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念善知识之化导恩德
$ o- I! A: G. \# i 所谓「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令我们修善断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导师,是故他对我们的恩德极大,所以能够依法思念其功德和恩德,则能引起我们对于善知识如法亲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承事的坚定意志。否则的话,虽然遇到具德的善知识,却不知如法亲近,自己的善法功德亦无由增长,故于善知识感恩念德极为重要。以下引证数段赞叹善知识恩德的经文,以启发我们感念善知识恩德的善净意乐。 7 p9 @3 `+ ^5 _2 S
5 P; k2 ^6 q# f: O
如《增一阿含经.众生居品》说:「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这是赞叹善知识是具足全梵行功德的人。 @$ M2 q* g+ {4 y; l0 @% H
3 v2 @% r o. ^9 L8 A3 f4 Q 如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善财白言:圣者!唯愿慈悲,广为我说,我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起菩萨行?应云何观察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成就善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这是说欲求菩萨道,欲求成佛的人,当勤求善知识,但应恭敬、随顺,勿见其过失。一个虔求佛法的依止弟子,若以寻求过失的心去观察善知识,就只会见到师长的过失,如此就会覆障其清净信心,而于善知识退失敬信,自己的善法功德亦不会再增长了。
( X7 a, Y/ X" p $ ]* t( ]( v$ V/ @. n+ s
前经又说:「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法种姓故。善知识者,犹知严父,广大利益亲属故。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甚深波罗蜜故。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治种种烦恼病故。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智药故。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识恐怖故。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众生大瀑流故。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2 B( b5 _5 m& K
; s w6 \" l9 k8 G
又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 a, d/ u8 G* p9 F" Y; q. f
$ G; ]: |7 \2 H+ P; D' W5 b0 w
以上两段经文,所说皆是善知识于亲近的弟子有大恩德,作弟子者应当正念思惟,如法依止、亲近。余诸经论中,所说善知识功德者亦甚多,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 b) w" k, l7 g" x" m- Y) ]! |
' y- R" r- U# | (3)于善知识如法依止、亲近 2 v% {! t }% q; |
) E! F3 N4 j8 F4 ?( x 所谓明师难求,良友难觅,学佛者寻求善知识时,在未亲近或请求为依止前,可尽量观察其有德无德,是否可以亲近依止,若经过观察后,认为是有德的善知识,确可为自己亲近的师长,而后方正式亲近依止,这样就不会再观察其过失了。所以如果我们遇到具德的善知识,要如法亲近,作为弟子的善法功德,才得以新生及增长。否则,以观察过失的心去亲近依止,自己内心充满了成见烦恼,对于善知识的言行,就难以虚心接受,那么,自己的善法功德,也就不会生长了。因此,佛法之中,非常重视如法亲近善知识;而要做好如法亲近,首先必须注意三件事:一、认识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二、该发何种心来依止亲近;三、圆满亲近的方法。
8 B% _# `9 E% `; h : H: l& c/ s w. {: A, W3 N
一、善知识与弟子之关系:在小乘经论中,多说如父子想。在大乘经论中,则多说弟子于师作佛想。如《宝云经》第六卷说:「我今依怙师僧增广善法,以是因缘,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少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尚亦复如是。」如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更具体的说明了于师、于法、于已、于修行所作的心念,如经中所说:于己身生病苦想、远行想、求度想、儿子想等。于善知识生医王想、导师想、船师想、父母想等。于所说法生良药想、正道想、舟楫想、家业想等。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远达想、到岸想、绍续想等。如经中卷七十七广说十类四十种想应知。
, O' X- z! c7 m* c ! C1 l; i3 N$ f% x
学佛人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主要的是从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和他的实践生活中,来改善我们杂染的三业,丰富我们的生命内涵,净化我们的思想、行为;使我们的善法功德一天一天的增长,所以善知识是我们黑暗中的灯塔,是我们生死苦海中的舟航,是救护我们从恶趣中出离大恩人,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泉源,是故,我们应当对善知识如经所说感念、随顺、恭敬承事。 : @. p T5 O$ l4 w" A2 E c$ k4 r, A! q
/ }" H+ O- g! V) M 二、该发何种心来亲近、依止:对于亲近善知识的发心相,《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中颇有详细解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有所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故;应发如除粪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 E# }6 H- t% A) u. Q( W
* w' w$ H+ L; p* X6 {
经中所说为「二十种心」,足以显示弟子对于善知识亲近意志之坚毅、诚恳、任劳、不倦,这是因为我们彻底明白到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而生、而长、而住、而圆满,故能发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来亲近、依止。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是指对于具足圆满德相的善知识而言,若不是具德的善知识,我们就不应该毫无选择性地依止或追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