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1|回复: 5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0 0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1 x! p( g' h3 ~6 H; Z( t& w6 ~* K+ y+ W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龙  档名:12-19-02
- ]3 J/ x8 j1 R0 K# R( ?( a' I: a& ]# |, k' ?! {3 N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3 O" E0 J+ x2 L8 \4 G4 }: h
7 `% V4 C( p9 l$ j2 q3 n# V
  昨天我们将什么是佛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既然明了佛法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学,必须要认识清楚,它不是宗教,确确实实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它是最圆满的教育,教导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自己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去修菩萨道,去作佛、作菩萨。
# |5 O- G2 T- }" ~: o& l7 o- ^! \: B6 p7 h8 i; J! b
  佛跟菩萨的意思,昨天跟诸位都报告过,他们是人,不是神仙。佛教既然是教育,佛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所说的内容实在讲是非常的丰富。在我们这个世界,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释迦牟尼佛,天天说,说不厌,说不倦,他真做到了。0 J: {4 G4 _0 F! j. ?  A/ W
% z! g, u2 N9 E/ [! x8 f5 ^
  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经法,世尊灭度之后,大家知道阿难尊者这一些大弟子们,来从事於集结经藏的工作。集结的再完整,也没有办法把世尊每一天所讲的都记录下来,这是我们能够理解,不可能做到的。只可以说把每一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每一个单元,做一个概略的覆讲,而不是完全的覆讲,完全的覆讲做不到。要是完全覆讲,世尊说四十九年,那阿难尊者覆讲也要讲四十九年,这个我们在史传里面没有看到。世尊四十九年所说,阿难尊者决定不可能在两、三年当中就讲完,这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要明了、要清楚,不要迷信,阿难尊者与大阿罗汉所集结的经藏,是世尊每一会所讲的重点,我们听了会点头。阿难报告这些纲要、重点,都经过同学们给他做了印证,证明阿难所说的没错,这样才流传於后世。# M% e& G8 z8 t; T, Q; |( l6 l
9 \; A: ]; M3 |5 a% N! n+ d1 J/ W
  当年集结经藏是用古印度的梵文写出来的。佛灭度一千年之后,佛法流传到中国,这些经典有一些是印度高僧带过来的,有一些是我们中国高僧前往印度去求学带回来的。所带回来的分量,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到,决定不可能把印度所有的这些佛经全部带过来,这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如果要想将所有的经典带回来,都要抄写,那个时候没有发明印刷术。这个抄写,诸位想想,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人工?纵然你雇很多人,你要花多少的成本?我们要想想这桩事情,就知道非常非常的艰难。所以高僧大德带到中国来的经典,是在印度那边选了又选,选重要的、选好的、选适合中国人根性的,选这类东西带过来。所以经过了一次的筛选,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大概真正传到中国来的经典,不过是十分之二、三而已,十之七、八没有办法传过来,分量太大了,交通运输极不方便。
" \4 {9 s- a$ G
3 R7 w; h3 x7 _+ `" M  十之二、三传到中国来了,通过中国的翻译,翻译也不是把他们带来的所有经卷统统翻译,也做不到;翻译的时候,再经过一次的筛选。所以传到中国来的经卷,没有翻成中文的,实在讲也没能保存下来,两千年来也都失传了,非常非常的可惜。这样把它译成华文的经卷,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藏经》,大家看到这个数量非常可观。其实你要知道这一套《大藏经》,是经过多少次的筛选,是佛经里头的精华,并不是世尊当年四十九年所讲的完整的经卷。我们今天能够得到,应当值得庆幸,确确实实是如开经偈上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虽然不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可是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中国古圣先贤常讲「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会读书、会学习的人,从点点滴滴就能体会到世尊所说的全貌。1 a+ A3 x- T% [# N

- E7 k4 o( y+ U% T. C2 H$ q  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法,如果我们用一句话说出来,成不成?成。哪一句话合适?太多了,随便举一句都能够代表世尊四十九年的圆满教学。《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句很好!「诸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是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这个说法大家就更好懂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什么?讲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的环境。这多亲切!这多重要!; y6 @& I. h2 q" A) v

- F8 I# D$ {) L, Z# Z  如果我们依《无量寿经》三种真实来说也行,实在讲也是这个意思。「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般若》讲的「诸法实相」,说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第一个真实。第二个真实,教我们「住真实慧」,我们的心安住在如来的智慧。又教给我们「惠以真实之利」,惠是布施给我们,佛布施给我们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好处。  i/ _5 Q* s0 }& R1 R, ]; z

