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忍辱的方法和功德:
: B P1 b; F9 F& a7 | 作者:堪布昆丘嘉真 文章来源:藏传佛教-禅道网 人若无忍耐宽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并且摧毁由布施与持戒所累积的功德。《入菩萨行》说:“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毁。”愤恨积在心中犹如身内藏着一颗子弹,痛苦难当、身心不得安宁,甚至无法睡觉。人起嗔恨时,亲朋好友也跟着受苦,不愿与他为伍;缺乏忍辱包容的人,魔障很容易入身干扰,阻断成佛之路。总之,当人发怒时,身心不安详,也无快乐可言。 忍辱包容的人具有无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萨行》说:“没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业更重的了,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难为的了。”因此,我们要以各种方法稳固、确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乐(包括世俗之欲望),也一定能证悟成佛,圆满心性。 忍辱的定义是发自慈悲、宁静的内心所带来一种沉稳、自在的感觉。它又分为三类: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忍等。 1、耐怨害忍 对曾加害我们者,生起宽容之心。若有人诬告我们,或以手脚、言语伤害我们,通常都会对我们以及亲人造成伤害,这时,我们便要修行忍辱。这表示不要让自己的心产生混乱,不报复,也不积怨。有人认为修行忍辱是认命的表现,但事实上,它是培养心中一股力量和明性的过程。 另一个修行忍辱的法子是认清对方是受缚、无法自主的。例如,一个发怒的人用棍子打人,造成痛的感觉是来自棍子,而非那个人,所以该被毁的是棍子,但它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全凭他人控制;然而打人者的心也非自主的,他完全受制于嗔恨和愚痴,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平息的是他的愤恨,而不是做出反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省自己的业力在整件事中所扮演角色,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伤害,事实上是源自于自己过去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过去某生中,我们一定也造作了与此类似的恶业,以致今天才须自尝恶果,而且非受不可。 另外,我们也要看看自己身体的弱点。倘若我们没有肉身,就不会感到痛苦,因此,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有肉身这个事实本身就构成了痛苦原因,我们也毋庸去责怪别人。 我们应该再看看自己心灵的弱点。心总是想尽办法要保护身体,它拒受一切无常的事实,而且又很容易受伤。事实上,伤害我们的人正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教导我们容忍之道,藉此清净我们的恶业,增长我们的功德,引领我们更接近悟道。 我们也可以藉此观想以修忍辱:此位伤害我者在过去生中一定曾为我的父母、亲戚、朋友,也一定曾非常疼爱过我,因此我不应以恶行相报;再观想他也具有无常之本质,任何时候都会遭遇到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怜悯他。我们可以再观想那些正在尝受三毒苦果众生的痛苦,我们要发菩提心消除它,愿一切都能离苦得乐。 2、安受苦忍 当人发愿修行悟道时,一切痛苦应以欢喜心来受,以涵养包容之心。各种痛苦中,尤其是男女出家众所受的有:常要找寻衣食的来源、承事三宝和金刚上师的工作艰苦、受法、传法、劳心劳力、修行辛苦;而且在清晨与黑夜,无论多劳累、多冷或多热、多饥或渴、身体多痛苦、精神多不好……,都要持况修法。严重时,身体还要开刀接受手术。因此在成觉之道上,我们的确须要忍辱。 3、谛察法忍 坚定毅力,以听闻学习深广浩瀚的法教。当我们听到有关佛、法、僧的广大功德时(注:佛的功德有:遍知、十力、四无畏、十八共法等),不应觉得不耐烦,反应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教法。在这方面,佛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许多劫前,有两个伟大的苦行道人——仓偏哈和梅瑾,同住在一处丛林里。有一天,一位逃脱的盗贼经过,拜托两位修道人不要说曾看过他。当他逃跑无踪后,仓偏哈说:“我们真是进退两难了!若说我们看过他,他铁定有麻烦;若说我们没看见,我们又说了谎……。我们该怎么办才好?”梅瑾说:“我们不应执着自己的身体。”一阵子后,国王德弥畔和他的搜索队来到了森林里。当他问两位道人是否看到盗贼时,他们回答道:“大王,如果我们不曾看过自己,又如何看得见一个贼子?”不久,盗贼被发现了,被带到国王那里。国王不了解两位道人话中的意思,遂指控他们说谎,并令吏卒砍断他们的手脚。梅瑾仙人对国王说:“王啊!大地之尊!若你找寻你自己时,哪里可以找寻得到国王呢?王自己是躲在他的耳朵或鼻子、或舌头、或眼睛、或心中、或某个他处?”国王仔细思索这些话,恍然了悟无我之义,于是他为自己对两位道人所作的行为感到歉疚。知道国王有悔意,梅瑾说:“就如您领悟到了‘无’,我们也知道,事实上,并不真有手和脚这回事,因此也没有什么被砍断的。”国王接受了佛法,并请两位道人当他的老师。两位于是为他讲授戒律:“王啊!请仔细看清楚持守净戒的真实力量!以此力量,愿我们的手脚回来!”刹那间,两位行都者的手脚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于是国王对二者的修证完全信服,无一丝怀疑,而他从此便勤修身、口、意的尊贵戒律。不管他曾犯作何种恶业,但以其持戒以及二位老师的忍辱功德力,他看到了十方上千万的佛菩萨。佛陀讲完故事后总结说,梅瑾道人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无瑕眼如来;而仓偏哈道人也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梵天如来;国王同样在许多世后证觉,号大成就如来。 若人为度一切众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将变为无量无边;若以悲智合修,则忍辱之戒将变得非常清净。忍辱之广大殊胜的修行之果将引领我们开悟证觉,也能身体健康长寿、富于声望,甚至当一国之君。 【观世音.噶玛巴】编辑组摘录自《追寻无暇甘露》 说人长短是非——修行人之大忌 ( O" f& X& Z: S3 c
文章来源:摘自《晚晴集讲记(弘一律师集)》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盘山禅师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说,不要去打听,不要想知道。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这就好了。因为我们修行,修身心清净,这个重要;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的,我们都要远离。“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昧”就是迷。口还说是非,说人家长短,还想知道这个事、那个事,你已经迷了,已经不觉了。“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这话跟六祖大师在坛经说的完全一样。真正修道人,修道就是炼心,历事炼心。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能发现自己过失,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开悟、觉悟。悟什么呢?知道自己过失了,这就是觉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后起修。什么起修呢?把我的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什么叫开悟?什么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怕我们自己迷得很深,业障很重;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业障重。自己不知道,别人为我们说出来了,真修行的人便赶紧磕头顶礼,感谢别人把自己点醒;迷惑颠倒的人那就大发脾气了——我有什么过失!还不承认哪!所以迷悟,在这里一看,就清楚、明了了。这是检点自己的过失,在修行功夫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粉骨碎身,唯心莫动。”身与骨都是外在的;都是无常、幻化的,是假的;心才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动心,那就对了。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这是把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佛像,这心不可以动啊。“终日无人亦如此!”环境很清净,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幡”是旗子;“盖”是宝盖;“簇拥”是前呼后拥。在这种热闹的场面,心还是不动,确确实实不为境界所动。“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赞叹也不生欢喜心,也不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生起贡高我慢心;受到毁谤,也不会放在心里,也不会怨恨、报复,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这句话最重要了,这一大段就这四个字——心上无事,那叫作真修行人,这叫真功夫。“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跟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要以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时时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在净宗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佛号。心上无事,而这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间断、不夹杂;无事,就不夹杂了,那么再加上一个不间断,这个功夫就圆满成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