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2 {; X/ g0 j0 i- `; M( k
闭关法喜反思记
# q6 V1 M0 E1 y* {& }( m( k7 z
, t/ m; k5 O- n! b' W' L昨日翻阅九十年代初的修行日记,不禁想起了那次与《圆觉经》修法有关系的闭关,想从修行体验觉受的角度来一次回顾反思,希望于后学能有所帮助。
c1 Y2 D1 A% _0 J
E: S7 j2 _/ k7 q- O. \
发心
9 u" R( d0 y' r: U8 t& l) Z2 I+ y
9 W/ Q9 M) S2 c
作为当时的一个生产单位技术员,我工作不多,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看经典。两个月读完了《大智度论》《圆觉经》等书籍,觉得只读不修还是不行的;受《大智度论》的思想感染,我忽然生起发心出家修行的念头,就“心血澎湃”地背着家人和朋友,跑到了黑龙江鸡西的净土寺,在那里住了两天。
4 g- p1 m m5 j; R$ F, o
寺中的主持是原市里的政协委员,因为身体出现异常现象:总是能听到别人的心里话而产生烦恼,最后选择了出家;出家后把极乐寺恢复得宏伟、壮观。法师给我作了很多开示,他认为我现在不应出家,特别是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自己要在世间发心为众生服务。我当时不理解,心里想,你出家可以,我出家当然也可以。现在当然明白了方丈的指点是对的,自己当时年轻,偏激了些。
( {0 s5 l" ^( K: Y$ v% Q
有一次上茅房,正好一位师傅和我邻位;他是另一个寺院的方丈,我们谈了这些问题。哈哈,他原来是这个寺院的知客僧,当初因跟这里的方丈意见有分歧,就到密林自己建了寺院。现在觉得那时自己不对,还是老方丈正确。没有当方丈,就不知处方丈位的境界、想法,所以,真修行人,要思常人之所不思,想常人之所不想。
* G# n4 }8 w% E; H% z1 p/ ?
他对我指点:我的法缘在南方,不在北方。希望我能到南方去,他可以送我出鸡西。
0 B/ U3 [: ]4 p) H
我还半信半疑,世间浑浊,出家的寺院清净,是最好的修行地方。即使不能出家,我还是闭关修行一段时间。
- i# \: U a; A8 T
但有一件事的发生,让我明白了这里的师傅非同一般。
0 g9 y( W" x% W同我一个寮房住的一个居士精神不太好,类似于洁癖吧;总是拿个手巾不是擦自己的衣服,就是擦自己的边身的座位。别人用手碰过的地方,他马上去擦(方丈初外),弄的大家心里很是不自在。特别是他那件又旧又破的上衣,本来很干净,但他总是觉得衣服上有灰尘,不时的用毛巾沾水去磨,越磨越花,真要命。
* D5 k. y" a2 j2 ]. q6 o3 V但是,寺院里的这个疯子的行为,里面常常有很多的寓意。
4 M5 A7 S- H* Z
我可以想,他是在提醒我要时时拂拭心中的灰尘吧。
3 }. X3 {. f/ s F% M4 `
话虽这样说,不过,和他住在一起,我还是很不舒服。于是不得不修秽迹金刚法,心想染净不二的秽迹金刚,能对治他的身病和我的心病吧!
2 C$ f: S5 `; A8 v; Z$ C* ~: I
他擦得勤,我修的也勤;没想到这个疯子真成就了我。在第三天傍晚,忽然眼前一亮,一个五六米高的秽迹金刚显现在我的眼前,是一种光影,透明的,更像是我眼中投影出来的。只要稍一心静,影像就能显现;这种显现对我是一种指点,因为秽迹金刚总是显现在我的南方。那时比较执著和迷信境界,于是我下决心,又去找方丈,他笑着说,你想好了吗?我说想好了;那好,我送你一程……方丈给我开示了很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益众生….自我修行以净土为归……
# }) i1 Q% y; |9 e' K8 M
: |" E# U7 f- E闭关
6 l/ ?* t6 v3 L* c2 E
7 w2 P, q5 V3 M7 M
到哪里去呢?我曾听一个大学老师说过,云南有个地方是专门念佛号的,每年的初五有个法师会到寺院给大家示现出来西方三圣。可惜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修禅宗没有用心听老师的话,忘记了在什么地方。车到北京站我犹豫不决,心想我的大学是在四川读的,那里或许有我的前世佛缘,到成都吧!