$ k8 B/ b# r5 b) g7 B& ?- I5 [  《无量寿经》上这三种真实,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这个意思。十住是什么?住佛之住。佛住在哪里?佛住在真实智慧。行佛之行,佛的行是什么?佛的行是「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十回向是什么?十回向是你自己。十信、住佛之住、行佛之行达到圆满之后,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就是回向。不再为自己了,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佛法、为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修学成就的。
  }5 S2 ~. [" ~8 y6 P% x  e
) d9 G+ u# p2 Y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佛教育里面的宗旨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悟了,明白了,在佛经里面称这个人,称作菩萨,称作佛。菩萨、佛,昨天给诸位报告过,是佛教学里面三个学位的名称。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不觉悟,佛称这一类的人叫凡夫。凡夫是人,佛也是人,菩萨也是人,佛菩萨是人做的。佛的教学,就是希望我们从凡夫位转变成佛菩萨,佛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这种教学的说法跟中国古人的讲法,没有两样。我们中国古人的教学常讲「读书志在圣贤」,古人确实如此。古人读书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作圣、作贤。作圣作贤就是作师作范,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很好的模范。又说「读书在变化气质」,我们佛门里面讲「转凡成圣」。我们今天读佛经、读佛书,读佛书的目的何在?目的要转凡成圣,要将我们现前过的这种凡夫生活,把它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我们修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I8 X$ _9 h* |" w7 G( o! u

/ d. M  a% V% h3 [& ?: z"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8: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龙  档名:12-19-02》
2 v1 G( j( n. T; D% \" @& I: Z1 N" Y6 t0 q
摘自《净空法师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S' ^% @1 G* A5 J: Q& B
  佛的经典概略的说有四种,任何一部经里面都含四个意思,我们不能不懂。经典的文字是教经,教学,语言跟文字都是教学的工具,我们称它作「教经」。文字里面有很深的义理,很深很广的道理,这个理我们称之为「理经」,理要明白。明白道理之后,佛又教给我们如何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叫「行经」。你在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去做,要把它做到,这一部分我们就称之为行经。最后一部分叫「果」,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那一部分叫做「果经」。经有「教、理、行、果」,一部经有一部经的教理行果,一品经有一品经的教理行果,乃至於一句经文,一句经文里头也有教理行果;乃至於一个字,我们说「佛」这个字,这个字里头就有教理行果,佛法真的是非常微细。1 m, u, S' R4 W' y& u% L

5 K  e. w: {/ ~) B6 l) a8 W, T  我们要跟同修们介绍,自己要修学也有四种方式。经有四种,我们讲解修学也有四种,这四种就是「信解行证」。我们对於教经要相信;对於理经要透彻了解,佛在经上常教给我们深解义趣,你要了解、要明白;行经要认真去做;果经我们要把它证实,要去证明。1 y2 G( s; |; U0 }: |# M- }

9 o6 Y  a: z9 a* t: f+ i  经的四个意思与我们修学的四种方式是交叉的,这一交叉里面,就像佛经上比喻,如同大梵天的罗网一样重重无尽。经里面「教理行果」重重无尽,我们修学的人,或者你讲解的义趣,也是重重无尽。这一个景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显示的非常圆满。所以这种经教,人一入进去之后,就不想走出来,法味之浓,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n& M/ O- Q6 N) {
& O: ~' Q+ q7 k% Y. t4 E5 S0 `
  我们读经,实在讲是自己太粗心、太大意了。经里头,别说深的味道没尝到,浅显的味道也没尝到。天天听讲经,天天学佛,也好像有那么个样子,真正佛法一口也没尝到。法味是什么?不知道。你要是尝到一点法味,你就证得少分,这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所以经典的义趣,真是如经所说「不可思议」,无有穷尽。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味,没有法味来得浓,没有法味那么样的厚,可惜我们没尝到。5 d2 T4 G, w* D2 D, e7 Y

: {6 K. _8 a# {' n( ]  那要问你为什么尝不到?因为自己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给诸位说,别说我说这个味道你尝不到,诸佛如来给你说法,你也尝不到。障碍是在我们自己这一边,不在佛菩萨那一边。只要我们把自己的障碍能够放下、能够舍弃,味道就尝到了。
2 v7 g& r5 W- }' D$ Z! Q2 }
2 }; C- z7 \2 l5 [4 i& E  这是藉这个机会给诸位透一点消息,晓得佛经的内容、佛经的体例是无比的殊胜。我们初初能够了解,我们会对於经典生起尊重之心,不敢轻慢,不敢小看,然后再虚心认真的去学习,我们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刚才说过,「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证」是交叉的,任何一个字里面都含摄其他的七个字,它们的关系是永远分不开的,犹如帝释天的罗网重重无尽。
& k. m) \. H" j6 U! q/ d  g# s8 \5 r1 o8 v" v) c1 W6 ?; ?. N' r
  佛法最讲求的是「解行相应」,这很重要。「解」是对於事理真正的明白明了了,不疑惑,清楚了;清楚之后,怎样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这是「行」,我们通常讲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现在大家修行都挂在嘴皮上,什么叫修行?实在讲含糊笼统,没搞清楚。以为每天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每天拜几拜佛,这叫修行。古人说得好,说那个念佛的人,一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万声佛号,对他什么批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每天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五千拜,头磕破了也枉然。为什么?你还是胡思乱想,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不是修行,这个没用处。# {* w6 J. {0 f7 x7 m

