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开示:放生的真实意义
: l8 o [2 L2 e3 s _& ^
我们今天要做好事,所谓好事,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佛教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利益众生!只要确实做到,你的生命一定能得到快乐。如果一个人自私,只想着自己,反而得不到快乐。世界上一切的痛苦全是来自人类的自私自利,我们学了佛,要替佛教争光,不能再因循过去的习性,必须学习帮助别人,跟一切众生结好缘。 佛世的时候,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有个村子,这个村的村长很讨厌出家人,他在村门口作了一个栅栏,并且交代,无论什么人进村子都可以,但只要看见出家人一定要赶走。一天,有个出家人想要前往亲近佛陀,他经过村子的时候,想乞求一些食物再继续赶路,但一走近村落,村人立刻拦下他,不淮他进去,这个出家人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到了下午,另一个出家人也经过村落,他也想进去乞求一些水和食物,正要进去的时候,又被村民挡了下来,这时候刚好村长走出来,他本来很讨厌出家人,但一看见这出家人,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欢喜,本来要赶人,却让那位师父进来了,又亲自带他进到家里,供养他水、食物,又供养他许多东西。这位师父出来以后,见到另一个师父坐在树下饿肚子,立刻把东西分给他吃。那位比丘说,奇怪!难道你认识村长吗?「没有啊!村长自然对我很礼遇,主动请我去接受供养。」隔天他们结伴而行,一起来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叙述这件事情。佛陀说:过去世你们两位是师兄弟,有一天外出,第一个走前面,在路边看见一只死老鼠,一直嫌好臭!好臭!头也不回就走了,第二个走过去的时候,看见这只死老鼠,心生怜悯,把它捡起来妥善掩埋,又为它诵经回向。佛陀说:要知道,那个村长的过去生就是那只死老鼠,因为你过去世对它不好,所以他现在看见你也讨厌;走后面的那一位比丘对它很好,所以他看见你也欢喜,还供养你东西。所以各位!以后看见死蟑螂要不要对它好一点?要用卫生纸包起来,替它念阿弥陀佛,拿去埋藏,这样,至少你跟它结了一个善缘。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师父!假如我们买了动物以后,赶快给它放生;另一种情况是没有钱买动物,但我们为它念阿弥陀佛,或念六字大明咒,请问哪一个功德大?各位,你想想看哪一个功德大?我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功德大,为什么?你救它的命只有救一次,虽然你救它的性命有功德,但它下一辈子还是个动物,还要被杀。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没有钱救它的命,但是你帮它念六字大明咒,念阿弥陀佛,因此它最后一世作畜生,不用再受罪,你说你的功德大不大?所以等一下我们放生的时候,湖里有好多好多鱼,除了今天我们要放生的部分,你为它念佛,湖里的鱼要不要为它念佛?要!要用慈悲心为它念佛,或为它念「唵嘛呢呗美吽」,大家必须知道这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有一次,天气很热,好几千万只的小虫在泥土里生活,但泥土里的水渐渐枯竭了,这些虫子即将被太阳晒死。观世音菩萨看见这些虫子的遭遇,生起悲悯心,就变成一只蜜蜂,这一只蜜蜂一直念着「唵嘛呢呗美吽」,念完以后便飞走了,它也知道这些虫子一定会死掉,但由于它们临死之前听见六字大明咒,因此舍报以后再也不作小昆虫,不但如此,而且个个都成了大菩萨,这是经典里写的,叫什么菩萨?口溢香菩萨,因为他们的嘴巴会发出香味,为什么?他们被观世音菩萨度化以后,生生世世常念唵嘛呢呗美吽,用这个音声度化世人,他们的嘴巴就像吐出香味一样,经常利益众生。所以各位,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市场或餐厅,要不断地念「唵嘛呢呗美吽」,普遍与一切众生结善缘。将来各位成佛之后才能给予他们真实的利益。 佛经里面这方面的故事很多,各位如果到印度去,可以去参观一个很特别的纪念塔,阿难的舍利子放在那边,叫红蜜塔,也叫蜜源塔,这里面有个故事。有一次,僧团中有比丘吵架,两边意见不合,大动肝火,佛陀前往劝化,但怎么劝也劝不动,佛陀便独自一人来到森林中静坐思惟。有一只大象看见了佛陀来到森林,非常高兴,用它的象鼻子卷了好多的食物水果供养佛。这时候树上有一只猴子,它看见大象供养出家人,又看见出家人对它那么好,心里好羡慕,它也想供养,刚好树上有个蜜蜂窝,于是猴子灵巧的把它摘下来,取出里面的蜂蜜拿去供养佛陀。猴子看见佛陀也接受了它的供养,高兴得不得了,东跳西跳,咚!一不小心摔了下来,死掉了。各位听到这里,你会觉得好可怜!它不供养还没事,供养之后反而摔死了。但佛陀有神通,他知道这一只小猴子死了以后不但脱离畜生道,而且投胎到富贵人家。 七年以后,佛陀前往拜访那一户人家,问主人说,你们家是否有个七岁小孩?这个小孩有没有什么特别?主人说:是的,我的小孩正好七岁,夫人怀孕的时候,很奇怪,家中全是蜂蜜的味道,而且小孩子出生的当天,家中每个容器,杯子、罐子全是满满的蜂蜜,所以我把这小孩取名叫蜜源,意思是蜂蜜的来源。这时候,小孩子看见佛陀出现在他家,非常欢喜,而且非常想要跟佛出家去。