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95|回复: 0

般若显净土之妙 净土成般若之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6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般若显净土之妙 净土成般若之行:

——近代江胜观味农妙煦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
作者:江味农居士 文章来源:来稿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且佛者觉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觉,觉者觉其性本无念,故曰更亲切也。但能勤恳一心,便能做到念而无念。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便是归于真如,则不说断而自断,不期证而自证矣,其方便为何如哉。

  念佛功夫,虽未做到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今一生办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然行愿真切,必须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谓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尘浊之想,则行愿不真切矣。所以念佛人,于断念一层,纵令未易办到,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两句,务必做到。不然,则愿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尘浊气重,与清净二字太不相应,则佛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极乐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愿往生者,净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所谓心净则土净也。

  须知弥陀来接,初未尝来,往生西方,亦未尝去。虽未尝去,亦何妨现来现去。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有来有去者事相也,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故尽管不来不去,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不来不去。最要紧者,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不来不去要在来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见佛。孰谓修净土无须学般若,且疑般若妨碍净土乎?

  【按】万缘放下,即不住有,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是般若净土同修。虽般若从空门入,离相离念,至于无念;净土从有门入,以念止念,念而无念,殊途同归。然非般若不显净土之妙,非净土难成般若之行,故观经上品上生,须读诵大乘经典也。此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洵堪效法。


念佛的微妙道理
+ n. v; u# Q) ?8 }+ o2 X( g1 y
作者:莲 池 文章来源:佛学文摘 2007年第9期

  心本来是没有念的,有念起来就乖离了心的理体。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习惯于妄想,不容易遣除,现在佛怜悯我们,教我们念佛,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的无上微妙法门。

  众生学佛,有无量修行的方法,其中念佛法门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路。而念佛法又有多门,现在只要持名一法。就可以概括无量修行法门;因为持名就是持这心,心包括千千万万修行法门,如四谛、六度,以至八万四千恒河沙数一切法门,没有不摄收在内的。

  又因为佛有无量德性、无量功能,现在只用四字名号,足以概括这一切。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的全体是一心,也包含著众德,如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的名称,都是这名所摄,包括在这一名之中。

  持名有数种:一、明持,就是出声称念,二、默持,就是无声密念,三、半默持,就是微动唇舌念,也就是咒家所说的金刚持;还有计数持和不计数持。在这些持念中,又各分事和理,不断的忆念,叫做事持,不断体究,叫做理持。

  什么是忆念呢?听到佛的名号,就经常想念,用心称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只这念,没有第二念,也不为贪嗔烦恼等念头所杂乱。如《成就光明定意经》所说,“在环境寂寞中是心,在众多烦恼中是心,甚至在称誉讥谤、利害得失、善恶等处都是心。”这样,在事上是做到了,在理上还没有透彻,所得到的只是信力,因为还没有见道,所以叫做事心。

  什么是体究呢?听到了佛的名号以后,不但经常忆念,还随念反观,体察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两种分别:一、如“真如、佛性”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于佛,这是如外没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一心。二、寂照难思“不可思议”。若说是有,那末,能念的心本体是空的,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若说没有,可是能念的心,灵灵不昧。所念的佛历历分明;若说也有也没有,可是有念无念都不见,若说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有和无念都存在。

  不是有,所以常寂,不是没有,所以常照,不是也有也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所以不寂不照,又照又寂。这情况是言语说不清,思想搞不通的,没有办法来形容,只是一心罢了。到这里能所的情况消失了,有无的见解没有了,唯有清净本然之体,那又有什么能杂乱它呢?能见到这一真理的,叫做理一心。

  由于事是依理而起,理是从事得到显现,所以事和理是交互为用,不可偏废的。然而著于事相,能念念相继,功夫是不会白费的。相反的,执理而还没有明心,又不重视实行,这就会受到落空的祸患。                    

摘自《清凉桥》2007年第4期. L0 w( b, V {( F7 b/ e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7 18:06 , Processed in 0.0663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