, D8 m: \2 @& q" K# `; W  所谓的修行,就是把我们对宇宙人生,种种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说法,错误的行法,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那我们说念佛算不算修行?念佛算修行。应当怎样念才算是修行?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现在这个社会花花世界,《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们见到没有?也许你说:「我没有见到。」你是没见到,我可见到了。我一九七七年在此地讲《楞严经》,我在界限街「中华图书馆」讲两个月,然后就搬到香港南塘道「光明讲堂」又讲两个月,我讲了四个月。这四个月当中,在界限街这两个月,那个时候有翻译,翻译成广东话;到南塘道,大家就说:不要翻译了,耽误时间。所以我到香港讲经最初两个月有翻译,两个月以后大家听得很习惯,不要翻译了。我不会讲广东话,你们讲广东话我听得懂;你们不会讲普通话,我讲普通话你们也听得懂,这我们就可以沟通了。
& ]% [) I% }# V# u" J) I* d) D' m; Q
  《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个邪师是指什么?诱惑。你走上街头,你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你所接触的,都在那里诱惑你,那就是邪师,叫你起贪心、起瞋恚心、起嫉妒心、起傲慢心。眼见的一切色在迷惑你、在鼓动你,耳听的音声,舌尝味,六根所接触的所有这些境界,统统是邪师。你看看,是不是恒河沙?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这种诱惑从来没有中断过,你在这个世间,你能够说你不受诱惑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念佛是个办法,心里才一动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压下去,这叫修行。1 s6 ^  a/ d7 {/ ~0 h0 H$ ~
7 V. V5 x' `5 ^& d
  念佛号不是念给佛听的。现在很多人搞错了,我一天念几千声佛号,几万声佛号,念给佛听的,佛一定很喜欢我。错了!所以古人才讲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佛哪要听你这个东西?你读经也不是念给佛听的,佛才不要听。
3 |& T: _$ ?: ]2 V, ~
2 h/ o2 F/ N. m/ A: D  於是我们才晓得,我们读经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什么叫用功夫?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古德所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头起来这是烦恼习气,自自然然它会起来的;它要不起心动念,那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是佛菩萨再来的,凡夫决定会起心动念。所以起心动念不怕,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压住了,不叫它继续起作用,这叫修行。起心动念如是,言语造作也是这样。我这个话想讲,立刻要觉悟到该不该讲?如果不该讲,「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住。我这桩事情该不该做?不该做的,决定不能做。该不该做,该不该说,标准在哪里?在佛经里面,《无量寿经》就是最好的标准。
9 R/ E5 ^3 S% p6 f4 ~  F/ S1 e* X% b" b0 t. h8 A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续-《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龙  档名:12-19-02》
' F* t8 s) Y; w0 ]/ v( `. a& ~0 S6 L2 n, i1 K: m/ n9 I; J- I
摘自《净空法师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 u0 T% ~' }5 M; r6 v  我教同修们,如果你们发心修学净土,第一个科目先把《无量寿经》念熟,不必要刻意去记,刻意的记诵很辛苦,佛法要学得很自在,学得很快乐,不必那么辛苦的去背诵。你每天念个一遍、两遍,念上三年自然就会背了,熟透了,不用刻意的去背,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我在美国休士顿遇到一位同修,这位同修有五十岁左右,他在休士顿开一个餐馆。诸位晓得,开餐馆的工作很辛苦、很忙碌。他念《无量寿经》,念了三个月他就会背,太希有了!背的一个字不错。我问他:「你念了多少遍?」他说:「大概五百遍。」他并没有刻意去背它,念了三个月自然就会背,这是一个最快的。我还遇到一个很笨的同修,他告诉我,他《无量寿经》念了六千多遍才会背,念了好几年,这是一个很笨的。所以每个人天赋不一样,都不必刻意去求,自自然然就会背。0 s1 J: T. H$ S0 @/ [

