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7|回复: 6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9 12: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释》
" c' S) ?% s2 b8 G- T* `5 j6 B# G7 k+ S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 ?5 B! C. X2 J# s4 P0 j" T  . P! G- Z( M9 B  H9 {0 o6 T
  宣化上人小传/ a- R% O4 Y  G
  
- M. m6 q3 q6 x% S. M! o; q  上人,名安慈,字度轮,籍东北,父白氏,讳富海,母胡氏,诞上人于清末民初,岁次戊午,三月十六日。时太夫人夜梦见阿弥陀佛,毫光大放,照彻三千大千世界,异香满室,遂诞上人。既长,年十一岁,见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故毅然出家为僧,礼上常下智老和尚为师。胡太夫人逝世于上人年十九,遂披缁结庐于母墓之侧,守孝居丧,受具足、拜华严、礼净忏、修禅定、习教观、日中一食,修种种苦行,度处处众生,从善办学,为公益事,倍于常人,不辞劳苦。兼而上人之禅行,戒律精严,深入经藏,愿宏十八大誓,六度万行兹圆,非乘愿再来,焉能感动佛陀、菩萨、天龙八部、情与无情耶?; _1 }8 l: n6 v0 a) s6 R  _/ C, ?$ v
  
. G' q$ y& R; t! q- |, u2 y  三宝弟子果蜜薰沐敬拜+ O' H7 }9 {8 I, ?
  
0 T) K5 Y* D* i$ S- Z$ c  B  ; v- c8 X# f# ?
  开  经  偈, x: p9 R, ]) u6 Z7 C
  
0 {% |* D# c# |$ i3 E, A8 e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3 `' ~2 _! m) ~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W2 C6 G6 [, n& _6 H5 Y+ w
  
7 [3 y1 b1 g4 ?3 k! B( `1 ?  序
: ], g3 k1 L! o1 ^  楞严经--正法的代表
6 U% v4 V/ T' H, R1 {7 F4 G; ^  宣化上人
5 B( S8 g0 T: D% ]5 ~! c; D  
" J3 L; {' j. Y  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 i) v$ v. [& Y. y# x
  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因此,我们佛教徒,必须以性命来护持楞严经,以血汗来护持楞严经,以行愿来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永住于世,发扬光大,流通到每粒微尘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去,流通到尽虚空遍法界中去。如果能这样,正法就能大放光明。
6 A9 Z* t1 j/ X. ~  为什么说楞严经先灭?因为该经所讲的道理太真实啦!天魔外道受不了,所以用种种方法来破坏、来消灭它。首先造出谣言,说楞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的经,而是后人伪造的经,这是外道强辞夺理的说法,故意破坏真经的卑鄙手段。* N) S4 k' p% ~& `. `8 v. s
  楞严经的内容,说明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五十阴魔的境界。好像照妖镜,使旁门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乃大事宣传楞严经是伪经,不可相信。* c9 w6 T. k% a# c. O7 q
  近年来,一些无智的学者,愚痴的教徒,对佛学不了解。竟敢断章取义,妄测圣言。而一般无智无识的人,没有辨别真伪的智慧,人云亦云,推波助澜,硬说楞严经不是佛说的。4 c) ?, A! F! e0 f; \( B9 V
  学佛法的人,不但要深深了解楞严经的道理,为了令正法久住而邪法永息,更要到处提倡楞严经,宣扬楞严经,到处解说楞严经,并且要到处护持楞严经,这是佛教徒应该尽的责任。4 H$ }* b5 M( Z) |, G. Z
  我今天向大家提出保证,保证楞严经是真经。如果楞严经是伪经,我愿堕地狱。因为我对佛法不认识,以假当真,心甘情愿接受此种的果报。就因为楞严经是真的,我乃发愿,生生世世要弘扬楞严大法,要宣读楞严真理。各位想一想,楞严经若不是佛说的,谁以说出这种正确的法?我盼望批评楞严经是伪经的人,赶快忏悔,痛改前非,否则,必定堕入拔舌地狱。我祈祷预祝念楞严经的人,讲楞严经的人,宣扬楞严经的人,流通楞严经的人,统统早成佛道。主要的原因,楞严经所讲的道理,既正确,又合理,能使妖魔鬼怪,旁门左道,无所遁形,能令正信佛徒,保持正念,坚护正法。) n0 S8 X, g9 r, d" m  t4 k1 Z
  
