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时会遇到的八种逆境 4 d7 i; K1 v. S. o; e9 G0 K
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在此种情况下,嗔恚、贪执、愚痴、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强烈地涌现。虽然我们拥有了珍贵的人身并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时候这些极为剧烈的烦恼心不断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没的感觉;这些极为强烈的烦恼障使人想要放弃佛法的修持。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一定要很仔细地察看、了解状况,然后精进不懈的以某种方法加以对治。
. Y* t4 l2 n/ ]+ ~, [第二种逆境是恶友的影响。虽然我们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却因为受到恶友的影响而停止修法。纵使我们并不真正想这么做,但恶友的影响力却使我们放下修法并从事有害的活动。这对修行是一种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很仔细地审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恶友影响的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这类的不良影响存在。如果这种危险并不存在,我们应该感到很欢喜,并决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们觉得这种危险可能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开始设想如何铲除这种不善的影响。 5 I! |! x! `# J0 y! Q
第三种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区别修行的阻力及助力。不知道什么可能威胁到修行,什么可能对修行有利,什么会导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错误地去除有利的特质并发展有害的特质。如此一来,我们的修行就偏离了正途,并成为正确修行的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审察自己,如果这种危险存在的话,就应该加以对治,必须更彻底地学习佛法,并精确地了解要修持什么、要避免什么,且如实地去执行。如此一来,我们将会发现修行变得容易许多,因为我们精确地知道应该怎么做。 6 ?2 S, e1 ^0 g) ^1 L3 V6 e; P# ^
第四种逆境是受到懒惰的左右。我们也许很想修行,但是有时候会变得非常懒惰,这种惰性可能会使我们停止修法。纵使我们勉强还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总是觉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们的进步很少,最后可能会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这种障碍在阻挠我们的修行,我们必须下决心不受懒惰的控制,不断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并更加精进地修行。
- C7 e6 L4 `1 |3 W4 D3 r1 O- Z& o第五种逆境的产生是由于过去生的恶业在今生成熟。我们可能会发现修行上突然产生很大的问题—例如,突然生病。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应该想到:这是由于过去生的某些恶行造成的,并试着加以补救。首先,我们应该经由忏悔及清净的方法去清净过去的恶业。这对克服困难会有一些帮助。如果问题很大并迫使我们完全停止修法,我们必须继续祈求困境会迅速了结。然后,当阻止修法的困难消失之后,我们就立刻以最大的精进力量重新开始修法。
- z. b5 s i3 ~( @第六种逆境是受到别人的主宰。虽然我们可能有修持佛法的愿望,但是控制我们的人可能想阻止我们修行接近佛法。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的话,我们应该觉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条件的珍贵人身可能因而浪费掉了。对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们的干扰因素,成为自己的主宰,并开始修行。 3 l9 D) b( r. V- W9 n' a- O* e