# Q$ x4 K- k5 T% F4 f  会背之后,有什么用处?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用《无量寿经》的教训在做标准。我这一动念,就想到佛在经上说这个念头应不应该动?我想说这个话,就想到佛在经上说这一类的话可不可以说?我想做一桩事情,佛有没有让我做这个事情?所以你才有标准。如果你这个经不熟,那标准在哪里?没有标准了。经典是我们修行的标准,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把它做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遵守决定不去做,这就是好学生。: [; x' O! e' `8 I8 k4 [# f

/ a% X* U' S6 j  大家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我们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说出标准,「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说了个大概;而《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对於这个问题就说得更详细。所以,「净宗三经」我们要知道它的本质。《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是世尊把西方极乐世界圆圆满满的介绍给我们,让我们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是这个意思。《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它做了三方面的补充。第一个是理论上的补充,《观经》里面给我们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是理论上的补充。净宗依什么原理建立?依这两句话建立的。可以说阿弥陀佛依这个原理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有理论根据,我们才能够信得过。第二个是方法上的补充,佛在《无量寿经》只讲三辈(上中下三辈),《观经》里面给我们讲九品,这说得更详细。又教给我们修学净土的方法,即十六观,十六种方法都是念佛,所以念佛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在第十六观,最后一观。第三个补充,就是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境界上的补充,比《无量寿经》讲得更详细,所以《观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阿弥陀经》这一部经的性质,是世尊大慈大悲,一而三、三而四的劝勉我们,一定要修净土,一定要求往生,要见阿弥陀佛。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四次的劝告,这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要相信净土,要发愿求生。这是三经的内容。0 u  Q- ^4 n/ G: Y7 l' [
( }' U3 D3 A% |: ~6 F
  清朝晚年的时候,古大德魏默深居士(魏源),他将《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个作法没错,做得很好。因为净宗确确实实是《华严》的精华,尤其《无量寿经》一开端,就明白告诉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什么世界?普贤菩萨的法界,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修普贤行。他将《普贤行愿品》列入三经后面,做为净土四经,当然是如理如法的,值得我们赞叹。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再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两百四十四个字这一章,附到四经的后面,成为「经土五经」。这个「净土五经」怎么来的,我们念佛人不能不知道。印祖要没有这个举动,我们确确实实把《楞严经》上这一段重要的经文疏忽掉了,他老人家这么一个举动,我就特别留意,细心去观察,然后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2 b; m5 ?- n: ?6 K: f1 R
! i/ D( r' F1 K4 `  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楞严经》,那个时候海仁老和尚在世,他住在大屿山,我特地去参访他。他当时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我初学讲《楞严经》,遇到首楞严王,怎么能不拜访拜访?我去参拜他,他非常欢喜,就给我讨论《楞严经》里头最重要的部分。海老第二年就往生,我跟他就是这一面之缘。但是我见他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健康,九十多岁,我那个时候差不多是五十岁。# Q# b. B5 b" I3 x! `. H5 d$ U; ^

  q: v" I% j9 \9 S4 d; r  一九七七年,他老人家给我讨论《楞严经》哪一章最重要?《楞严经》第六卷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而实际上《楞严经》里头最重要的不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而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话实在讲是读《楞严》的人疏忽了,疏忽的人太多太多,因为「耳根圆通章」成为一个特别法门太明显了。佛讲经说法在排列顺序也随顺凡夫,真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凡夫总是把最好的放在后面,不好的摆在前面。你们看戏,平剧里面压轴戏是最好的,最精彩的摆在后面。大家来看戏的时候,一定要看完你才走,为什么?好戏在后头;你中途走了,好戏就没看到,好戏在后头。如果好戏摆在前面一看,后头没味道了,大家都跑掉了,后面还有谁看?好戏在后头。世尊懂得我们凡夫的心理,所以也是把好戏摆在后头。) a, F8 k, [  ^9 X$ B