5 q, a: y, A, r; t4 c. T$ v
) z; ]! k8 P, U& J( \' I, t
下火车到成都的汽车北站时,我仍然不知所去。但这时秽迹金刚在我心中更加清晰明亮。转机来了,我在一个客车的挡风玻璃上,发现了司机贴上的一个法师照片,我兴奋地问这位开车师傅;他说,这你都不晓得,这是济尘法师,我们四川的高僧。
" z7 b' h- t" v$ {; n. ~" u“他在哪里?”
. r7 w( Q8 y0 Z$ i! |9 d
“在银厂沟的寺院,闭关已经30多年了。”
" t' c) e- U- p4 V那时我并不知道济尘法师是秽迹金刚法的大成就者,只觉得他或许就是我要去找的法师。
- [! e: x$ d- y* f+ H于是,奔波了两天,拜见到了济尘法师,并被安排在寺院开始闭关,位置在法师的侧房。没有几天,法师就被别的寺院居士“抢”走了。呵呵,名气大了,徒弟们就开始抢师傅了。师傅没走几天又被我们寺院的居士“抢”了回来。法师常年闭关,90多高龄,肤色唇色如八九岁的儿童般,人见即生欢喜心,很多出名的演艺界名人多皈依他。
$ a7 c( ~5 D$ j( N! S, |7 F
每天早上听法师念经之后,我就回自己的房间自修,日中一食。大体是按照圆觉经的闭关思路,先念佛号消障一周,之后时时了知自己当下的自心、觉知,念念常明。
- X% W5 G8 c3 E6 @8 F" @* L* h) @
当修到一周左右,我可以不用自己念佛了。而只要觉知当下就可以了。因为我只要心静下来,耳边就响起佛号,是天音般的女音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开始我还以为我的念佛机没关呢,当我找到念佛机,发现根本没有打开的,我才明白,这是天人护法来助我修行闭关。佛号由他们念,我只一心觉知当下即可。
( j7 Y( V5 k+ `+ w6 m: o; |# R这种简单了明的修法,让我很受益。
8 c: I4 h. N* f' y) D3 q6 P) J说句实话,身心不二,显宗的修行的方法是从心入手,其实身心本是不二,身体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但是自古以来,大修行人看不起这个臭皮囊,因此这方面的记载不是很多的。我自然能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变化,当我在二十多天时,感到“嘭”的一下,自己的左边好像全部通了,也同时,三圣佛微笑着,出现在眼前,当然我按圆觉经中的要求“非我所求的境界,不取”,只是有种那个“外面的佛”是我,在看着“这个修行的人”的意境。又过了一天,又是“嘭”的一下,自己的右边身体好像也通透了,随之一种轻安快乐猛然升起;特别是我似乎可以真的很客观地来分离自己,才知道这种“返”,是一种修行境界。
& z/ v( {% C. K; h% F& Q5 [+ L
在这几天里,过去的佛教理论、概念,已不再枯涩,而变得真实、具有生命力。概念在禅修法水浇灌下,由种子变成了果实和泪花。对人无我的认识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理论上,我的“人无我”有多高,而是过去的理解变成了一种体会。如闻人说糖是甜的,与自己亲自把糖放在口中来尝到甜味的区别一般。出关后,法师给我念经加持,后嘱咐我四个字“缘起起缘”。
, [( U8 B, V1 e- o8 O/ F! Z6 n
+ g! F7 p- G9 F感悟
/ F* C- n; r- a- y1 l5 V) ]5 l
4 Z" o6 S8 \* y- W
即便把我体验的写出来,但是,这时的概念是无力的。我既不可能描绘得很清楚,别人也不会太理解我想说的是什么。不过,我还是把日记中的最简单的一段写出来,后来那些玄像等有机会再晒吧。
& G! v8 a( k8 g% Y9 o5 x
: n% v) E4 `. M ?3 e. [感悟法喜是同时升起的,人身心是合一的,但“人”“我”是分离的。只有到某一阶段,才能体验“返”“观”“照”“了”的不同的差别。比如,观与能观分离,才能解悟和体悟什么是“人和我”。一般的人只是在概念上明白观与能观的二元性,实际上是被混淆了的,更别说空了。
" S- Q ]! [8 J
万法唯幻,我来是佛,不用解脱五阴,五阴本无,我本无故,佛本无故,无我无佛故,才方便说我本是佛。但重点在于:
; G7 I% c) G1 O: @& K% d
“我是我”,
4 f5 d* \3 ^: H3 P: [2 L1 q“高七师是高七师”
1 R! @% e6 p( N, f& Q$ x+ r k& |- v- j
“高七师不是我”,
7 e, H/ n" p" d1 Y“我要渡化高七师”,若是读者能明白这几个绕来绕去的概念,就差不多知道我所悟的是什么了。
; {7 A4 V8 @3 R. P3 u; Q I既不让“那个高七师”来与我混为一谈,(过去是“这个”高七师)。
8 w+ y: V! f: k7 J0 q6 X
高七师,“他”,是一个众生。把这个如幻的众生,送到了极乐世界就大功告成了,所以出关后,第一个要度的人是“高七师”。
) R. [! { V \. e# @修行的入手处,可从高七师的幻有起修,也可以从“我”的幻无起修,所以就有顿与渐的区别了。
$ n1 H+ Q8 M; _) I0 i一旦突破了这一关,自我修行即告结束,性质发生变化,我是高七师在修行,变成“我”“渡化”高七师的修行行为了。但这种剥离和客体化,不是口头上的,是一种体悟。
% }/ |5 n) |6 O4 A+ Z! H' t; N" b
这是一种解放、解脱,伴随无限的快乐、轻安。
/ J+ B% h1 a, J+ ]
9 A# i5 H2 B, O( g
反思
; z/ G5 X8 C L+ [- J0 ~7 Q) ?
8 h1 f$ O. L4 g+ @# b2 {
下山后,法喜轻安一直持续五到七天,慢慢地才消失,完全保住很难。以至于我自己也常常反思,若是为了求轻安,上山闭关到底作用有多大,意义有多大?
/ {/ w. G! q/ {& q2 A( V+ M7 s& I
放下思想上的进步不说,只以身体而言,这种快乐享受是不长久的,自给的,自在的,然而是封闭的。
/ t& } o0 b8 P" C/ }' o! \是的,无论外境如何,我都可以一个人在那里独自享受内心的快乐,然而这在别人眼里,跟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 N$ K+ o4 K8 P" J& h: o又如,这种内在获得的快乐,与吸食兴奋剂的区别在哪里?这就是我后来写《禅定与毒品》文章的缘起。
2 w. F( L% y# X% n6 B对于居士来讲,禅悦不是居士的食粮
/ y( n- T. o: z8 J" U
禅悦是不是出家众的食粮,这是个更让人深思的问题。
! e# M: \% P1 Q1 V出家人,要有从禅定中获得快乐的能力,这叫做以“禅悦”为食。
, J9 W; n" n# ?) Y9 a8 [这种“快乐”的自得自利,可以让修行人,对外物的追求降到最低,是“出世修行”的基础。
4 Q) v. a8 I' ^4 Q5 m# e% \+ Y' O
多数出家人,若对于戒得定修得不见成效,没有获得禅悦为食的能力;自然会暗中去追求另一种快乐,名、利、身体的享受等等。这也是现在大乘佛教的出家人,出现诸多问题的一个原因吧!?——没有享受禅定之乐力,只能用世俗的快乐来代替。如此,我们对他们要理解,人们明知名利是虚幻的,但仍然去追求,是因为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 G: m# M) z' \$ J! c/ ]3 R
0 ]! \4 X- q4 l$ t# J深化
/ Q2 _/ ~: N! R4 H
0 a/ i7 s" Q( ^% j快乐,是“我”所不需要的,但是“高七师”需要。怎么办?要在内外安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中庸之道。既不为外物所累,又不失去生活事业的动力。
4 y ?& U3 V8 ^9 [% w这种人我的分离是不断深化的,在随后几年的不断修悟中,“我”执之见不断被深入认识。
9 h2 } Q) ~3 J$ p0 _) e
下面是每隔几年的反思:
' j5 Y4 P4 Y! f1 a
) N* O& z! X6 |1 l8 g, k/ j8 b
' b; X3 \: q1 N G' z
我执波旬在我们心中
他射出嗔箭时
我们有妙法可以觉知
当外缘合和时
呼吸粗重有变化
于是知嗔识要发生
观一切无常后即可降伏波旬嗔箭
2 O: @# I4 E9 U. [+ V1 Q& Q
% G4 y# i1 H0 @- R$ l& i
