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47|回复: 2

李炳南老居士关于念佛与往生的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3 1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問】: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是否即能現佛,如不能一心不亂,恐不能往生吧?(白潔卿)
【答】:不問現佛與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縱得不到一心,只要臨終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2.【問】:彌陀經云: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不能一心之人能往生乎?(寬湛)
【答】:不能一心者,臨終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無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繫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3.【問】:念佛者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亂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4.【問】:「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不知永明大師所謂「有淨」,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潔園)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諍,究竟到何境界,方稱為「有」?並無定論,然「有」指因地,似無可疑,即謂修其他法門,與往生不相應也。遍考有關淨土之經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臨終得往生者,但彼時必須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否則障礙難生。准此,則「有」指信願正因,是基本條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臨終可不顛倒耳。

5.【問】: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要件,依經典以一心不亂為究竟。古德複有「往生與否端視信願之有無」之說者,證得一心固無論矣!信願究應至若何程度,方得往生?殊不易說,但以多次實際觀察所得,臨終前後,具足往生因緣,與遭逢障礙與否,關係至大。是否可言:平時雖未甚具深信切願,而臨終前後因緣殊勝,一時信願行三者具足,未至一心,亦有往生之望?(林圓念)

【答】:此問有關淨宗玄理,不多讀、多解,不能知所以然。所謂理者,非盡研三藏之謂,只精通三經諸祖疏注,即可得其大要。
有理一心不亂往生,有事一心不亂往生,此皆「斷惑」;
有臨終十念往生,有三要不忘未得一心往生,此皆「伏惑」;
有其三要或不生者,有得一心不亂而不生者,千差萬別,各有其故。生死大事豈容儱侗徼幸?
通宗通教、三要具足,得理一心;深信切願、淨念相繼,得事一心;臨終十念往生,千不得一,看觀經妙宗鈔自明。
信願切、欣厭強、助多正少、未一心,得生;
一心不亂,不生,無願也!各「定」皆求一心,豈皆往生耶?
理解三要、若亡若續、有心無力,或不生也!
再者信願程度若何?備載祖師語錄,無從說起,但能與有佛無佛,有淨土無淨土,心不搖動,至死不變,斯可矣!

明倫 156期 雪公老師開示 [不得往生之因]

 念佛往生是佛陀所教之修持法門。修行人不得往生之主因,只在「正助」兩種功夫,俱
不精進。若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謹持戒律,尚有何惡緣之可生?若能行、住、坐、臥一
句洪名,念念無間,尚有何定業而不能轉?果能如是,是為自修生力,況又有他力之彌陀大
願,六方之佛陀護念耶?其不往生者,料是信、願、行皆不充分耳。

雪公佛學問答云:
一心有暫久之別,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暫者亦不失為中下。雖此境界難得,果然深信切願。淨念常提,臨終不失,即是心不顛倒,決可往生。
經云:「一心不亂」,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處去做。
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願不切,淨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東可西之人,往生自無其分。

雪公佛學問答淨土篇:

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1. 此問有關淨宗玄理,不多讀、多解,不能知所以然。......
有理一心不亂往生,有事一心不亂往生,此皆「斷惑」;
有臨終十念往生,有三要不忘未得一心往生,此皆「伏惑」;

有其三要或不生者,有得一心不亂而不生者,千差萬別,各有其故。生死大事豈容儱侗徼幸?
通宗通教、三要具足,得理一心;
深信切願、淨念相繼,得事一心;
臨終十念往生,千不得一,看觀經妙宗鈔自明。

信願切、欣厭強、助多正少、未一心,得生
一心不亂,不生,無願也!各「定」皆求一心,豈皆往生耶?
理解三要、若亡若續、有心無力,或不生也!

再者信願程度若何?備載祖師語錄,無從說起,但能與有佛無佛,有淨土無淨土,心不搖動,至死不變,斯可矣!
(佛學問答)

2. 不能一心者,臨終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無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繫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佛學問答)


3. 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佛學問答)


4. 「淨土行人皆知往生須信願行三資糧,其中以願的力量最大,不論任何事,一舉一動,都提起往生西方的願力。遇到事情,心中雖亂,而往生極樂的願力不斷,縱使不斷惑、不伏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終,四大分離之際,八識田中的願力就能帶你往生。」
偈曰:
無福不聞六字名,七天何止萬千聲。
祖師教我發宏願,縱未一心也往生。
(民國五十九年靈山寺佛七開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0: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炳南老居士在《佛说阿弥陀经义蕴》中对一心不乱的解释。

若一日—……—一心不乱。  七日为时少也。不乱定也。此克期顿证得定之法。为持名功行之极则。古人谓有理与事一心不乱之别。今亦可就功与行两端而分之。先以功一心不乱言之。按梵语之训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心住一境。平等维持。但于境转故通定散两位。二曰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啰哆。此云等引。谓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种种行相。按杂集论谓最初摄所缘。系于内心。故曰内住。其次相续内缘心动渐细。等似于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驰。即复敛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经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于所缘色等散心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调顺。其六由于所起恶觉散心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静。其七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极寂静。其八于此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曰专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曰平等摄持。此九种行。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复次。则言行一心不乱。万事随缘。不取不著。厌离娑婆。息心净土。一句洪名。不事杂修。是为一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恩爱不牵。怨仇不憎。此身尚觉为累。况乎身外。是为不乱。念常尔者。是此土机缘已断。净域莲胎已成矣。
; H; n9 w* p$ N3 d*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持即是欲界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22:58 , Processed in 0.0917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