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45|回复: 3

喻世名言——千古绝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0 22: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喻世名言——千古绝句

作者:净善  2007年9月21日

辩证为要,中道为高。

知柔知刚,知微知彰;知圆知方,知阴知阳。外柔内刚,外圆内方。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君子而中庸,君子而时中。

兼听独断,慎思断行。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勿代马走,勿替鸟飞。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事要抓纲,纲举目张。

擒贼要擒王,举事要抓纲。

圣人举事,贵在相时。

顺天时自然之运,因水土一定之理。

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顺则成凡,逆则成仙。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谜则众生,悟则佛种。

若问前世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生作者是。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菩提为因,大悲为根。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时来风送腾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肚里蹊跷,神道先知。

入乡随俗,当差随主。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善心慈悲,良心不亏,安命乐道,忍辱消罪。

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不到。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世间屈事万千千,欲觅长梯问老天,休怪老天公道少,生生世世宿因缘。

禅悟诚可贵,顶髻价更高,得此二宝者,即身成佛道。

启示性神知(禅)高于指导性神知(定)。

一切真知均来自天启(书义称)。

道法自然。

释迦牟尼通过冥思苦想(禅)和目睹明星而开悟,成就了正等正觉(书义称)。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沤。

静坐常思记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

黄泉路上无老少,要想善终请念佛;待到大限来临时,方知却有阿弥陀。

一心向善,即升天堂;一心作恶,必下地狱。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摘录憨山大师告诫

有信仰的人最快乐,能布施的人最富有,能慈悲的人最幸福。

势力不可使尽,福报不可受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而应是恩威并重的行事,福报利益的共享,情法并重的规矩,适当好话的赞美。

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摘录太虚大师言

阴阳对生,相反相成。

一失一得,不失不得。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信神而不泛神,信仰而不张扬,修道而不出家,吃肉而不杀生。

看破红尘非看破,悟出三界方为真。

屈以待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

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2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恶之家,必有馀殃。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疯子与天才只是一线之差。

烦恼即菩提。

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不炼不成钢,不磨不成佛。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德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它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载莎士比亚说)

刚柔并行,相辅相成。只知刚的人,难免被折断;只知柔的人,到头来终是懦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如果走错了路,你就是拼命地跑,又有什么用呢?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常将好事施于人,自然灾害不来侵。

欲无后悔先修己,各有来因莫羡人。

道高龙虎伏,德重神明助。

得住手时须住手,得闭口时须闭口,若能住手与闭口,百岁安宁有八九。

处乱世宜圆,处治世宜方。

法宜从严,事宜从宽。

恩威并重,术势相成。

原则灵活,缺一不可。

扬长避短,举事不难。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避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欲海轮回,沉迷万劫,眼底荣华,空花易灭。

禅宗法教义非凡,佛祖流传在世间,铁树开花千载易,坠落阿鼻要出难。

自古机深祸亦深,休贪富贵昧良心,檐前滴水毫无错,报应昭昭自古今。

王法昭昭犹有漏,冥司隐隐更无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种麻还得麻,种豆还得豆;报应本无私,作了还自受。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逢人患难要施仁,望报之时亦小人;不吝施仁不望报,分明天地布阳春。

世人开口说神仙,眼见何人上九天?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

人人尽说清闲好,谁肯逢闲闲此身?不是逢闲闲不得,清闲岂是等闲人。

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度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道意坚时尘趣少,俗情断处法缘生。

得便宜处欣欣乐,不遂心时闷闷忧,不讨便宜不折本,也不欢乐也不愁。

半日阎罗判断明,冤冤相报气皆平;劝人莫作亏心事,祸福昭然人自迎。

侵人田土骗人钱,荣华富贵不多年,莫道眼前无可报,分明折在子孙边。

夫妻配偶是前缘,千里红线暗自牵。

蝙蝠不能跟着雁飞,要走适合自己的路。

要摸着石头过河,好结果归谨慎的人。

愚人不撞南墙不回头,智人远见南墙绕着走。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尽人事,听天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大处着眼,小处不管。不误大事,常得安闲。

三界唯心造,修心成佛道。

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命贫君子拙,时来小人强。

顺天者安逸,逆天者徒劳。

顺时者安,逆时者险。犯时之忌,过不在大。

能忍一时之气,可免白日之忧。

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

知命运者多安乐,逆命运者多灾祸。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指三世因果报应之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心念佛为正因,持戒积德为助缘。——成佛正因与助缘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无量寿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2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问前世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生作者是。% C5 [- M: I3 d' G" r {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 b/ U/ ^. P. Q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5 z) g; {# L d% y+ c7 R8 h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q B8 e6 r) V% x/ N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I, g; @1 b0 g, L5 H3 J7 i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n) z2 A: r2 R" e& U# r

菩提为因,大悲为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2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古典版

 

摘自慧律法师著<净土圣贤录易解>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妙宗钞》云: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如新(音伊)字。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他方法。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了解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嗔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慧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慧。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诸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回答曰:《大智度论》引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着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着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槃,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嗔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慧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着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着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接着就依着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着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着宏道就牵着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着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着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着种种的法音。

 4 Z v. W5 d8 C+ x! N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着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着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查阅作者更多精编文章请点击净善博客http://www.fjbk.cn/User3/2380/default.asp马上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6 03:34 , Processed in 0.1065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