他的父母看见这个情形,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思。蜜源出家以后,很奇怪,只要他手上拿着钵,里面一定充满了蜂蜜,而且身上也是蜂蜜的味道。有一次,僧团一百多人出去托钵来到一个地方,大家没有水喝,非常饥渴,蜜源比丘就把他的钵拿出来,用钵中的蜂蜜供养所有的出家众,而且源源不绝。大家就问佛陀,为什么蜜源比丘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佛就将那一只猴子的故事告诉大家,他上辈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使他不但脱离畜生道,而且一出生便有蜂蜜不虞匮乏的功德,又能随佛出家,最后证得圣果。 所以各位,同样的,你若是乱吐痰,将来身上都是臭臭的味道,如果你天天用鲜花供佛,帮助贫穷人,身体会不会香香的?就这个道理,所以佛说,每个人都在制造自己。我们今天来放生,除了救动物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要为它念佛、持咒,这样它生生世世与你结善缘,大家共成佛道。最重要的是我们也培养了慈悲心,创造了自己美好的未来,等一下放生以后,我们马上要做施食。各位!每一棵树有没有树神?有!所以以后大家不要因为没有地方尿尿,随便找一棵树解决,你想想看,本来你站在那边好好的,人家朝你身上撒尿,你会怎样?会气死,你得罪树神以后,衪一生气搞不好就找你麻烦。这个世间,树有树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还有很多孤魂野鬼,我们今天懂得放生,一定知道生命有轮回,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情,天天杀生,天天给众生带来不幸,也给自己制造恶业。大家要知道,放生不只是救它的性命而已,也是为世间创造一种良性的循环。例如它本来要做五百世的鱼被杀,或做五百世的鸡被杀,但今天大家发了慈悲心救它的命,又请佛菩萨加持,它以后不用再作动物被杀了,以后槟城地区的杀业必定越来越少,社会风气也必定越来越好。 曾经有个小朋友问我,师父!你们买鱼来放生,如果你不买,它也不会被抓,你去买,它们不是反而要被繁殖来让你们放生吗?我说,这话听起来好象有一点道理,但是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上,各位再怎么努力放生,绝对赶不上世间人杀生的速度;无论各位放生的数量多大,绝对赶不上世间人杀生的数量。人们因为滥捕滥杀所带来的生态浩劫,大家看见了吗?养殖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口腹之欲,不是为了放生而存在的。各位所做的这一点点功德,永远跟不上世间人造下的弥天杀业,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们还要不要放生?当然要!我们或许无力阻止世间人造业,但是不妨把握救度众生的机会,这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也许你又要问我,那放生的意义在哪里?简单说,我们尽一己之能使它们免于被宰杀的痛苦,又让参与放生的人,藉这一个机会培养慈悲心,培养祥和的社会风气,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大家不妨从这方面多作思考,我相信不难理解。 我们常讲,一个人放生,全家平安;大家放生,世界平安!至少整个槟城平安。所以今天来这里放生的人,每个人有福报,每一家有福报,以后各位赶快搬来这边居住,放眼望去,都是放生池,里面的水叫大悲水。要是生病了,或搬新家,拿一些水回家洒一洒,因为大家一直念佛、持咒、行善,池子里的水都是大悲水,是可以利益大众的,各位要相信。 + [1 @$ _5 d! T8 j+ j" ^; V
佛教“福慧双修”的启示 . q( M; N; r0 ^' t4 K
作者:张云江 发布时间:2009-01-06 来源:《菩提道》 $ s9 V3 x, L: I" t' T) P' \1 S% f- T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如《涅槃经》卷27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谛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圆满无缺故。”佛教之“福慧双修”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对世俗人生还是寻求解脱、超越者,都有很多启发之处。 首先,“福慧双修”有权有实。所谓“权”即权宜之义,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所谓“实”,即“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福慧双修”之“权法”,指的是佛教对于世间的财富与智慧亦持有一种肯定态度,因为这是属于“世间”善法之一。但其“实法”是在出世之“福慧”,以及其实践“六度万行”上。