# [5 m8 q4 D" E. b% H* J《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浅释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 m8 M& o8 T# b  x2 }& B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1 t. M$ ?/ ~. U3 d- q7 t4 S- m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 J" s7 G+ e9 n! v  c3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0 _) \, }5 {+ M0 f: S
美国北加州万佛城宣化禅师述
/ }8 X3 @% g- L菩萨戒弟子方果悟笔录3 @; V; z& U+ q. i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O5 \7 g! y' N- \% p& d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十九个字是这部经经名字,是一个题目,连下面的一个经字便成二十个字;前十九字属于‘别名',后一字叫‘通名'。别名的意思是与其他经典有所分别,名字不同;下面的经字是相同的,因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于诸经,别名是别于诸经,由于此部经与诸经不同,故有这通、别两种称法。
, m2 U, J% Y* z5 J  U) p3 T    佛所说的经典,有七种立题,此七立题包括了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即是:单三、复三和具足。单三是单用的有三种;复三是双的,是两个意思在一起,也有三种;具足一是说有一种是具足的意思。# d# t1 g# L: t* S' e' s! E
    单三之中有‘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佛'。因为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故名;有‘单法立题',譬如‘大般涅槃经',这就是单以法立出来的题目;又有‘单喻立题',譬如‘梵网经',这部经比方大梵天王的网罗幢。这人、法、喻叫做‘单三立题'。/ s" [4 R  o) ?" @) I
    复三:有‘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所问的般若是法,故称;有‘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个比喻,意思是说:佛说法的时候有如狮子吼声那么雄伟;又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立此题。$ [1 H+ |$ ^, @
    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部经比喻万行的因花,庄严无上果德,此题具足人、法、喻故名。
( V, u( }: T- ?- C- x    凡是讲经者,对这七种立题都需要明白清楚,才可讲解经典,如果连七种立题都不明白,又怎样能教人家明白呢?比如:自己都不能觉悟,又怎能教人觉悟呢?这一点是很要紧的。假如连七种立题、五重玄义、十门分别都不先明白,就自称法师,到处说法,于是把一般人都讲到地狱里去了,连他自己也到地狱去了,这还不要紧,但听的人却连他们为什么会到地狱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很可怜的。因此,学佛的人必须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有了智慧,然后才去教化众生,这才不会出错。7 J7 z2 K" S: F. ~6 B5 M6 h
    在这一部楞严经里,所说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这部经我不是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来讲的,而是根据贤首宗的‘十门分别'来讲。" ?, t5 s/ I9 \: i) c7 m  c4 X
    贤首宗和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宗派,讲经的法师们有些是学天台而不明贤首,有些是学贤首宗而不了解天台,所以有时讲的经典不能达到圆融无碍的程度。现在,我讲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依照贤首宗的‘十门分别'来讲解。+ l( u/ t) c% s9 {% _6 s4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 [7 \: u3 E# z( l. q& M0 g" i5 ]9 [5 n1 b$ c8 B% C, t6 D6 Y7 Q
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释》
