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顿修成佛的正因与助缘(奇书必读) 净善居士 2007年11月24日 净宗名诗(一) 百岁光阴能几何? 劝君及早念弥陀。 莫贪五浊娑婆界, 极乐莲邦胜得多。 净宗名诗(二) 时光灭处命光微, 到眼繁华转眼非。 莫在险途贪五欲, 弥陀日夜望儿归。 净宗名诗(三) 六道轮回凡夫地, 不出凡尘难断欲。 众等并非圣贤体, 欲有缘处易沉迷。 依佛依法修自心, 到处求法已偏离。 修行无事别找事, 专心念佛是主题。 人生苦短转眼过, 哪有时间论高低。 不定此心随流转, 三界六道怎出去。 一天从早忙到晚, 东奔西跑乱寻觅。 可知佛在心中坐, 脚下就是三宝地。 手中经法是导引, 一心专注方受益。 自修自得要塌实, 佛法关键重实际。 少找借口打闲差, 真想成就必止语。 老实念佛伏妄念, 信心清净是目的。 自性弥陀自显露, 一切成败靠自己! 净土法门成佛名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净土法门成佛名言——念佛不修心,实为痴呆汉。 净土法门成佛名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净土法门“十六字”纲领) 净土法门成佛名言——“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若“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呜呼!凡是能够看到下面释昌臻法师《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一文的,乃因缘福报所至;若是能够一气到底的读去,息念静心,反覆的咀嚼玩味,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就是超凡入圣顿修成佛的大福之人啊!愿大家慎读之! 顶礼大德释昌臻法师!阿弥陀佛! & O3 Z0 a. V9 G5 ?0 O6 c8 Z
特别转载: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 ——一九九六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3 d. q$ i0 @' Z( r w
作者:释昌臻
$ Q s) T2 n2 j( B% a 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圆满了。为了便于大家讨论,今天提前总结一下。 通过几天的念佛,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净土法门,“十六字”纲领,学佛是为了生死,要发菩提心,以及念佛的方法和要领也基本掌握了。普遍反应,在这里集中念佛一天,甚过平常念佛一个月。一般的都做到了人在佛堂,心在佛堂,身、口、意“三业”比较清净,妄念大有减少,许多人达到了功夫成片;不少人感应道交,流下热泪,决心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 Y& G8 e& Y+ J8 r3 j9 j0 y
但是,回了家以后,怎样巩固收获继续用功?怎样把这些东西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完成修行的任务。今天,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意见。分三个问题讲:
- r' d/ S* f) v) a c
# y {) t- K5 q8 k 第一、正助双修
0 ?! V& [5 W& P 正,就是正行。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往生的正行。是成佛的亲因种子,又叫“亲因”。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及诸善法皆为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缘”。 O) V$ }- _ t5 N+ e( n6 n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据《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无量寿佛经》虽然前十三观讲的是观,但最后第十六观还是归结到念佛。所以唐代善导和尚(弥陀化身,净土宗二祖)说,念佛,持名念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救度末法时期众生的唯一法门,应以念佛为正业,他还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善导和尚领导大众以念佛为主。他的感化力不可思议。他上殿念佛,非念到声嘶力竭不可,念得浑身汗湿。他打佛七,坚持七天不睡觉,站着念,也要念一,二万声佛号。他每念一句佛。口出道白光。
1 | m9 i7 o) n! H% }: r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我们应该坚信不疑。7 ]. M( r7 z5 q. c
念佛是正行,但也要助行帮助。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亲因,但也不可忽视助缘。净空法师说:“无量无边法归纳之,不外四摄六度,六度万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无助道,正道无从下手。” e8 g: i. I( W0 x h! t# F
所以,我们要“正助双修”,当然要紧紧把握住念佛是正行。在日常的修行中应该怎样落实呢?提两点建议和看法:! U4 x" a1 u! _, T+ @
(一)在每天的功课中,要相当重视念佛,尤其是要重视专念。专念,就是排除一切干扰,清清静静地专心念佛。当然,行、住、坐、卧散念,也是成佛的因,这是“远因”。专门安排时间专念,才更为得力,更能感应道交,受用才更大。我建议每天早晚功课的内容,不要太多太杂。修净土法门的更不必按照僧人的《早晚课诵集》的内容进行。每天要把念佛名号列在第一位,专念的时间至少要保证一小时以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最好。一个小时可以分次完成。要下决心在这一生中“真为生死”,真正懂得“念佛是正行”,专念的时间要靠自已挤呀,比如减少一点日常事务,少作一些应酬来往,或者少看电视等。专念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会安排得出来的。
