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A( g* X3 Y/ T( L" B3 R, m1 e4 p0 ^- {6 ?: C, h- O5 t: y
[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0集6 I! K) b# {* N. L" p' A- v
, R, \# b! P$ `: l; k# A: \6 f P* v( G3 \2 `5 q+ C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0集) 2010/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30 7 C( b8 h* O# S% _; e$ K* {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请坐,大家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八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 x4 i4 L9 y- P; \( U 「又眼等六门,日夜流注烦恼,故名漏。以圣智者断尽此烦恼,称为漏尽。」我们接著昨天学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的居民,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什么叫漏尽?在这里我们接著学习。「眼等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外面的五根,意就是念头,起心动念这是意根,合起来称为六根。六根确实日夜的流注烦恼,眼见色,带给我们贪瞋痴慢,这都是烦恼;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可以说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都带给我们烦恼,养成我们的习气,所以叫流注烦恼。在佛法里用一个「漏」来代表它。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漏就是一个器皿,像我们茶杯,如果这下面破损了,就有漏洞,它就失去它的作用,我们盛上水进去它就漏掉,这个烦恼就像六根的漏洞,把我们自性的功德全漏掉,取这个意思。所以烦恼我们认识它了,才知道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危害太大,我们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从这漏掉了,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全都从这漏掉了,这称为漏。
4 j! `7 \- M) t8 V 底下一句说,「圣智者」,圣人,有智慧的人,他们会把这些烦恼断掉,我们一般讲放下,不再用这些东西了。能断尽烦恼,那就叫无漏。漏,尽了,就是无漏。这智者是谁?小圣智者是阿罗汉,这个地方圣下面加个智,那就不是阿罗汉,阿罗汉称小圣,大乘法里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阿罗汉只证局限的解脱,法身没证得,智慧没证得,所以是小圣。圣后面加个智,这是大圣。大圣是什么人?是法身菩萨,这称大圣。为什么?他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了,真的是漏尽了,是指这一类人,真正转烦恼为菩提。我们六道的凡夫很可怜,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这一句话说得好,这六个字,「日夜流注烦恼」,所以智慧不开,德能、相好都不能够现前。如果真正明了事实真相,我们都会自愧,感到对不起自己,把自己有这么好的性德都丧失掉了。丧失是比喻,其实是障碍,障碍而不起作用了。 ' ], I: d0 A; P/ D. b. v j
「六神通中前五通为有漏通,唯漏尽通为无漏通。」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还有一个神足通,神足是飞行变化。像《西游记》里面讲的孙悟空,那就是五种神通具足了,他没有第六种,所以他不能称圣人。自称为「齐天大圣」,别人不承认,那是他自己封自己的,别人不承认。说明小乘阿那含之前,三果,初果、二果、三果,他们所得的有漏的神通,唯有证得阿罗汉果,这才得漏尽通,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无漏通。「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才称漏尽比丘,阿罗汉再前面都不能称漏尽,都是有漏的神通。 ( g" Y! \& c: q
「法藏菩萨愿彼国众生」,他希望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受乐无极」,无极就是没有止限,无论是从时间上说,是从身心各个方面来讲,决定没有感受到有苦,有苦有难极乐世界是没有这些事情的。「且於所受快乐心无染著,如阿罗汉断尽诸漏」,这是说的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专门讲凡圣同居土里头往生的,叫带业往生,真的是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可是这些人在极乐世界所获得的享受跟阿罗汉相等,这是很值得我们思惟的。阿罗汉他所享受的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这底下几句形容,「且於所受快乐心无染著」,我们今天受的快乐有染有著,这染著是烦恼,乐里头夹杂著烦恼,所以古人讲「乐极生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享乐不会生悲,不会变成悲哀,这是跟我们这个世界大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这个世界享乐过分,肯定悲哀就出现。你譬如说吃东西,很乐!吃一碗不错,还想吃一碗,如果叫你连续不断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可怜了,你就苦了,所以乐到后面它就变成悲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他们决定不会有生悲的。这是什么道理?从一个总的原理上我们能够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还接受十方诸佛的加持,这个福报太大了,所以他们的心里是生智慧不生烦恼,念念都跟性德相应。当然他知道所有的现象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对於一切境界相不执著、不分别,苦乐二边都不可得,这才叫真乐!所以「如阿罗汉断尽诸漏」,这诸漏是见思烦恼;「於诸世法不执不著」,再不会执著,再不会著相了。我们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只要不执著,现象没有障碍。
, C/ V: @. X8 n- S' Y 我们看到金山活佛的故事,乐观老法师我跟他见过面,他跟金山活佛曾经在一起住过四个月。看到金山法师有一次跟大家在一起吃饭,信徒对他很爱戴、很热心,每个人盛一碗饭送给他,他很欢喜,马上就吃了,你看供养的人多快乐!结果大家一起来供养,一下吃了二十多碗饭。乐观法师在旁边说:你们不能害法师,你怎么可以让他吃这么多?活佛告诉乐观法师,不增不减,没事!著什么急?没事。那个就是什么,他懂得这个道理,吃再多等於没有吃,十天半个月不吃饭也等於吃了,这个妙极了,他就到这个境界了。我们凡夫看起来感到很讶异、很惊奇,在他是很平常的事情。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没有著相,我们是著相了。「不执不著,故云犹如漏尽比丘」,这是比喻受乐而没有乐想,苦乐二边都不执著,这才叫真乐。因为苦乐是相对的,那就不是真乐;离开相对,就是离开对立,才真正是得乐。所以诸佛菩萨的乐,我们凡夫不知道,从来没有过这个经验,跟我们讲乐,我们都是以为很快乐,苦乐的乐,我们想到这去了,怎么想想不到佛菩萨那个境界。这个对大乘佛法也得稍稍涉入一些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明白。不是我们世间苦乐之乐,世间苦乐他全没有。
( J$ E P' _7 o 义寂大师,「名此为受乐无染愿」,这个说得好,受乐无染。受苦呢?也无染。不动心,没有起心动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