% y* S+ P2 n; H- f1 a1 P    在没讲经之前,先讲‘十门分别',这十种门第一是:总释名题,七种立题是分别佛经七种命名的道理,现在是总释名题,这部经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6 s6 @2 m  k2 E+ D2 N" X
    经名的第一个字是‘大',什么叫大?这大有四种:大因、大义、大行和大果。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是秘密的因,是人所不知道、外道所不明白、二乘也没有觉察到的,故叫密因,是非常之大,故说‘因大';‘义大',是说其中修证了义的义理也是特别的大;诸菩萨万行,这是‘行大';首楞严就是‘果大'。这部经具有这四种大故称‘大'。
! A; I; s/ p: p, p/ ~7 ?    ‘佛顶'——佛,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了,你们常说:我信佛教,我学佛法,但是,这个‘佛'字又怎样解释呢?这个‘佛'字是印度语,叫佛陀耶,中国人欢喜简略,便把陀耶两个字删去了,只用一个佛字,以致一般人以为这个‘佛'字就是中文翻译,其实这只不过是音译。‘佛'字译为中文是‘觉',而且这觉悟的‘觉'并不只一种含意,而是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E; o2 b! x  q) g; r; G) z
    什么叫自觉?自觉和凡夫不同,好像你我现在是凡夫,还未觉悟,但是佛自己觉悟了,他自己开悟了还想办法令其他人也都开悟,这叫觉他。在自觉与觉他之间,还有种种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因悟有大小,是依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佛自己得到的大的觉悟,也令他人得大觉悟,到这两种觉悟都圆满了就叫‘觉行圆满'。所想的与所做的都圆满了,是为万德庄严,达到‘三觉圆、万德备'就称为‘佛'。5 o1 I( N% j6 e  z
    为什么要信佛呢?因为我们本来都是佛,不过现在迷了,不能证到佛的果位上,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呢?因佛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所有众生都有佛性,为何没有成佛呢?乃由于妄想执著。有一妄想就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啊!钻天入地,无所不想……这些个妄想实在打得太多了,令你数也数不过来,你说说看,你一天到底打多少个妄想呢?你知道吗?如果你能知道,那你就是菩萨了,就因为你不知道,所以还是凡夫。+ A+ j9 R+ ~5 ^
    这些妄想执著究竟都执著些什么呢?——执著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放不下,至于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啦!真是有什么就执著什么。男人有男人的执著,女人也有女人的执著,善人有善人的执著,恶人有恶人的执著……啊!有了执著就不得了啦!这可不是好事情呀!你自己不明白而已,因为只贪图享受是不会成佛的,所以,一切众生不能成佛是由于妄想执著,才不能证觉。7 M$ E% @6 t) @; M
    佛曾说过:‘狂性顿歇,歇即菩提。'这是楞严经里面讲的,意即说你这个狂妄自大的心、你这个好高骛远的心,你那种看不起人的心哪!那种只知道我是最聪明的人,只知道我比谁都好。比如有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你看他怎样说:‘啊!我真美丽呀!'你看,这个执著多大呀!如果你把这种执著,这个狂心歇止了,便即刻得到菩提。什么是菩提?——就是觉道、就是开悟,开悟就离成佛不远了,因此,你能把狂心休息了,这便是你的好去处。, J. p; [) Y" ]. x
    自觉和凡夫不同,你我凡夫是属不觉,已经觉悟的是什么人呢?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辟支佛印度话叫辟支迦罗,是从十二因缘而悟道的,阿罗汉是由四谛法悟道的,故自觉异于凡夫。/ s" D6 I8 t6 A% v2 O6 X
    觉他和二乘不同,什么叫觉他?‘觉他'要有菩萨心肠,菩萨便是觉他,也可说是利他,故菩萨异于二乘,和这些二乘的声闻、缘觉是两样呢?还是一样?声闻是罗汉,缘觉是辟支迦罗,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究竟这三者是由一个人、两个人或是三个人修成的呢?这可以说是一个人,也可以说是三个人。怎么说呢?因为可能有一个人他先修声闻,然后修缘觉,再由缘觉而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他一个人全包办修了这么多的行门,这种种的法,所以可以说是一个人。但是,又可能是三个人:第一个修声闻,修成后他就不再求进取了,做个自了汉,自己开悟了就不管其他的人了,停止在阿罗汉的程度上;另有一个修到阿罗汉,然后进展至辟支佛的果位上,便不再前进了,这样就成了两个人,加上第一个人就成三个人了。