) V- [. y3 \" q" N% ? (二)正确处理利人与利己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讲“发菩提心”时已讲过。现在再强调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g$ z, y/ i0 N9 L* w0 M- @! o+ \' j 这主要贯彻了利他和精神,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净土门是大乘法门,就是修菩萨行,决不能当自了汉。, W3 T, V% V6 W( I( {- | E
净空法师说:“学佛不是自了汉。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修就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要认真修福,修慧呀,这样才能求生净土。不是说别人的事我都不管。你一个人能往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佛法, 不是自了汉能感应到净土的。你要想求生净土,你要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绝不是自了汉。所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就是叫人修福,修慧,而且把修福摆在修慧的前面。因为没有福报,这个修行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叫福慧双修,而不是慧福双修,你就晓得修福的重要了。福慧的修学绝对是自己得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话听得耳熟了,也都能说得出,但是他做不到。原因是业障太重了,障碍你修福慧。所以要明了修是为自己修的,也为一切众生修的。大家不懂得修,就认为我跟别人是两桩事情,这样就把福报漏掉了。”净空法师这段开示相当重要,只有在利人当中才能够修福,如果只考虑利已,修不到福。我们要把修福落实到日常生活里,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为众生做事情,这就是修福。有人为了自己修行,生怕帮别人做事,耽误了自己的功课,这还是不懂得福慧双修,利人就是利已。弘一大师一再提醒我们: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有一个根本的道理,利人就是利已。佛教一再强调自他不二。菩萨的心叫做:“同体大悲”。我们与菩萨同体,因为法身是一样的。菩萨的法身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当然肉体不是一致的,肉身是假的。法身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是永恒的。我们的佛性就是佛菩萨的法身,是一回事,所以说“自他不二”。 在利他当中,就包含了利已,因为,利他本身就是一种功德,是在为往生积累资粮。要正确处理好利人利已的关系,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利他的思想。学习菩萨的利他精神,这是基本的。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利他出发,甚至做自我牺牲,根本用不着去考虑个人,在“利他”中自然就包括利已了。当然,我们在起心动念上,不能认为“我利人就有我的利益”,这样出发实际上还是为了利已。我们应当把“小我”溶入到“大我”中去考虑。如果不样做,就会把利人的善事、好事变成人天福报,又把自己修到人天乘去了。
7 p+ M W' K: ` 平时在家修行,坚持完成每天的功课,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也不宜过份的强调,如果为了做一些弘法利生、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功课,不要感到厌烦,甚至反感,这样你就把利人、利己对立起来了。我们应该“随缘度日”也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当然,随缘,是指善缘。
4 n0 f k2 t- _4 @, d 有人问,印光大师一段开示中有这么两句:“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应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主要是对个人反省、修持而言的。我们修持应当是针对自己的缺点。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当然,如果看到别的人有错处,出于善心,也不妨真诚地规劝他,也是应该的。对印光大师这两句话,不能误解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决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常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精神也是“随缘度日”应该注意的。我们对于佛言祖语,对于大师的开示,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要看他讲话的针对,必要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甚至曲解他们的开示。有的同修对宣化上人的一个开示:“真认自己错,不论他人非”,也误认为:凡是别人的毛病缺点一概不管。这里有个出发点的问题,如果出于分别心、嗔恨心、我慢心去看待别人的毛病,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处散播, 背后议论,这个很不好。有同修有这种现象,所造的口业,你那点念佛的功德抵不住呀!但是,如果出于真诚的帮助别人,或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真诚地、委婉地当面指出他的缺点、毛病,关心他,希望他改正,我相信,别人也会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应当做的。宣化上人这个偈语,后面还有两句:“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并不是不管别人,他的错处,就是我们错处,因为“同体”呀,同体大悲,这是以菩萨精神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凡夫没有证悟到这一点。但是,道理应该明白,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言论、行动和思想。! P3 j7 M6 a$ i$ U
