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11|回复: 0

净界法师“一心不乱”细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6 1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心不乱
(一)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 住 —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二、等 住 — 于内所缘相续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四、近 住 — 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五、调 顺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六、寂 静 — 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七、最极寂静 — 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 灭令息。
八、专注一趣 — 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
九、等 持 — 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 糅合《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略论》—
前面的「念佛摄心方便法」,是一个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讲到它的功德相貌,你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执持名号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乱,但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是相当的广,我们提出了两个:一个是「九心住」,所谓的「欲界定」;第二个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两个相貌,我们修行应该要知道位次,才不会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么样?你一心不乱了,其实没有,这个就是增上慢。为什么会增上慢呢?因为你不能善知位次,这是不可以的,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内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的境界,到处攀缘。在这五欲当中,把它给摄持起来,摄心,把这一念心给抓住。抓住干什么呢?「令住内境」,使令它安住在我们的佛号所缘境上。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完全强迫,也有一点强迫,但是这当中必须有一点抉择慧相应。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应该已经抉择了,你为什么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这个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聚,这个万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经常去亲近这一句佛号,可以使令你业障慢慢的消灭,福德智能的资粮,慢慢的增长起来,这第一个。第二个可以使令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断的思惟这个所缘境,这个业处的功德,你就能够「摄心令住内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等住,于内所缘相续安住。」这个「等」就是前一念跟后一念相随顺,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号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号上,这个时候,前一念跟后一念是相随顺的,不是相违背,名之为等。「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内住」等于是一个专注,专注力;这个是相续,这个时候必须使令你佛号能够相续安住,相续力。所以「内住」、「等住」是一个总相,「九心住」的总相,后面的是别相。 329-149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三个是「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我们在这个「等住」的时候,心中有一些佛号的相续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觉察。就是说,我们经常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时候跟它在一起,我们都不觉得,因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时候,它有一个好处「速当了知」。就是说,你从前面的「内住」、「等住」以后,你慢慢把这个佛号的等流性给建立起来,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建立起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这个时候还不能转变它,因为你的力量还比它薄弱,但是起码你「速当了知」,你能够马上能够觉察。
这个「安住」,内心安乐,也是蛮重要。这个富贵人的境界,内心还是不安。的确!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五欲的境界是我们的,我们总是觉得在那个地方造作快乐,其实这个五欲的境界,增加我们内心的负担、不安,所以必须要吃安眠药,我们很怕失掉这个五欲的境界。但是我们念佛不同,它能够使令我们心安。
「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举,叫做「近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大的境,在这个广大的五欲的境界当中,我们数数摄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佛的确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数数摄心。你经常念,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就是这样子,数数摄心。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转细,上上而住。这个对治粗的掉举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安住,能够速当了知妄想的生起;这个地方我们再继续用功,我们面对那种强大的贪瞋烦恼、掉举活动的时候,我们能够转变它,有这种力量转变它。换句话说,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强过粗的掉举,你看到它,发现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给取代起来,转念念佛,你有这种力量,这个叫做「近住」。能够破除粗的掉举。