( {- M2 g4 `( _/ Q+ `    到了辟支佛的果位上也只是自觉,不是觉他,等到菩萨乘才是觉他。菩萨修六种波罗蜜与万行相应而成,行菩萨道直到圆满,这叫觉行圆满,就成佛了,故欲觉行圆满须不离菩萨。
: f/ a. s' N' T    这三种觉悟,在这里虽只说这么多,但是行起来真个是千差万别,程度里面又有程度,分别之中再有分别,以至于三觉尽皆圆满。
: h: I9 M  L* l. a! t6 \1 p6 c    ‘顶'字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再没有比它更高了就叫做‘顶',好像我们的头,头顶上是天,因此叫做顶天立地,我们人就是顶天立地的。# q* K' G0 v/ }- c0 U
    那么‘大佛顶'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不讲,相信大家都明白是说大大的佛的顶。那佛顶究竟有多大呢?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是不是像这个佛那么大?其实,这个佛并不是一个大佛。它只不过是像大海中的一滴,像这世界一粒微尘那么大罢了,而那个大佛是大而无大,它是遍满一切处的佛,无在无不在的——你说它在什么地方呢?它什么地方都不在!你说它不在什么地方呢?它却又什么地方都在,根本没有办法来衡量它大到什么程度的。
! G: B# \1 @$ s* M' g# m0 {: C    谁最大?是佛!而这大佛是谁?就是你!也是我。如果你说:‘我没有那么大,我看你也没有那么大。'那又为什么说就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我,那讲它做什么?就不需要讲了。就因为于你于我都有关系,所以才要讲它。那么,你我怎么会这么大呢?我告诉你,你我所具足的佛性就是这个大佛,不但是大佛,而且是大佛的顶,本来再没有比它大比它高的了,但是它还有个顶,在它的顶上,这就是‘大佛顶'三个字的意思。
+ F& [/ ~; R! k! K; ?9 @    在这个大佛顶上,又现出一个大佛,那么这个大佛又有多大呢?这个大佛是看不见的,所以,在楞严咒上说:‘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无见顶相——无见不是没有吗?我看不见,怎么又说有个大佛呢?
2 Z3 i1 f+ q9 v- t5 r8 ?. o+ o    你看不见的那才是大,因为大到你的目力看不见,你会说:‘我怎么会看不见?太小可能看不见,大的我一定能看得见。'大的你怎能看得见呢?像这个天,你的眼睛怎能把它看完?像地这么大,你能完全看见地吗?由于你看不见,那才是真正的大。
( R" R: U. @* f0 k,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 R- g& I+ J! s+ I* Y. a& H
2 l" [, ?, H- q, @. }) B( a: u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释》
( n8 G6 O, |! \- m& A    这个大佛顶就是无见顶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当然是放大光了,这大光照遍所有的境处,你问道:‘照不照得到我?'早就照到你了!你会说:‘怎么我不知道?'
# j* V6 V8 T* e2 i, X! g    好,你想知道吗?我讲过:‘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你的心里要是清净到了极点,佛光就会照到你;心里不清,就好像是一潭浑水,月光就照不进去。‘意净天无云',你的意念要有一定,就像天上无云一般,境界就妙不可言了。如果每一个人真能清净其心,便可得到这楞严的密义。( i  s, U2 j& f& E9 Z/ x  |
    ‘如来'这两个字:‘如'是无所不知,‘来'就是无所不来。佛法的本体是如,佛法的用就是来;佛的体如如不动,来而不来,那么到什么地方去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不到我这儿来,也不到你那儿去;是在你那儿,也在我这儿,这就是如来。9 r' H% {, O% g0 q0 M3 w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最初佛有多少个名号呢?最初每尊佛有一万个名号,以后才把它减少,因为一般人记不得那么多,于是就缩减到每尊佛一千个名字,但是,一千个还是使人记不了,因此就再减到每尊佛一百个不同的名字,尽管如此,众生仍然很难记得,于是乎又缩到十个,这十个名号,也正是每一个佛的通号。第一个名字是‘如来',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就是成佛了;第二个是‘应供',意思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第三叫‘正遍知';第四是‘名行足';第五叫‘善逝世间解';第六叫‘无上士';第七是‘调御丈夫';第八‘天人师';第九‘佛';第十是‘世尊',每一位佛都有这十种名号。; m! W0 y9 f  @: a