以上讲的是第一个问题,“正助双修”的问题。
5 D/ W! ^0 P' S* x5 w8 h ) [* u G. Q5 w R5 r9 E
第二,理事双修8 I$ u8 g* i$ Z& u( q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从净土法门来说,理,就是要明白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应该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些理论。说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所以,必须理事双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念佛可以成佛,这是有高深理论依据的;又要至诚恳切地持名念佛。当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方面,既不应该执理废事,抓住道理,只谈理,不谈事相,片面的理解,“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肯念佛不求往生极乐,致遭落空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不可执事废理,就是抓住事相,不管教理,认为我一天念佛就对了,用不着去弄清教理,这也是错误的,容易走入盲修瞎练。现在想着重讲念佛必须要明理。净空法师说:“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凡夫终日忙碌,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佛,妄念依然压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随境转,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确实如此。为什么有人修学佛法多年以后, 竟去学邪门歪道?就是不懂得“心外无法”,而去想“心外求法”,追求神通,这主要就是不明理造成的。
) B/ f( Q" o9 L5 G; | 比如,对“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完全弄清楚,除非你证悟了。但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深信不疑。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这是真理。两千多年来,不少大德也是亲证了的,才有那种成就。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自性,就是众生的本具的佛性,就是常住真心,永远不坏,其它一切都是假的,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有生就有灭的,不是永恒的。这很重要,必须了解。所以说:“万缘皆假(万事万物都是假的),一性惟真(只有这个本性才是真的),智者(聪明的人)借假以修真(借这个假的躯壳还存在时去修真心);愚人失真而逐假(愚蠢的人把真心丢掉了,而去追逐假的,在假的的躯壳上去打主意,费精力)”这完全错了。为什么念佛可以成佛?“阿弥陀”三个字,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人人本有的佛性。我们念自性佛,念到结果,妄念去掉了,真性显露了,我们念佛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说“是心是佛”。尽管我们用妄心在念,但是念来念去,妄念逐渐减少了,妄去真显,就是一个“是心作佛”
0 P; l# G/ ?5 B: x: e8 o' z- _. G 的过程。懂得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根本真理,就抓住了一把总的钥匙,一切佛法的理论都贯通了。我们就晓得真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因此说:“一切唯心造啊!”当然佛法所说的“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那个叫“肉团心”9 W2 h! o% M3 S! P. S- R
,实际上与思维活动没有关系。也不是我们平时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妄心。佛法所说的“心”是“常住真心”,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太好理解。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佛陀所开示的是绝对真实的,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所在。这个“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常住不变的,这个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们懂得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明了教理了。这个认识不要把它看简单了,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一生成佛的因缘,就是当生成佛的起点。这段话是净空法师的开示。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念佛自然就得力了,妄念就能大大的减少。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念起佛来,就容易感应道交;而且,明理的人,往生的品位,也必定能提高。
2 b+ T+ P4 u! k& s6 t) Z' r8 I 由此可见,念佛必须明理,明白教理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忽视。有人会说:“我们当然想明理啊,只是不识字,文化太低,怎么办?”我建议:我们要有这个认识,知道明理的重要,然后,虚心向人请教,特别是重视听经,听法师(比如净空法师)讲的磁带,只要多听,必然能够理解,这并不要好高的文化。只要我们认真听,认真思考,多闻多思,这样,就能逐步明白佛法的教理了。' P4 m( E3 g/ B, s% g