第五个「调顺,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这个「调顺」它的内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举破除,昏沉也没有了。它是怎么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们前面的这个心念能够取代妄想是算不错,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再思惟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乱以后,现生有种种的神通三昧;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的功德,使令我们对于这种佛号的正定,能够心生欣喜。这个时候,就能够把粗的昏沉给破坏掉,这「调顺」。我们要是能够把佛号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举都破坏掉,到这个调顺,你整个生命的业力会有所转变,你的相貌也会转变。
我前一段时间到雾峰去看到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给我感觉非常特别,你在他的眼睛相貌当中,看不出那个居士的尘劳相状,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样子,他留一个平头,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这个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谈,他说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当中,佛号就是绵绵密密、相续不断,跟他讲一段时间,他把他那个身分证拿给我看,他说:我过去是这种境界。哎呀!他过去那个身分证相貌,看起来就像大哥的样子,在做铁工的。但是他现在的样子,相貌完全转变过来。所以我们讲念佛不可思议。就是说,你内心粗的掉举、昏沉转变过来,内心调柔善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调柔善顺。不像我们现在的心粗重,烦恼很粗重。
第六个「寂静,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这个地方根据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释,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掉举,「寂静」主要是破除细的掉举。他说:怎么能够破除掉细的掉举?这个时候,你观察散乱的过失,再观察我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流动,譬如大火、譬如怨贼、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观察这个散乱的过失,这个时候「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灭你不喜之心。有时候不喜之心会生起来,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在佛号安住,会有这种情况。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厌,不喜欢继续再安住下去。这时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大安乐处,我们不应该起这种颠倒的思想,就是再继续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来消灭我们这一念不喜之心,把细的掉举也破除掉,内心就寂静,没有掉举的干扰。
第七「最极寂静,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灭令息。」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昏沉。对于这种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的时候,马上能够消灭掉。这个细的昏沉,宗喀巴大师在「最极寂静」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警告,他说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认为他得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沉默,就是我这一念心,在我所缘境当中,我感觉到不昏沉,也不掉举,感觉到是这样,已经明静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实没有。那个是一个微细的沉默,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八「专注一趣」,我们再看他的内涵,「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到了「专注一趣」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用功,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达到三摩地。怎么达到三摩地呢?「任运转故」,这个时候,佛号已经把粗细的昏沉、掉举都破坏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佛号,还必须要如理作意,还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无功用住」的。所以这个时候「精进修习」,就是要把一切外缘都停下来,这种微细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们普通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种动中的状态,要特别的精进,一点都不能打闲岔,因为你从八到九,这个关键是非常微细的状态。

第九「等持」这个是得定。「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这个时候,你对所缘境能够「自在任运而转」,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这一念佛号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流出来,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这个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这句话,不但是「明静而住」,而且要「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地方要注意。