高七师于2001年9月08日
2 o H( N; @8 e3 j b3 T( Z) O
6 M7 Z/ a* x. b; W8 P6 \. x, E经过“伪装的抄袭”我们称之为自我
已被戳穿
在相续的缝隙中放大心性的自由
分别的习气经由止观的禅修渐渐平息
过去、现在、未来已如眼前的流水
3 V! t6 J& |& E7 m( f/ L2 Z# [
在流动中真识显现
$ v' U" Q/ t0 J" |* E9 [# l5 Y
4 g$ z! a8 w3 M, O9 [0 t" O1 Y
高七师于松原市20040121
7 Q; x( W, }/ M5 f0 \7 f4 a
; F9 q- T. [+ O1 O. q: `
自以为可以戏行于世间
其实早已被自我所戏弄
粗重的贪嗔痴较易发现
而七种慢心在背后随佛知
的增长而滋生
若不是善知识的慈悲断喝
真不知是修佛还是修罗
七识中深细的我执挖出时
深知定慧资粮是般舟双桨
不可偏失
7 T' f$ M- e8 V4 x9 J1 e* f
5 B8 \% C* v5 A当然我个人认为,现在学院的三元心理学理论,对人无我的解构更加有实际应用价值,希望有缘可以学习到。
. e6 j' q, n- _) r" u: g
h* k( V! M6 F0 M
升华
' L. V9 `* s) C) F* t* t
3 E0 {* p' K+ S$ r$ C( Y( F" c! E" L信仰大乘佛教的在家居士,可以追求四种不同境界的快乐——身体的快乐,心里的快乐,事业的快乐,志业的快乐。
) q/ _! U9 ]% u比如,当我用准提咒治好了一个临危病人时,他的身体离苦得乐,我心中的快乐更加神圣而且能长久,即使过去很长时间,当我想起此事,身心马上可进入轻安的境界。显然这种“慈悲”心之乐,是高于禅定的轻安的。
0 Y, P7 f! [/ V, s7 {5 B8 a s
当准提宗派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准提事业的进程变得缓慢时,我百思千研,终于在经典和太虚法师的论述中,找到突破口,当下的法喜真是感到大地振动,人天共喜。
+ |; M$ {& _! s, D, ]' ]
而把准提法门推广作为我一生的志向,此志业,让我恒久住于无边的快乐中。
# F7 p5 L% ~5 P6 W' H. @7 B2 c* [* P当你为广大的佛法志业、事业献身时,即使身心疲惫,而灵魂的安逸是无人能理解的。就像一个为正义而去牺牲的勇士,个人的得失早已被使命与理想所代替,渺小的个体就会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升华。这是与道合一的快乐。
% n) e$ P7 b: i& P" J- ~
以佛教为志业,即如如不动。
; L& }$ D- v' G1 T3 H$ C0 k) a
以佛教为事业,即长乐无忧。
* B; v1 ?' {' O+ J2 K; s' P
以个人心灵为解脱,需时常勤拭,苦乐各半。
2 w( E+ ~% X; D8 C7 ]& `8 c! s% ^' I以身体欲望为中心,苦多于乐,为物所困。
" W6 g3 j' q" H
1 `' `4 c- B2 S6 T# Q
升华自己的志向,发出真实广大的菩提心,诚实地面对自己,是获得人生大快乐的捷径,即可转这个苦乐各半的娑婆世界为极乐净土。
& ^; k3 B& j/ X1 Z
+ l v% y2 e$ G* v( r
小记
6 _! B# K% T5 [$ E! V8 X
5 X- G1 O- v7 r- ^ h+ l我们不是圣人,也没机会常去闭关禅修。我们有很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不过,我们仍然有感恩之乐:一个学会感恩的人,他的快乐无处不在:感恩于人,感恩于事,感恩于物,甚至感恩我们有双脚可以走路,所以走路是一种快乐;感恩我们有双眼,眼之所见,尽是美色……感恩我们的牙齿没有脱落,所有的食物都那么可口……知道感恩,快乐无处不在…..甚至感恩苦难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坚强……
2 Y+ E4 v9 q ]* t1 k0 Z,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