以上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学佛应该“理事双修”,不要偏废。
$ k0 W, B& O/ Q) L; f; L2 i2 o 0 g- s ^$ h9 C
第三,应当用清净心念佛
& j- \& Z6 E9 r7 h3 j7 } 大家知道,“心净则土净”。土,就是环境。我们内心清净了,外境就清净了。并不是外境清净了,内心才清净。我们凡夫往往有这个想法,环境不清净,我们的心怎么清净得下来?这就叫颠倒妄想。根本的道理,是一切唯心造。禅宗大德有两句话:“身在千峰顶上,心在十字街头”,心跑到闹市去了。反过来说,真有功夫的人,是“身在十字街头,心在千峰顶上”,这个叫心不随境转。憨山大师说:“境自心生,非由外来”。所以,心清净了,环境自然就清净了,我们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对于修持净土法门非常重要。如果烦恼很多,心不清净,就不可能一心念佛。我们应该做到:“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自力与佛力)。用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用至诚心念佛号,是他力修,就是依仗佛力。如果我们能至诚念佛,自然就能放下烦恼。同时,如果我们能放下烦恼,自然也能至诚念佛。要不生烦恼,依仗佛力一心念佛是主要的,根本的。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靠自力修,放下烦恼,这能促进你以清净心念佛。二者是统一的,要结合起来修。3 ]$ _+ U: e' M
怎样一心念佛,前几天已经讲过了。今天着重讲一讲怎样放下烦恼的问题。
/ Z( ?" G2 r3 ?3 R+ l3 X 要在娑婆世界断烦恼极不容易,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伏住烦恼,往生才能有把握。净空法师讲《弥陀要解》时说:“不只是念一句佛号就行了,要看这句佛号能不能把妄念伏住,也就是功夫成片。如果能把烦恼伏住,肯定带业往生。阿弥陀佛的常寂光常常照着我们,我们有烦恼就把佛的光明障住了。”可见,除去烦恼,以清净心念佛是何等重要。
# E3 y# G" b' o. K 净空法师说:“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就是佛。”所以,每个人都应来严肃认真地检查自己:“到底看破,放下没有?还有哪些没有看破,放下?什么原因?要怎样才能看破,放下?”不能看破,放下,当然不能除去烦恼。要放下什么?当然是放下执着。
9 V5 }5 {; e7 x X9 w 所谓“万缘放下”,说得简略些,就是放下对“六尘”2 S) T$ v, y" g. Z6 o" v
的执著。“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要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染“六尘”3 E* w) ~9 K v
。怎样才能够放下?首先要看破,看破“万物皆假”或者叫“万法皆空”(法,就是一切客观事物)。所谓“空”或“假”,就是一切万缘、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变化无常的,缘不存在了,它就不存在了。比如房子,我们眼看好象是有房子的相,但是,它的本体是空的,拆了之后,砖是砖,瓦是瓦,根本就没有房子。如果我们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真实的,就会斤斤计较,苦恼无边。知道一切事物是假的,还有什么分别,执着?烦恼是因贪染着而生的,去掉了分别执着,就不会生烦恼了。同时,要看破“世间无常”,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苦、空、不净而又无我的。所以佛说:“无常便苦”。看破了“无常”,自然就会产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看淡一些,
8 L3 T4 E* [+ m# z" T9 }/ _5 D5 v' A 自私自利,各种贪著心,自然就会大大减少了,烦恼就减少了。$ }( C4 P. @3 [% i- F
那么,在日常生活实际生活中,怎样放下烦恼呢?具体的道理和方法很多,这里着重提出四点:$ X) ?* ]: H; V" f$ O+ K6 ~$ t X- I0 X
1 Z) i9 W; {0 t* ?5 ?# \2 h6 @ 第一,要把“小我”扩大到“大我”中去,逐步去掉自私贪著心。3 C! z) e7 ~/ c% y3 A4 x
自私贪著的病根在于有我。执着于我,是错误的根本,痛苦的根本。一切烦恼归纳之,即产生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切祸患之根本。大乘佛法教导我们,一发心就是无我。学佛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求自己健康长寿,就是执着于我。净空法师说:“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它,恐怕累着它,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精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绝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微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当然,要一下了做到无我,很难办到,我们可以先从少欲知足做起。多欲,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我们应该不求享受,不贪图名闻利养,生活方式越简单越好,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不必费太多的精力。眼前世间种种享受都不是真正的福报,大福报是临终时心不颠倒。聪明的人现在的财、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临终时不害病,预知时至,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今生才不白活。请诸位同修想一想:我们应当做聪明人吧! e( u7 [* B( _* l3 s+ b$ ?