5 d% N( W/ u6 y  l# e# k! o  「二十五圆通章」要按照顺序来排列,它的排列方法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是这样排列的。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章」,应当排在哪里?排在第二位。眼根接著就是耳根,它排在第二位;把第二位拉出来,摆在最后做压轴戏,这是好戏!大家这一看太明显了,摆第二位的拉到最后去,非常非常明显,所以大家都认为「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一。末后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也特别赞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为我们选择「耳根圆通」,於是乎大家对於这桩事情就很明显的明白了。
, D9 ]$ p- ?6 B6 X# X8 D. n( e4 V/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续-《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龙  档名:12-19-02》
/ s) f2 I( Q& c3 p* |- e
8 _) k" d- j* [; w7 x6 z摘自《净空法师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O& U, L6 ^7 m& r' H
  但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个特别法门,也没有按照顺序来排列,他也是个特别法门,因为他太近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七大里面的「见大」,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要是按正规排列,这二十五个位次他坐在第二十三位;他下面是「识大」,识大是弥勒菩萨代表的。可是我们仔细一看,他们两个换了位子,弥勒菩萨在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排在二十四。所以《楞严经》里头是讲两个特别法门,这两个菩萨是压轴戏,不是一个。一个从第二位拉到后头太明显了,一个是二十三排到二十四,只换一个位次,我们把它疏忽掉了,没注意到。所以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特别法门。而两个特别法门里面,给诸位说,还是大势至菩萨最重要。为什么?念佛法门是普度十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法门令一切众生平等得度;「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做不到。不但娑婆世界,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平等成佛,这不可思议,这多殊胜!; K9 q: @. o9 m! E! z: ^* r

2 }* p( k+ w% V: s  以后我看到夏莲居老居士他编的一个课诵本,《净修捷要》,这里面写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看到的时候愣住了,从来没听说过。以后一想,没错,我同意他的说法。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法门的是大势至菩萨。7 Q- p0 I( B4 U! O$ N& s9 `9 o$ f

% [# \2 f( T  P- e8 l' G/ m" X  所以,净宗我们讲初祖就有好几位初祖,不是一个。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大家都晓得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宗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是《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念佛法门的初祖,他代表娑婆世界,所以娑婆世界念佛的初祖是普贤菩萨。尽虚空、遍法界念佛的初祖是大势至菩萨,我们这才认识大势至菩萨,才真正认识《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才知道这一章两百四十四个字,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我讲这段经文,我就说明这段经文是净土宗的心经。不仅是净土宗的心经,是一大藏教的心经。《般若心经》只是般若部的心经,不能代表一大藏教,一大藏教的心经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以我们对这个经典,一部经、一品经、一段、一章的认识,相当不容易。你不认识它,你怎么样能修学?你怎么能为别人介绍?所以首先你要认识清楚,认识明了。$ ?  W1 g# x' S  N

