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5|回复: 0

佛教与心灵环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9 13: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能够修道悟道的,确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是以人间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机会转凡成圣。佛在成道之后,最初用来度脱五位比丘的法门,称为‘四圣谛’,那便是指出人类由于不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生在众苦之中竟然不以为苦,而且为了追求无常虚幻的五欲享受,并且希望保障能有继续不断的五欲之乐而造种种恶业,这便是‘苦谛’及‘苦集谛。’佛陀所悟的便是这个无常即空的事实,转告五比丘应当以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八正道来灭除苦谛及苦集谛,便是‘道谛’及‘苦灭谛。’

$ L- Q4 G% x9 [: T9 D

  佛法将人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称为‘果报体’,又分成二部分,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时空环境是‘依报’,此正依二报,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报的动力中心,乃是业所形成的心识,称为业识。由业识而形成具体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其中色蕴是物质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的五尘;至于受、想、行、识的四蕴,是非物质的心理现象及精神现象。受苦报受乐报的是此五蕴身心,造恶业、造善业的也是此五蕴身心,因此五蕴所成的身心,是因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每一个人的五蕴身心所处的时空环境,也是由于造业而感得的果报,此即是说,每一个人的身命是业报体,每一个生命所处的时空环境,不论好或不好,也都是每一个生命各别拥有的业报体,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观及宇宙观。

6 |% h# ]( Y4 B( L% O5 ?

  不过,若从佛的智慧来看,不论是个别的身心,或者是全体的宇宙,都不离无常的自然法则,任何一物都是无常的暂有,不是长久的恒有,故无不变的自性,故名为自性是空;五蕴所成的身心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自性亦空。五蕴既空,凡夫所以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当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谛。若能悟得此一切现象自性皆空的真谛,便证无我的涅槃,便从苦集二谛获得解脱。所以《心经》开头便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以心为中心,而又抽离了一切不离一切的环保思想。

2 T; y. S2 m) [7 U5 h$ P4 A- Z

  若从佛学的角度来谈心灵环保,便是基于离却贪、嗔、疑、慢等的烦恼心,而开发智慧心及增长慈悲心的立场,来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经常处于健康、快乐、平安的状态;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获得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至于如何转烦恼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蕴构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两个结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恶业;二是当下不受苦报,纵然处身于火宅之中,犹如沐浴于清凉池内。但是尚有无数的众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贪、嗔、疑、慢等的烦恼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蕴身心作为工具,救世救人,称为菩萨行者。

- @& L- u) D, ?3 h4 n) R

  当然,东亚思想中的中国大乘佛教,号称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论、唯识、天台、华严、净土、禅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体论、人生论、实践论的教法,在此无暇逐一介绍。因为各宗所依据的经论不同,所持的观点,也有出入,甚至同样是依据众生的如来藏心,天台宗主张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间),华严宗主张理体清净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同样是天台宗派下的学者,有的持妄心观,有的持真心观。同样是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北方的神秀主张渐悟,南方的慧能主张顿悟。禅宗的四祖主张‘守一不移’,五祖主张‘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张‘不着心’、‘不着净’、‘亦不是不动’,他们三代之间,各有主张。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禅宗主张‘念佛心是佛’,净土宗主张专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同为马祖道一这个禅师,先说即心即佛,后说非心非佛。以类似的例子看来,似乎复杂矛盾,他们的功能也都是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状况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时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就可采用多元化的、多层面的教法来应对,只要能够令人的身心健康、快乐、平安就好。

) J) T( e0 T' K0 X, k

  若从禅宗顿悟成佛的立场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传流的佛经祖语,不过是修证方向的指示牌,它们本身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禅宗祖师把佛经祖语,比喻成葛藤络索,这是说,如果死执文字的经教,反叫人受困扰。但是,没有佛经祖语,还是不行,所以禅宗的《六祖坛经》,教人依据《净名经》(即《维摩经》意译)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的开示,修行者应当‘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六祖又依据《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应无所住是不将一切现象跟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连系起来,而生其心是以无我的智慧心来应对处理一切的状况,所以,心不住法(现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产生功用,心若住法(现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缚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现前了。

& K6 X6 g( e9 {, u- f! B4 Q- J* D

  因此,在六祖以后的禅宗祖师们,主张‘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张吃饭饮茶都是解脱道及菩萨道,担水打柴也是解脱道和菩萨道,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都是修行,甚至百丈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为若用无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时时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时间,处处都是身心健康、快乐、平安的空间,所遇的人、所见的物、所做的事,也就无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云门文偃禅师也说‘日日是好日’了。

. C3 P1 H; ~; _ W" i

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view-2129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3 07:41 , Processed in 0.0759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