这是放下烦恼的第一个要求,去掉自私贪著心。
9 G4 {; V1 f# @' t# Y0 _
Z2 @! u+ h7 K+ i1 V 第二个要求,心不随境转。
0 K* y* X# B' _ _# _ 怎样才能破执着?一切境界不动心就行了。净空法师说:“真功夫,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一句佛念到底,这才叫功夫,这种人决定往生。如果六根接触六尘时,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样一天念佛十万声,这一生也很难往生。现前作不了主,你临终时靠不住呀!”
) N* a7 {- C0 y; J. R' L+ w 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先要弄清楚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唯是一心. y; V5 s0 z% C- E
。我们所见的一切境界,实际上是自见其心罢了。印光大师说:“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所以心存正念,则佛境现前;心失正念,则六道轮回现前。心外无境,境自心生。好象我们做梦一样,梦里的境界都是我们自心显现的。晚上是做梦,实际上我们白天一样在做梦,所接触的环境,人物,还是唯心所现。因为我们的梦没有醒,而执着它,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真的。一旦你醒悟了,就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那么,我们还去执着干啥?!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分别心,不执着,都如如不动,心就不随境转了。明白了一切唯心造,心不随境转的道理,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反复多次地去体验。 佛陀教育我们,要“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毁、誉、称、讥、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不动”,就是境界现前,都不动心,毁,诽谤你;誉,赞叹你,这是当面的;称,称颂你;讥,讥讽你,这是背后的;利,顺利或得利益的事;衰,衰败的事;苦,痛苦;乐,快乐。这就是八种境界。我们在修行上下功夫,做到这八种境界现前都不动心,举两个公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苏东破写了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稽首,是顶礼;佛,又称为天中天,圣中圣),毫光照大千(佛的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在莲花上端坐不动)”。这是他被贬之后,一天坐了禅,自己觉得“开悟”了,写了这篇偈颂,很高兴,派人过江,请佛印禅师印证,佛印禅师一看,提笔批了字:“放屁!”因为这不是苏东坡的真境界,只是文字般若,并非实修实证。批的字送转过来,苏东坡一看,顿时火冒三丈,觉得竟用如此粗鄙之语侮辱我!立即坐船过江,找禅师讲理。禅师见他来了,笑盈盈地迎接他,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他一下就醒悟了,赶紧回头。这说明了“八风吹不动”要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时间一点一滴的修行,要有实证功夫才能得到受用,当然,在理论上懂得,也很重要,但是只靠这个是不行的。 现代高僧,福建的广钦法师,年青时,曾在福建承天寺后山住山洞十三年,回到该寺,他认为自己福很薄,受不起供养,也不敢住寮房,要守大雄宝殿,通宵打坐。隔了一段时间,监院和香灯师突然宣布:昨夜大雄宝殿的功德箱被盗。僧众好生奇怪:过去无人在大殿住,从未被盗过;现在有人打坐,反而发生了。于是,对广钦另眼相看,很鄙视他了:你住山洞十三年,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而他呢,既不说明自己未偷,也不辩未见别人偷,好象自己与此无关,不闻不问,神态自若。过了七天,监院才当众宣布:功德箱没有被盗,之所以说这件事,是为了考验广钦法师,现在看来,他住山洞十三年,确实有真功夫!这真算得上“八风吹不动”,他破了我相,人相,自然就不执着于我了,你们怀疑也罢,讽刺也罢,与我无关,这说明这种功夫,很难做到,但却是完全可以作到的,本来外境是空的,我们碰到讽刺,之所以冒火,认为那个是真的嘛!