9 a/ n( ]& ?4 `- z- _: C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精彩绝伦,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有很多同修问我:「法师,怎么样都摄六根?」大家很想学。我就告诉他:「净念相继。」他说:「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我就告诉他:「都摄六根」。诸位要晓得,都摄六根就是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决定都摄六根。什么叫净?净是清净。你心里头还有妄想杂念,就不是净念。净念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讲的「不怀疑、不夹杂」,就叫净念。不但念佛不能夹杂世间的妄想分别执著,连佛法都不能夹杂,夹杂著其他大乘法门也不是净念,也错了。真正做到一切法都不夹杂、都不怀疑,叫一心称念。《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是一心,「向」是一个方向,这就叫净念。相继就是不中断、不间断。换句话说,用我们现在容易懂的说法,怎样念佛才相应?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这就是都摄六根。这个办法确确实实能够把我们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将它伏住,你才晓得修行是怎么个修法,从哪里修学起。9 F; E  a3 w8 x: j* a
2 Y' V5 m$ N: [' O9 v
  再落实到事相上,这个世间最麻烦的东西,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佛在大小乘经里面都警告我们,无数次的警告,「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只要有一条,你就出不了地狱;五条都有,你还能跑得出去?
8 |: {) X7 z8 f8 o& V# J
1 F* |" F, A* w7 Q- J9 \  我们学佛,今天大家在一堂,我们在这边聚会,我们在这边介绍世尊,不但是世尊一个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是《无量寿经》,真的是第一经,无比殊胜的法门。我们不是今天才听到,哪有这么幸运?哪有这么好的运气,你今天才听到?今天能在座、能够听到,佛在经上讲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熟了,你才再遇到。为什么过去生中,曾经无数次的遇到这个法门,你为什么没能往生?念佛,你为什么没能往生?就是「财色名食睡」大概还有一条没放掉,这五样你能够放除四样,还有一样,不行,就把你拖住,你也出不了三界。
* {+ m& m' Q+ y6 N' w! {7 u3 ?" ~  `) B5 [
  出不了三界的人,这是佛在经上都是说的老实话,我想大家应当念过《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在这个经上说得很好,说的是实话。他是说菩萨在地狱里面度这些地狱众生,费尽千辛万苦把他度出去,脱离地狱得人身,得人身没多久他又回去了;「你怎么又来了?」外面刚刚打一个转,透一口气,他又来了。为什么?人间的寿命很短,地狱的寿命太长。我们在经上看到,地狱的寿命,佛在经上讲长短不一样,讲得很多。不是佛说的有问题,地狱的种类很多,寿命长短不一样。最普通的一个讲法,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所以地藏菩萨把他辛苦搞出去了,他到人间来纵然活一百岁,在地狱里头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刚刚出去,你就来了?」你说多可怕!所以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佛说我们故乡在哪里?故乡在地狱,到人、天道里头是观光旅游,是作客,几天要回去的。所以愈想愈可怕,愈想真的是寒毛直竖。
! O; d. Q6 q" k. s. ]" J2 f+ q  c, }
6 [' O/ S- X. @$ H. o  i  我们生生世世遇到这个法门,就是五欲六尘不肯断、不能断,所以纵然念佛,也只是种一点善根而已,没有法子出离。这一生当中,大家要想真正出离,真正有成就,你要记住,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要从心里头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我们这一生的机会就抓到了。决定不能在这里面起贪心,一起贪心就完了,那真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要下地狱,还是没法子。我们要保持最高度的警觉心,修行修什么?对於五欲六尘贪恋,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这是错误的行为。自己如果有福,有福报、有财富,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能力,应当把你的财富、聪明、智慧、能力,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自己的生活,有衣服穿、有饭吃,可以了,我们节省一点,苦难的人就能得到一分好处。念念想著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自己要把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这一生念佛自然就相应,功夫就得力,修行功夫就得力了。/ X" \& K5 ]; }9 e8 k8 B
0 ^8 [8 L/ s5 s# U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9: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续-《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龙  档名:12-19-02》
/ ]7 t) B5 ]- Y  {% ?
2 j, g; V4 O; |! s' H摘自《净空法师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 [: A) {" K- M+ L  如果不肯放下,还循著过去这些恶的习气,我们这一生就没指望。缘是遇到了,善根福德不够,真是像《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叫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我们听了,读了佛经,我相信,我能够理解,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福德是能行能证,我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这是福德;真正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那这是大福德,圆满的福德。三个条件在这一生当中具足,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是娑婆世界最后身;再来,那你是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你不是凡夫。乘愿再来的人自在,无论示现什么身分都得大自在,他已经证得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神通,他来是为度化众生,他不是为自己。所以一定要真正看破,知道五欲六尘对我们的害处,没有好处!0 I- `$ {& z; d7 X8 X
( b  {- q& `8 n# z
  诸位要晓得,青面獠牙的魔不可怕,我们一看到他躲得远远的,那个不可怕,他害不了我们。天天招手,欢欢喜喜的,这个魔才可怕,你把他当作好人,他时时刻刻在引起你的贪心,引起你的瞋恚,引起你的愚痴。这样的魔,就是佛在经上讲现在这个世界如恒河沙到处都充满了。我们在这个人间修行真的是难,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这是实实在在的情况。所以懂得什么叫修行,不要把修行这两个字会错了意思,自己天天在造业,以为自己在修行,还认为自己修得不错,糟糕不糟糕!将来见了阎罗王还跟他两个辩论。
4 i) V* ?7 C! q7 ^3 O* [' R; n1 t5 S4 l$ S& K# E& P, P
  我们懂得修行这两个字的意义,修行的纲领是什么?这给我们讲到原则了。佛在经上讲得这么多,总有个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则要告诉我们,我们把握著这个原则,修行才能够得力。确实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三宝」。学佛的人一入佛门,发心要做一个真正佛的学生,拜佛为老师,佛就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导给你,这个传授就叫「传授三皈」,三皈是这个意思。一共三条,「皈」是回归、回头,你知道回头了,回头是岸;「依」是依靠,你有了依靠。三皈叫三宝,三宝大家都晓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会念,这三句话九个字是什么意思,你不懂。如果你不懂,你会念,你还是没有皈依,还是不皈依的好。为什么?不懂,你要一皈依,不但没有好处,有罪过。什么罪过?你提倡迷信,这是罪过。你曲解佛的意思,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有罪过,罪过可大了!所以传授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日常生活要依什么样的原则,依什么样的标准。& ?4 |* |! Q- d
1 f" F4 O4 T/ i3 I9 {, b* ?" h
  这三句话,我以前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我在香港讲过一遍,好像是一九八三年讲的,也是在中华佛教图书馆。那一年,圣一老法师到中国九华山讲《地藏经》,我们是同一个时候,我在此地讲《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没有用「佛、法、僧」这个字样,他传授三皈是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当时在经上看到这个说法,也引起我的震惊:他为什么这个说法?使我联想到,大概用「佛、法、僧」这三个字时间太久了,传得太久了;这个法传久了就变样了,大家把这个意思就曲解。所以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改了,叫「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说法我们一点不迷惑。然后再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们懂得他的意思。这种说法可能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六祖大师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有人皈依,已经错解如来真实义,已经把意思错解。如果没有错解,祖师不可能是这个说法,一定是有误会,所以他老人家用这个说法,我们读了之后就更清楚、更明白。
4 B' `2 U: q7 D9 |
! J* k7 U% Q7 Z7 L: g+ q& w  什么叫「皈依佛」?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是迷而不觉。你要做佛的学生,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要学佛。所以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是「觉而不迷」。" J) q% {8 P% x/ Y" X
( o" Y/ M) W& _. [$ k5 ^
  第二叫「皈依法」。他不叫皈依法,用「皈依正」。皈依正是什么意思?我们平常的思想见解都是错误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的,邪知邪见!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这是第二个原则。( m+ G" f  z( T  q# w

