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 w6 p$ M* [0 H! Y诸位仁德:
《阿弥陀经》法义百问录,是吾师于二零零四年五月,回答几位同修弟子问疑所讲。今根据记录整理,经吾师认证后,法供养诸位仁德。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涵谅!
3 z6 e8 Q1 X2 l5 E; l+ X8 @, x, S$ v3 }7 w0 J" \" o
8 ], O$ Y5 }" x9 j+ {- y智慈礼拜 9 E% b7 Q+ x2 u; V; m2 V8 G
' E$ E# h+ [* n/ u: j/ e: ]/ s5 ?
1 k" X# D! s1 s9 t1 t- @# d% x
- e3 @) r+ Y& n g. R/ J0 Z$ ~1 }* f% v& d1 ?, _$ P# c" l& Q
佛历二五五四年二月
" i6 K, l3 p0 V, x6 }2 ]5 e
西历二零一零年四月
, x4 K' s1 Y) W, X8 m; w
* v F! Q) ^* x2 T1 y 《阿弥陀经》法义百问录 ! l/ |4 j: N: I5 i' z& D
3 B. X' t+ W5 A1 ~8 G# w: K' g/ F7 g% Q: L+ K
净慧法师 # P4 }' q, o" X: ]
# U0 L5 f& V- r( B
, q. H" D# x$ f$ a8 K" ]2 L! B ) S/ U, d; D0 q. k
5 ]3 y; E& s6 N* a) ~. r& E, E% T8 F0 V( C1 R" Y0 ]9 x) c$ ^
开经偈
8 U- q# W8 c9 k$ G( g1 e, V3 L. F& _0 a c( E4 m) H) `/ D: Q
; Q; ]/ ]) n, P) H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 m# I/ `9 K5 L
/ \ B. i, Z& J. X) [& F4 H, e. c: h2 |* P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M/ m% H: \' ]# X8 K诸位仁者: 今日是佛圣诞,法缘殊胜。诸位至此,有何疑惑,尽可问难;我将如实回答,不必有所顾忌;如永嘉大师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问(为弟子请法,以下略同):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修学佛法的?又是如何修学的呢? 答(为师开示,以下略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遇师、拜师后,开始闻修佛法。当时,承师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后,便静坐念佛。一阶段后,师问我:“身心有什么感受?”我答:“先是腿酸、腿麻、腿胀、腿疼,难以忍受;后是身体发热,走路身轻,不觉有身,似入虚空。心里欢喜,很是好奇,一句佛号,不愿舍离。初始梦中,心念佛名号飞腾于空;后来梦中,心念佛名号飞向于自心中,自心无量大,没有边际。”师开示说:“意不分别佛法,心不疑惑为师,身不惧疼痛,已破除我执;如肯继续苦修,将肉体证圣。” 问:您拜过几位师?是修行净土法门的吗? 答:我拜过二位师,都是密宗行人。 问:您能简介一下师承吗? 答:我拜的第一位师,师承于五台山法脉。且日中一食,不食烟火食,隐修世间。我拜的第二位师,师承于九华山法脉。 问:您通达禅理,修学过禅宗吗? 答:我曾亲近过师承于白马寺法脉的禅师,依此参学禅理,三年夜不倒单;这也是拜第二位师的因缘。 问:怎么是拜第二位师的因缘呢? 答:参学三年禅理,虽达气息脉停、定境现前、禅悦为食等;但夜不倒单很苦,白日里身有疲倦。第二位师传,不须夜不倒单,便可解决生理上偶尔“漏丹”的难题。由此,也为拜第二位师的因缘。 问:您修学净、禅、密二十多年,是如何认知不同法门的呢? 答:净土是接引初学人最为方便、最为稳当、最为易入的法门,是修学其它法门的 基础,有通宗、通教、通律之说。又是修学其它法门的最高形式;即禅不离净,密中有禅又有净。
问:禅、密中的净,在境界上有什么不同吗? 答:既有又没有。讲有不同,是禅观念止时,心识有净念,净念不离心;而不是思维念。又是密行神识离体时,识不离心,心不离佛,心识虽空,净念不空;而不是著相人念。正所谓是,念念净念本不同,念念相续五蕴中;净念相继来自定,都摄六根是纲领。讲没有不同,是净修达念佛三昧,三昧生,净念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与不同的名相又在哪里呢! 问:修行净、禅、密法门,于证悟上有什么不同吗? 答:既有又没有。讲有不同,法门有易入易出、难入易出、易入难出、难入难出。讲没有不同,法法平等,自择根基。 问: 法门的易与难,是如何自择根基的呢? 答:易入易出有根缘, 难入易出多福田; 易入难出习气重, 难入难出业障天。易得易失凡夫见,难得易失根基浅;易得难失有修证,难得难失悟破天。修行任何一个法门,都有上根、中根、下根的人。 问:为什么有法门的易与难呢? 答:平常一句口头禅,难入难出在其间;最为容易也最难,易入难出是当然。不易不难任君选,难入易出靠流汗;最为难也最简单,易入易出冒风险。 