这个是「欲界定」的九个相貌。当然这个「欲界定」的相貌非常的长,这是很长很长的一大段时间,可能我们修的五年、十年,还是在前面的八个范围里面活动。所以我们讲这个等流性,你注意看《高僧传》,你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说一个高僧,他的功德是不同的,他所用功的法门,都会有各式各样不同。但是你会发觉有一个总相,就是任何一个高僧,他在最初五年的时候,都有一点消息出来,你注意看。就是说如果你在最初五年当中,还不能够创造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以后用功就很难了。虽然你很年轻出家,但是你要再静下来就很难了,如果你这五年都在散乱当中度过去,五年过去以后,十年过去以后,你要静下来就非常困难。你要去栽培这个等流性,你要扭转你过去这五年当中,所创造的那个散乱的力量,就非常困难,你出家越久越难修行。如果你这五年当中,能够好好的、老实的在内心当中,把佛号这个清净的等流性创造出来,专注力、相续力,乃至于到调顺的力量,到第五个能够对治粗的掉举、昏沉,这两个烦恼能够脱落,就不同。什么不同呢?当然你以后会有一些事情,有时候会退失,有时候你达到调顺以后,这个前面的九心住,都是很容易退失的,但是你这种退失,你虽然工作忙,退失,但是你只要一用功,就能够马上恢复,跟你没有得到的情况是不同的,你那种退失,只要你一静下来,就能够把你过去在静中所修的功德马上出现,你有这种力量。而且你有这种调顺的功德力以后,你出家一年一年会不断的增上上去,你有基础。你如果完全没有基础,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上去,上不去,出家越久,心越散乱,到最后心不安。
如说修行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供养,你能够在佛法当中,好好的随顺佛陀的圣教量,这样子修行,三世诸佛赞叹你,真正赞叹你,真正是一个佛弟子。这一切是你未来自行化他的基础,就从那个地方成就起来。所以这个地方是太重要了,修行。当然这都是每一个人要经过,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我们走过去的。接下来第二「近分定」。
(二)近分定(未到地定)
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有能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由此风大遍全身转,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能对治品身轻安性即得生起,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要生如是轻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
— 糅合《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略论》—
这个「近分定」又叫「未到地定」,什么叫「未到地定」呢?就是说他已经超越了「欲界定」,但是还没有达到色界的初禅,他是在欲界跟初禅的一个过度时期,叫做「未到地定」。但是他已经接近了初禅,所以叫「近分定」,他已经接近了部份初禅的功德,叫「近分定」。我们看它的内涵。
「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有能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这是第一个相貌,就是说我们以前面的「等持」,就是「欲界定」,这个「欲界定」生起的时候,它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心调柔」,所以得到欲界定的人,你跟他讲话,你会发觉他不同,他的心特别调柔,他那个粗重性已经没有了。而且他的心轻安,他自己有那种殊胜的三昧乐,自受用,属轻安乐,这个是一个依止,得到「未到地定」的依止。
这个时候继续用功呢,他就能够从身体的四大产生变化,什么变化呢?「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在身体当中产生一个气,是风大。风大的生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由下而上,就是你这个时候身体会有这种八触,或者是动、或者是静;或者是忽冷、忽热,这个时候从身体的下面,一直不断的慢慢慢慢的扩散到头部,这是第一种,这种情况是一种坚固相状,你这个定不容易失掉。第二种状态是由上而下,从头部生起到脚部,这个就是表示你这个定不坚固,可能会失掉,要注意!这就是风大生起的两种情况。这是讲到身体会产生风大,这个是「未到地定」刚生起的一个相貌。其次慢慢的增长,我们再看。
「由此风大遍全身转,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能对治品身轻安性即得生起,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这个时候正式的生起身心的轻安,次第上是先生起身轻安;再生起心轻安。先看身轻安,「由此风大」,这个时候气息从最初的脚部生起,慢慢慢慢的增长,「遍全身转」,全身都是那个气息,你的身体感到特别调畅。这时欲界这种四大的粗重性慢慢慢慢的就消失掉。在《释禅波罗蜜》上说,这个时候的修行人,你的身体感觉到若有、若无;如云、如雾,好像是有,好像是没有,讲一个譬喻:若云若雾。像云中、像云像雾一样,你说它没有,它有那个相貌;你说它有,又抓不到。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身体就是这样。他好像不是我们这种身体,六十公斤好像很粗重的一块肉,他不是!他觉得内心没有这个身体的负担。粗重性消失以后,能对治粗重性的这种「身轻安性」生起来。《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这个时候,欲界四大里面,已经生起了少分色界的净妙四大了。因为欲界的四大是没有轻安的,色界的四大才有,这个是讲到身轻安的情况。
「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这个时候的风大,不断的在身体继续的运转,身体特别的调畅快乐,三昧乐。这时心中又生起了很殊胜的轻安,你内心也感到非常的轻安,当然这个心轻安,就等于前面的心调柔,调柔心就更增加了。这是讲到「未到地定」的功德相状,就是身轻安跟心轻安。
「要生如是轻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要得到如是的身心轻安,才能够叫做「有作意」。唯识学有时候它的名相、解释不同,这个地方的作意指的「禅定」,才叫做禅定。什么禅定呢?下面有一个名词「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这个「近分定」全部的名称就是「第一静虑」,就是初禅,「近分」。就是它不是初禅,但是它是靠近了初禅的这种「少分」,所摄的一个「正奢摩他」。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它也同意它是奢摩他,「未到地定」也可以算是奢摩他、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这个就是作意,也是禅定的意思。所以说我们怎么抉择你得到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呢?就是「欲界定」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静这两种功德,但是「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种:第一个明了;第二个寂静;第三个三昧乐,它有三昧乐,「欲界定」没有三昧乐。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很快的抉择出来,这个是讲到一心不乱,这个初禅我们不要讲,我们很难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02:53 , Processed in 0.0890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