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这里下手,去掉种种执着。 我们去掉攀缘心。我们凡夫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东西,都放不下,产生种种的攀缘,因此增加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对过去的事总爱回忆它、留恋它、惋惜它;对于未来的事总是作种种的悬想、考虑、计划;对当前的事又看不破,放不下,总是挂在心上,这些都是攀缘。过去、未来、现在,叫三世。如果把这三世都断了,就没有轮回了。因果贯通三世嘛。我们把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都放下了,就不随境转了,就不受一切事物的影响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内心就清净,念佛就能相应了。 这是讲的放下烦恼的第二个要求,心不随境转。 第三,要放下人我、是非,好恶,不起憎爱心,不取分别。 我们要做到《佛说八大人觉经》里开示的:“不念(不记念)旧恶”(过去曾经有过的恶缘,就是不憎恶人)和“等念怨亲”(就是对爱我者,害我者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别心)。而我们凡夫是陷入人我是非,好恶,恩怨,造种种的罪业。其实,冤家与亲人是互相转化的,过去生中的冤家对头,往往是今生的亲属;还有,冤家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一生当中的苦是谁造成的?是自己的分别,执着,颠倒,妄想,贪嗔痴造成的,这是自作自受,怎么能怨天忧人呢?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人家骂你,做脸色,你就当然不理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不在意,“是非以不辨为解脱”。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能做到怨亲平等,能够忍辱" o9 F0 ^2 @5 C+ h- ]6 z! U
。 我们应该从因果规律来看待一切,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人都生活在因果规律当中。有一副对联:“夫妻应前缘,是善缘?是恶缘?有缘方配。”儿女(包括女婿,媳妇)皆宿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用佛教的道理来看,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你都能处理得恰当,才不会受它的影响。比如,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或者不能正确处理,关系再好,并不一定是好事,互相舍不得,最后到了要往生时,去不了呀!不能用佛法来处理世间的恩爱,陷入感情的网络里,只会受拖累的。这种情爱不断除,是不可能往生的。台湾一位男居士念佛预知时至,中午12点,请亲友来家助念,他已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可是他忽然想起还有一包书信,叫人拿来烧毁。谁知他的夫人竟嚎啕痛哭,把他的心哭软了,便对阿弥陀佛说:“我现在往生,我的太太就太痛苦了。”这一下,阿弥陀佛就不见了,他的病相立即出现,一直拖到下午四点才断气,由于被感情所牵,当然不能往生,实在可惜!另一方面,儿女关系坏,并不一定是坏事。“文革”当中,上海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居士,早年死了丈夫,怕晚年无依靠,抱了一个儿子;觉得不够,又抱了一个女儿。到了“文革”期间,儿女都成人了,她长斋念佛,儿女造她的反,把佛像、佛书交到派出所、居委会,天天批斗她,回到家里,儿子夹肉给她吃,她不吃,又去揭发她,说她还在搞封建迷信。 她感到太苦了,跑去跳黄浦江。路上,对面来了一位同修,见她神色痛苦,便问她,她如实相告。那位同修说:“你是学佛的自杀能够往生吗?这是你过去生中欠他们的嘛,是来收债的,这反而是好事。如果他们不这样对你,你以后还想享儿女的福,舍不得往生呀!他们骂你,你不去听,一心念佛求往生嘛!”这一席话点醒了她,回去以后就专心念佛,儿女照样骂,但她听不到骂的内容,还为儿女弄好饭菜。几年以后,有一天,女儿先回来,只见菜篮子还放在桌上,并未做饭菜,到处找人,才发现在厨房里一个烂了靠背的破椅子上,坐着往生了,这说明不遇到这两个儿女,她还往不了生。所以用佛法的观点来处理,人我是非恩怨,就都能放得下了。
/ |4 h' Y; X6 I" g( | 这是讲的放下烦恼的第三个要求,放下人我、是非、好恶、恩怨。' W& m2 x9 S' o4 l5 \