    ‘如来密因',什么叫密因呢?一个人定力的本体叫做密因,为什么叫密因而不叫显因呢?因为这定力的本体是每个人都有的,所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虽是本具不无,但每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叫做密因,这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定力的本体,是如来定力的本体,也就是一切众生定力的本体,人人都具有这种定力的本体,只是自己没有发觉出来,不知道而已,故称为密因。. ^2 V2 P. H& T0 ~
    ‘修证了义'——这个密因是做什么的呢?是要修悟成正果的!要怎么修呢?参禅、念佛,都是修,可是这个修是专门指修参禅的,专门修参禅才能证果,且证果到达‘了义'的义理上。
- P0 e; Z7 V0 i6 M, u/ y    什么叫‘了义'呢?‘义'是意义,这个意义了了,是把世间、出世间法,完全都证得无余了,再也没有法可修,再没有法可证了,这也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绝学,是最高之学。无为,是不妄为。闲道人就是悠闲清净的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理;为什么不除呢?是因为除尽了,妄想已没有了,不求真,是因为已经得到了,所以不需要再求了,了义就是这个意思。- V, |# k' N( @
    因为连‘妄想'或是‘真'都不分别了,学到了极点就叫‘了义',不了义就是还有意思,等到什么意义也没有了,干而净之,就到了密因那个正定的本体上,此即是修悟证果成功而达到了义的境界上。所以,了义也正是大义,大义包括一切义,如果了义没有了——没有了这才是真的有,还在有的时候就不是真有了,若再无义可证了,已到极点了,即叫‘了义',极点在什么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佛的果位上。/ `: b: D/ Y$ {' d2 {- I4 k
    可是,想到达佛的境界上,需要行菩萨道,故说‘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诸菩萨的‘诸'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可以说是一切的菩萨,数不尽那么多的数目,总说起来有五十五个位子,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加上佛,就是五十五个级位,每一级里面都包括了千千万万的菩萨,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菩萨,所以叫‘诸菩萨'。什么叫‘万'行呢?这是说修行的行门很多,那到底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行门那么多!万行是菩萨所修的,菩萨不但修万行,而且还修六度,六度是什么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
- M4 m. \# k$ ?    布施有三——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指所有的金钱财产,是每个人最爱惜的,也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你看,我们的钱数来数去,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其间不知带了多少的细菌或病菌等的微生物,故在佛教里把钱称作‘不净物',第一是来源不净,有些钱的来路不明,有人说‘我做工赚回来的钱应该是正当的了吧?'虽然来源是正了,但那些钱本身带著很多病菌在上面,很容易染上传染病,由此可知钱是多么不洁净的东西;可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它,一点不嫌多。殊不知钱多了,毛病就愈多!可是这种不好的东西,人人却都爱之如命,而不能暂舍,如果你能舍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人就是行菩萨道;菩萨修六度万行,第一就是要喜舍,喜舍就是说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布施给人家,帮助别人,这就是财施。8 F% v3 e" e, _6 B1 X7 q+ G
    但是,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人的心是属‘阴阳交关处',又是个‘理欲战斗场',好像看见一个人很困难,没有饭吃,想送他一块钱,让他吃饭去,于是把手伸到口袋里去掏钱。就在这时候,第二念又生起了,想著:不行!如果一块钱给了他,我搭巴士就没钱了。因此第一念虽想舍,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于是又把钱放回口袋里了;这样的情形由小而大——同这一块钱乃至十、百、千、万、万万块钱,都是这样:常常在布施的同时会生出一种自利的心,所以,财施说起来很容易,做的时候就不容易啦!