' i! ?; y, _& s, A  第三个原则,是教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 C7 I4 C/ @( |" A4 M+ V5 S" u
( T; i* [5 i% J4 }: @3 i' f
  我们今天的心,被财色名食睡污染,被五欲六尘污染,我们的心理被污染,精神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见解被污染,身体被污染。糟了!严重的污染,你怎么会不生病?所以佛在一开端就教给我们,你必须要远离这些污染,从这些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身心都要清净。佛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如果与「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相应,你真的皈依了,你是佛的好学生。如果说我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这个仪式,我拜佛为老师,做佛的弟子,还是一样的迷惑颠倒,还是一样的邪知邪见,还是一样的污染,那你哪里是皈依?你没有皈,也没有依。诸位要懂得,佛法讲求的是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你要真正懂得实质,你的修行才真的有功夫,才真能够转境界,才真正能够超凡入圣。' R  T8 |. S& e) J: D

8 z% b$ e6 y% j; v3 A3 L' i  C  我听说这两天此地有一些同修发心求授三皈,这是好事情,听了介绍懂得佛法的好处,就要发心来作佛的学生,好事情!大好事情!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你要做真正的学生,不要做冒充佛学生,冒充是有罪。要做真正的佛学生,特别是真正阿弥陀佛的学生,你受到一切诸佛的尊重,无论到哪个世界,这个佛一看到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特别礼遇三分。为什么?因为诸佛都尊重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世尊一个人的介绍,就是代表一切诸佛的介绍。弥陀的弟子,那还得了!走到哪一个世界特别吃香,非常非常的希有,弥陀弟子无上的光荣。. v$ S! o1 `7 J) j7 R

; f; Z, y6 }2 I4 R- a1 h0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09: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续-《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龙  档名:12-19-02》
6 L( g) D6 ?/ t, g6 T9 N6 s' i* |$ U) K; J5 @* _
摘自《净空法师善财童子参学报告》
: d; p* `- r/ z- m4 o3 }/ q$ V/ z  我们既然皈依三宝,发愿做弥陀的学生,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一定要与这三个原则相应。这三个原则我们通常讲三宝,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就具足,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平等才是正知正见,「觉」是佛宝,觉而不迷,经题上具足三宝。同时这个经题又具足三学,三学是包括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教诲,这是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这个经题多圆满。这一部经就是解释经题,经题是这一部经的总题目,一篇文章的总题目,你才晓得这个经典的殊胜,经典的内容丰富不可思议。
5 E- i( D, J3 X; B
& `: l1 e) Q+ M" ?  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曾经说(彭居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大佛学家,他是生长在富贵的家庭,也是少年得志。但是他的善根深厚,他没有作官,他去学佛。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要用现在的职位来讲是国防部长,他父亲是干隆的国防部长。他在二十岁弱冠的时候就考取进士,是富贵人家出身。但是他对於作官没兴趣,学佛兴趣可大了),他告诉我们,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小本《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他把《弥陀经》、《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看成同部,只是佛说的言语有广略不同,内容没有高下,是佛的细说、佛的略说,内容完全一样。后来的这些大德们,同意他的看法,肯定他的说法,《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 ^& X) ?% A) T' z

