍利弗”有一个认识。
6 X( L6 w" |5 ]    舍利弗,其母之眼似舍利鸟,故取名舍利,所生之子,则称舍利子;故舍利弗就是“舍利之子”的意思。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所以舍利弗就代表“智慧”。而净土法门,三根普摄,凡圣同修,圆融无碍,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也称其为“难信之法”。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相信理解这个法门,才能修习这个法门,所以佛陀要特别告诉代表大智慧的舍利弗。
6 ]0 t& z, @( S$ R    从“佛告长老舍利弗”这一句经文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净土法门非大智慧者,不能当下无疑;对净土法门深信无疑的人,必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所以说,没有智慧,对净土法门没有甚深信仰的人,即使他念佛,也很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0 F% Y# p9 r) R# @% N/ l三、什么人才能往生极乐世界1 b5 L/ X7 ]- v, y% z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么一句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就是说,如果众生听到了有关极乐世界的事情,应当发愿,希望自己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呢?是因为可以和很多“上善人”在一起。所谓“上善人”,简单说就是指根善、最善的人。那么换句话说,你不是“上善人”就不可能到极乐世界去。& a2 b& K( g( e2 U- Q. g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这个人得是个“善人”,如果连一个“善人”都做不到,念再多佛号也不能往生。* n1 }, c/ G; z
四、“七日念佛,一心不乱临终现瑞。”如何理解
6 |& M* |  X3 C) Q  o$ z' D    在《阿弥陀经》中讲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一段话,可以说是这部经的一个核心之所在,如何理解,下面分别解说。3 c7 q6 L" O- B: i8 J
    首先,佛祖强调的还是一个“善”字,把其摆在了第一位。不论男女,你可以连阿弥陀佛的名号都没听说过,但你必须具备“善” 这一先决条件。这从经文排列的次序上也可以看出,是先有“善男子、善女人”,然后才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 G) x/ o: K( ?7 k    其次,就是“执持名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念佛。那么这七天如何理解,并不是让你连着念七天佛,就可一心不乱,就可往生的意思。因为经文中在每一天前面用的都是“若”字,“若”是比如、如果、或的意思,是指不确定因素,翻译过来可以作“要么”。这七天是指克期求证,现在所谓的“念佛七”,就源于此。这七天的含义,得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如果念佛一天就一心不乱者,是利根;如果念佛七天才不乱者,是钝根;中根者,二三四五六天不定。第二,利根者,可以七天念佛不乱;钝根者,只能一天念佛不乱;而中根者,六五四三二天不定。当然,现在能够念佛一天不乱者,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M: {, K- e3 Q' N2 q3 C6 F
    再次,有些人说,经中讲临终十念、一念就可往生,何须平时念佛一心不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平时七天念佛的定力,何来临终十念、一念的清净。那些一生都未闻、未修佛法,或五逆之罪人,临终得善缘听闻佛号,并生信愿,得以往生的事情,万分中无一。所以修净土之人,不能心存侥幸心理,必须在平时下好功夫。2 _# y% o8 i( F" ^0 e4 ~: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教期刊文章选摘]《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王小明)》0 l% h$ V- n' M

& C# v% b. w. t0 f5 A/ T; N/ F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d2 x0 I- U& u  d; a0 x/ {
    最后,有些人问,临终眼前显相,岂非魔境?如何判断?所谓魔境,乃是指修行的人不做佛的观想,而产生的佛的现象。而念佛见佛,已是相应,不须疑虑。况且人已临终,并不是走火入魔的时候。
9 t1 F4 K# r: M. j7 F; \    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众生解脱之快捷法门。当前修习净土宗的,无论在家、出家,宗门教下,人数都不在少数。如果大家对于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如《阿弥陀经》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在理论指导上就有了偏差。即便再用功念佛,恐怕也是不得法,也就很难相应。事持理持,事理兼备,才能达到即心即佛,彼佛名号即我心中所起,西方极乐世界乃是我心中所现的境界。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念起佛号来,自然能够佛我不二,感应非凡。
- X- D! p$ S- W9 E" b( r摘自《洛阳佛教》1999年第6期
& x/ u9 J# z; X/ |9 k; [- ?! V% S6 A5 a9 y: w6 K
4 b% ~" C: c9 s* D, {

" k* h( i; s: Z: Q, g7 U" h! h' k6 E# u' ?8 @#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5 09:47 , Processed in 0.0793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