第七种逆境是不清净的动机。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实际上已经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动机是不清净的。当动机不清净时,修行的结果不会很显著。不清净的修行动机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来生将会很穷;而我不想成为穷人,所以我将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当然,这些有限的动机然仍会带来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来自引领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的愿望。如果行者发觉自己的修行动机不清净,他必须试着消除它,或将它转变为“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清净动机。 ' H0 L) e; [- t9 h0 Y( u
第八种逆境也是由不清净的动机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标为修持的动机。例如,行善的目的是为了成名或得到金钱、奖赏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赠财物的目的是为了成名或得到赞扬。所以,当行者持有得获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时,他的动机就是不清净的。这种修行非常虚伪,因为这从外表看来很真实,大家也由于这个人在实行善事而认为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只是佯假出来的佛法。所以,当行者发现自己的心态中可能掺杂了一些这种不清净的成分时,应该不惜一切地离弃它,否则将会浪费了珍贵的人身。 ' V: S) M/ n" x r
这八种逆境只是难免的、不固定的不利境遇,它们只是偶尔会发生。我们只须要保持警觉,并时常自我审视,看看这些困难是否产生了;如果任何困难出现了,我们必须试着净除它们,不让它们阻挠我们的修行。我们应该利用这八种逆境做为克服的对象,应该审察自己是否生起了这些暂时的障碍。懒惰是我们修行上最主要的问题,假如我们不以自我检查的方法来发掘错处,将会迅速地落入懒惰的掌控中,而不设法对治问题。所以,彻底地审察这八种问题,逐一地正视每项问题,并思考:“我有这个问题吗?它是否出现在我的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彻底地审察每一种逆境时,可能会在这儿发现一种、在那儿又发现另一种;接下来,我们应当有系统地应用必要的对治方法来去除这些暂时的逆境。如果能去除这些逆境,我们将能有效地修行;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我们将只会变得很懒散,不能真正地修行。
* [9 w9 d3 f# N% D3 m1 X: ?6 X1 M: A弘法也要避免恶缘---智随法师 ; K5 ~3 k7 R+ b$ v' x5 Z/ @& s
师父这篇文章,看了很多遍,可还是如师言,固执己见。今天再学一遍。
: N: J5 v8 o: r; \$ _: l 〈身为佛子,一旦认知相应之教法,自当坚守自己宗旨,坦然面对恶缘,谨慎护持教法。取法益而避纷争,守宗旨而避歧途,弘自法而免诤义。〉 7 E8 I: `9 E0 V. y% |( j
世人常讲:文人相轻,同门相忌。此恐人心之必然,未断惑之凡夫,名利之争谁能免之! 佛法本为解脱之法,佛门本应为一清净之地,然因学佛之人,高低不一,知见不一,自然也逃避不了此一现象。修学佛法,除了受自身因果业力之影响外,也自然难免遭遇种种因法而起之纷争。弘法更不例外,如法水入心,则欣欣向荣;如法义相冲,则必然招来恶缘,乃至佛陀在世,亦避免不了此一人间怪事。学佛乃至弘法者,当理性面对此一问题,此乃人心必然,世道必然,千古如此。 佛陀应机说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原本为利益不同众生,然而众生因机不同,固守己见,但见一隅,故而反于法各起争执。此所谓众生因我执而起法执,因法执而起纷争也。大小之争,显密之争,顿渐之争,难易之争,二力之争,自成佛门家常便饭,可谓与法并存,经久不息。当世间没有佛法之时,争论也就自然止息了。这恐怕也是人间佛法的一大悲哀,唯有佛之净土无此垢病。 身为佛子,谁也不希望佛门中有此一怪,法门不同,争执难免,如何于法不相争执,理性面对,是身为佛子都应当反思的。 佛法传入中国,大兴八宗,各自弘化,此乃势所必然。观古来祖师,无不各自独守宗门,专一化导,各度有缘。如是并行而不悖,相辅而相成,方为佛法兴隆之相,方为众生有福之世也。若不明祖师大德各立宗门之苦心,而徒起门户之争地争池,则佛祖寒心,众生可怜也。 佛之大悲,广开教门,或为一机一缘之法,或为普应群机之法;或为一生成就之法,或为累劫修行之法;或为深浅随宜之法,或为直成佛道之法;或为自力难行之法,或为他力易往之法……众生如是之多,以致法门如此之广,除佛以外,古大德尚不能一肩独挑,吾等今人更当自量根机,各寻其法,各守其道,各护其教,是为佛弟子之本分事也。然弘法途中,多少热心护法者,慈悲心切,护教可赞,而所作所为则难免恶缘相加也。法之过耶?人之过耶?善导大师云:‘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之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吾等今人,若能同以此心,各专其法,各守其道,则法法无碍矣。佛子爱法之心人皆相同,取法之心各有其缘,但能各取其益,舍此取彼,舍难取易,舍秽取净……皆不足为怪,皆法尔自然也。 佛法愈趣愈下,众生争执越来越盛(五浊恶世也),如何趣其益,避其害,当自慎思。身为佛子,一旦认知相应之教法,自当坚守自己宗旨,坦然面对恶缘,谨慎护持教法。取法益而避纷争,守宗旨而避歧途,弘自法而免诤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