* Q6 }- z7 {( Y  在《华严经》上圆圆满满的落实这三个修行的纲目,特别是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前面三位善知识,在《八十华严》里面,德云比丘是善财童子去参访的第一位,第二位海云比丘,第三位妙住比丘,前面三位是三个出家人。全部《华严经》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人只有六个,其余统统是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c, o( |1 v) U3 z, _; E$ ?- O, j* g
. ]3 I) M: u: ]* u) W
  这三个人摆在前面代表什么?三宝,所以把三宝摆在前面。德云在《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吉祥就是德,梵文相同,翻译的不一样,代表佛宝。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说,大家依旧听不懂,所以这是讲经的一个难处。我们照古人讲法,这三个代表三宝,可是现在的听众不得义,一定要把这个话换一换。德云比丘代表什么?代表我们怎样学佛,这个大家好懂。我要跟你讲的是他代表三宝的佛宝,你听不懂;教给你怎么样学佛,这一句话你就好懂了。海云比丘是教你怎么样研究经教,你好懂;我们打开佛经应该怎样去研究它,怎样去理解它,海云比丘教我们这一套。妙住比丘教我们怎样修行,这是出家人,出家人应该怎么样修行。当然出家人修行里面,很多原理原则在家人统统用得上。修行要以戒为先,妙住比丘教给善财童子的都是讲戒律,要从严持戒律去做起。
" l. s) u+ Q* W! Y  ^! N
, B4 g& d) ^' o3 z4 @  讲到严持戒律,诸位又听不懂了、又迷惑了。那应该怎么办?还得换成现代话,现代话持戒就是守法,说守法大家就好懂。佛教给我们许多的方法,我们要遵守,我们要守法。除了佛法之外,国家的法律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要遵守,每一个地方它有特别的法规要遵守。除明文的法律之外,还有没有文字的,即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样样都能守法,我们在社会上跟大众相处就欢喜。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 j( l: L$ V

* F7 a( Z# \' O( ^8 t  所以佛讲的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叫你持戒,你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错了!那圈圈太小了,不起作用。佛讲的意思非常非常广大。特别像我们现在交通便捷,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到外国去旅游观光。你们第一次出国,我相信旅行团带队的人、导游的人,一定要把当地民情风俗习惯告诉大家,入境要随俗,要了解他们那个地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法律规章。你一定要懂,你到那个地方才能够守他们的法。入境要随俗,你跟当地人就能够和睦相处。所以妙住比丘教我们这些。
5 a0 a0 Y; V+ R$ U! ^( D* G* C+ O; O; o
  在《华严经》里面,皈依三宝都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所以这个经非常非常好。我到这边来把这部经介绍给大家,我们时间很短,不能够介绍经文,不能按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来讲,我讲大意,每一次有机缘来的时候,给诸位介绍一段大意。你把大意明白,你再去读经,看古人的注解,你就有味道,你就能看出味道。如果你不了解大意,古人注解注得是很好,可是我们依旧还是隔一层。就是讲三宝,我们讲「佛、法、僧」,真正能懂得意思的太少太少了!六祖能大师把它变一变,「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就容易懂得多。可是要怎样才叫做觉?怎样才叫做正?怎样才叫做净?那就是五十三参这三位善知识所说的、所表演的,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2 d$ S/ B# B5 d! y! X: p% K! B% ]$ @2 S/ P5 R
  善财童子接下去第四位参访的就是一个在家居士,弥伽长者。这位居士是干什么的?用现代的话说,从事於社会教育,非常热心於社会教育的一个工作者。我们说这个话大家好懂,你要拿经文里头经句子来念,也没人懂。你看他如何从事於社会教学的工作,能把诸佛如来最殊胜、最圆满的教学,他来推广,他来劝导社会大众,热心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者。我们从这些角度去看,你就把经都看活了,不是死的。然后我们读了之后,立刻就管用,立刻就学到。现代人讲现实,那佛法是最现实的,没有任何一法比佛法来得更现实,学了马上就有用处,学了立刻就得好处。所以修学的总纲领是三宝、三学,用三学的手段达到「觉、正、净」的目的,这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掌握到。4 \5 w1 Z, T5 Z8 N# W2 V
+ v, \# O. G" h" m
  三皈不能皈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错了,刚才我讲,麻烦就大了!我过去因为每一次在国外讲演,时间都很短促,要求皈依的人数很多,细细的来讲解没有时间,所以我就专门做了一个录音带。我在新加坡借他们广播公司的录音室,录了一个录音带;另外有一次是在澳洲黄金海岸,也是有几十个同修求授皈依,我给他详细讲过一遍,那里留的有录像带,有这两套资料。两次讲演内容不一样,在新加坡第一次讲的,是正规跟诸位讲解说明「觉、正、净」;而在黄金海岸所讲的,是这一次的补充,如何将「觉、正、净」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应酬上。所以这两份资料,诸位同修都必须要听,要明了、要了解,然后你来做这个形式,那就很有意义,你是真的皈依,那不是假的,不是冒充的。3 G. {, ]3 n' M# k
" J3 D8 d9 I6 M. j"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01:34 , Processed in 0.089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