对于世间“福慧”之肯定,如《善生经》中佛陀对善生之教诫云: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知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分析一下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对于世间财富之获得,佛陀建议用一种合理合法、勤恳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智慧)去获取财富,这种“智慧”在《杂阿含经》(卷48)中又称为“黠慧”,而且对于财富之守护,佛陀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不信奸邪人,及诸悭吝者”等,尽管谋财方式古今迥异,其精神实质还是一样的。但世间之“福慧”是“有漏”的,除了能给生活带来些许便利之外,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由于烦恼所生之过失、苦果,而在迷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此为人生之根本问题。欲解决此问题,“福慧双修”之权法是力所不逮的。 其次,“福慧双修”有先有后。就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慧而言,应是“世间”为先。《大般若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世间福慧不够,那么出世间的福慧更是无法企及的,更无法领略佛法般若的真实意义:“有愚痴人为魔所使,未种善根,福慧薄劣,......自于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听闻乃至演说。”故佛教有“修道资粮”一说,因为世间的“福慧”是成就出世间“道业”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如果只是志存“超越”、“解脱”,而不顾世间善法的修行,那就是“地基”没有打好,恐怕也不太容易取得出世间的成就。 就“福慧”自身修习顺序而言,则应该是“福”先。关于“福慧”积累,佛教有“六度”之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度”针对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顺序却是不容紊乱的,即先由“布施”、“持戒”入手“修行”。盖“布施”、“持戒”通乎“世间”、“出世间”,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行为,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利他行为。从此入手,如爬楼梯,如登高山,拾级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说吉祥经》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从“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入手,渐次谈到“居住适宜地”、“广学长技艺”、“善能养父母”、“帮助众亲眷”、“邪行须禁止”等“世间善法”,进而进入“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世事不动摇”的出世间“福慧”善法。从这点上来看,佛教是重“实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仅“自利”、重渐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躐等而行的。 最后,“福慧成就”有主有次。无论是世间福慧还是出世间福慧,都是以“智慧”为主导的。“出世间福慧”讲究“空慧”,“世间福慧”讲究“黠慧”。后者要以种种善巧方便带来财富的积累。从相关经典看,佛教是反对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屡屡劝人要有“营生之业”,要“始学功巧业”。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间的“福业”,那也必须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则只是成就“财业”,自己并不能享受此财富带来的“福报”——生活的便利、社会的声誉等。遵循“正道”求财需要智慧抉择,其实质终究是和出世间的“福慧”一样,都是以成就无偏无执之利他道德行为归宿的。 特别是在积累了一定的世间“福业”之后,如果不以佛教提倡的出世间智慧为主导,不以精神、道德之追求为终极,则鲜有不骄奢淫逸、败德丧家者。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如约翰卫斯理曾经说过:“当财富增加的时候,傲慢、情欲,各种各样的俗世之爱也会随之而增强。......凡是财富增加的地方,宗教信仰的精粹就会相同比例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宗教的出世智慧(如佛教的“空观去执”之智)作为主导,那么所积累的世间“福慧”恰恰会变成“一间像钢铁一般坚硬的牢笼”(马克斯·韦伯语),人生活在其中,安全、方便是有了,但终究是没有终极智慧的声色沉迷之徒,在佛教看来,这样的人生还是蛮可怜的。 综上所述,佛教所提倡的“福慧双修”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是不乏启示、教育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