' W# M2 a! m' N/ e0 R
第四个要求,要放下,要放下贪着情爱的痴心。
* K( ~6 Y/ A4 x- i7 I9 E) _6 u 如何对待家庭问题非常重要,上面已经讲了一些,现在再专门谈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难往生。因为对情爱的贪痴心重,所以在六道轮回中出不来了。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想求往生,如果情爱心重,就与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所以说:“情不断,不生极乐”。当然,学佛不是无情的,佛菩萨都是“同体大悲”。我们应该把对亲属的情爱由小扩大,由爱亲属扩大到爱众生,升华到大慈大悲心,才能与佛菩萨相应,不然,到临命终时,对我们往生极乐就会产生障碍。学佛的人家庭就是道场,我们应当从家庭的人度起,不过,要把他们引导到学佛的道路上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净空法师对待他的母亲的态度,值得学习。1949年,他离开大陆,1980年,他在香港弘法,接他母亲去见面,母亲说:“我天天都想你”,他答道:“你不要想我,要想阿弥陀佛呀!”这话很有道理,母亲想儿子,儿子想母亲,到最后都死了,永远见不到了,即使再投生为人,又都生在同一个家庭里;但是,已经改头换面,认不得了,见了等于不见。只有大家都想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母子就永远不分离了。他母亲本来不信佛,后来信了,逐步提高认识,临终时安详往生,这个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顺!对亲属的情感,我们应该用个这态度来处理,感情就升华了,把爱亲人的心扩大到爱众生,亲人本来就是众生嘛。我们度众生,就包括度亲人在内。/ g+ Z: [, s1 V! X ~
还有,我们要学,一时缘法没成熟,亲属不相信,不理解,也是常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引起很多纠纷,自己产生很大的烦恼,也让亲属诽谤佛法,与我们有很大的关系。那天大会发言,一位同修谈得很好,为了学佛,他比褓姆还累,做了很多的家务事。这很对,应该用我们的思想,行动感化他们,使亲属知道学佛的人的心量就是不同,任劳任怨。度众生就是从家里的人度起,要善巧方便,不然好心要办坏事。道源法师在佛七讲话中,提到台湾的一件事情。有位念佛的老太婆很虔诚,喜欢高声念佛,但她的媳妇却很反感,两婆媳经常吵架。一天,媳妇为了一件什么事,心里很冒火,又听到婆婆妈念佛念得很大声,越听越上火,就冲进佛堂,把一尊很大的佛像抓起来摔了。道源法师这样评论:“这个媳妇是出佛身血,要堕地狱去的。”但是,这位老太婆有没有责任?可见在家里学佛,一定要注意善巧方便,还要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们多做事情,使他们体会到学佛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逐步地被感化了。, R0 A9 z6 s; q3 P' i* n
总起来说,以上讲了三点:一是要正助双修,二是理事双修,三是要放下烦恼用清净心念佛。这三点提供给同修们,回去以后具体落实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巩固收获,继续用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当中去修行。我们不可能到山洞里面去闭关,修净土法门的,也用不着去,并不影响你的家庭和工作。黄念祖老居士说得好:不仅上班可以修,你上火线也可以修。确实如此,要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的“三业”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达到清净,这完全是可能的。印光法师说:“……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做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我们应该逐步带领他们都能够走这条道路——了生死,出轮回!
) U" T+ {5 c# b/ y! H- B. t$ u 最后,引用古德一首偈语:“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提出来和同修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