问:您能不能具体讲一讲,修学法门的易与难吗? 答:若讲,众生习重,恐生疑惑;若生谤毁,徒增罪业。若不讲,又恐贻误众生,两难全中择其重,只能略讲。平常一句四字洪名,不静坐念佛者,为难入难出。平常一句六字洪名,静坐念佛者,为易入难出。日夜禅行,心不离佛者,为难入易出。日夜密行,戒、法、功一体者,为易入易出。这只是对相同根基而言,不是固定不变。 问:末法时代,修学密宗法门的人多,是缘于此吗? 答:与此有关。但修学显密者多,得真密者少。显密者,只传真言密语;有密行之名,无密行之实。真密者,戒、法、功同传同受;无密行之名,有密行之实。我认为在家二众修学时,应首选净土法门。真密者,无大因缘、无大功德、无大坚固心,很难修学;出家二众,都难值难遇;何况在家二众。若东寻西找,多求得显密。还须讲明,福薄业重者,不宜禅修密行。《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云,“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於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尅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问:您既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开始修学,读诵过《阿弥陀经》吗? 答:《阿弥陀经》是我读诵的第一部佛经,法义铭刻于心,法理明悟于智。 问:《阿弥陀经》是佛法于此世界将要灭尽的后五百岁时,唯一住世的一本佛经吗? 答:佛法于此世界将要灭尽的后五百岁时,是以《阿弥陀经》为代表的一部,是三藏十二部中的一部;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也将住世。 问:为什么以《阿弥陀经》为代表的一部佛经住世呢? 答:《阿弥陀经》与《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等,虽属契经,但含有佛法性藏;即《阿弥陀经》中,含有阿弥陀佛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四十八大愿心;《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含有七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各自所发四、八、十二等大愿心。诸佛愿力功德不可思议,才有后五百岁时诵经称名得度,不须静坐念佛,也不须禅修密行;但仍须持清净戒,身心无杂染。 问:现世当中,有人说自己修行净土,不须静坐念佛,不须清净持戒等,便可游历西方极乐世界等;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答:现世当中,可游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是累劫精修,证得八地以上化身成就的品位菩萨,身心解脱,六根无碍,三界无碍,神足无碍等大自在。否则,是修行人冥想所致,召感大自在天魔入其窍;幻境现前,魔随其想,游历魔宫,误为极乐。况且,前者隐世无说,誓死不泄密义;后者显世有说,不知密藏何义!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是破五蕴魔的慧剑;末法时代,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不能离开;若离开《大佛顶首楞严经》修行,将不知法义、不明法理,愚迷昏昧,难以成就道业。 问:为什么化身菩萨才能三界无碍呢? 答:在三界中,各星球都有天王镇守;在虚空中,都有虚空神住持;在各佛国土虚空边界处,也有虚空神住持;化身菩萨,报身已出三界,化身不受天王神力与虚空神力所摄。往生佛国土的众生,须佛与菩萨接引,绝不可能自去。否则,证声闻、缘觉果的圣人、各界天人、各类鬼神等众生,思维都能念佛,早到极乐世界去了;娑婆世界将如何安立! 六道众生将如何存在! 问:《阿弥陀经》有几种版本, 经文法义有区别吗? 答:从译经上有三个版本;分别为鸠摩罗什法师译、求那跋陀罗法师译、唐玄奘法师译;即《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经文内容有所不同,但法义相通,法理相同。 问:您能为我等释解一下《阿弥陀经》吗? 答:古往今来有很多高僧大德,以不同方式弘传《阿弥陀经》;如“疏钞”、“要解”、“白话解”、“浅释”等,法义尽详;不须重复释解。 问:您对《阿弥陀经》的要点法义给予方便开示,可以吗? 答:可以随缘请法,有重点的讲一讲。 问:《阿弥陀经》的经名应如何理解呢? 答:是以佛名号为题的经典,专门演说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地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大愿心,十劫坐道场,成就大愿力,并安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成就的国土庄严。 问:《阿弥陀经》是大乘经典吗? 答:是大乘经典,见闻经名的功德不可思议,诵持经义的功德不可思议,依经中法门修学的功德不可思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