+ C6 P5 w6 D# s8 Z    第二是法施,就是‘法'的布施。现在我讲经说法,就是以法来布施,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以钱布施是有限量的,但以法来布施是没有限量的,例如我现在讲经,你们因听了一句经典而开了悟,证得一个境界,那我的功德就大了,因为我讲经说法可以帮助你成佛的,故法施的功德最大。1 I3 v1 B- Q' l' P( e! r
    还有无畏布施:当别人遇到飞灾横祸等不幸的事情,或遇抢劫、火灾等恐惧惊惶的事件时,你能给予安慰、帮助,使人免除惊恐,这是无畏施。这里所举出的不过是小问题,但我们知道了小的,大的问题也就容易明白了。
/ R. J9 s' b$ c; x+ z; @" w4 j    以上是略释六度中之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是持戒。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什么是戒呢?戒是‘止恶防非',止恶是停止一切的恶事,防非是提防所有的过错,也就是‘诸恶莫作'——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做,‘众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8 d$ i! u6 O! j- x! m(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 f0 p" ]- P5 @0 M$ y

( X' Y4 C/ x; X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释》; o' D  C% {6 m. S
    我告诉你们一件事:小时候,我是不懂算数的。一有钱就给了人,有一块钱给一块钱,有两块钱就给两块钱,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是太愚痴了呢?其实这是帮助人,帮助人就是利人,利人就是菩萨发心,菩萨发的心是要对人有利益的,自己忍苦而劳,受点委屈都可以,这种利他的心就是菩萨心,菩萨心就是‘众善奉行'。
* A$ E- `& `2 o& m    我们不要只愿盘算著这一回我有没有吃亏?有没有上当?看看自己有没有占著便宜?一切事情总要算算自己的利益,总想要占便宜,但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家打算,不应该为自己打算,持戒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9 E& |- x$ s- e  w! S
    那么,戒有多少种呢?戒有很多种,基本的有五戒,在家学佛的皈依三宝之后,若想往前进一步,就要受五戒,受了五戒之后再前进是受八戒、十戒;受十戒就是沙弥了,受了沙弥戒后要正式做出家人,就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比丘尼则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也有戒,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重的犯了不能自行忏悔,轻的犯了还可以改过自新。
( L+ I' Z: `4 T, z* g! M5 A( K6 d& y8 f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向佛请示:‘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陀便告诉他们说:‘我入涅槃之后,应以戒为师。'
' @! ^3 ?+ W6 |2 t4 h! }8 m& h    所以,在家人要受戒,一定要向师长求,授戒也是一定从比丘受,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戒也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很多的名称,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守护清净的戒体就好像守护摩尼宝珠一样,例如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持戒持得精严,便有天人来送供,可见持戒是最要紧的。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一个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了,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Q5 h  {& K% y) B' m' f    这个楞严法会是一个最苦的法会,也是最难的法会——由清早六点到晚上九点钟,有人说:‘到学校里也没有这么多的课程呀!'可是,我们是个了生脱死、行解相应的学校,讲楞严经就是解,坐禅叫行,解行并进,这才叫脚踏实地。我们要躬行实践的去做,一点也不能马虎,一点也不能骗自己,你若骗人也就是骗自己。为了将来能有最大的功力来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所以,一定要解行并进。
/ }0 g* L4 e8 T. s" A    现在我举个比喻: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w- ^, o. ?) r$ G- T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著火了,怎么办呢?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 A$ y) @: }$ x2 t: B( P: R+ S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怎么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经善知识这么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 s/ P/ o4 ]4 c/ E2 d8 a- x    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 u7 `- h8 ]' b. ~8 R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 u% f0 f8 Y  @7 C
    现在,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把这个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要做什么呢?装无上的妙法呀!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心头的杂念渣滓清除了,然后听经,这样便会一闻千悟,容易明白了。! r# f5 v7 E0 u' N
    诸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上面已经说过布施与持戒,再来是忍辱,忍辱有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第四是精进波罗蜜。% a, k9 M( O, f2 d2 ^  Y
    所谓‘精进'是往前去精进,不是后退。在妙法莲华经里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得很详细,为什么药王菩萨要焚身供佛呢?因为他觉得佛恩太深厚、太浩大了,无以报答这个恩德,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整个烧了来供佛,那么,究竟烧了多长的时间呢?这段时间非常之长,有数不过来那么长。所以,天台智者大师阅读妙法莲华经,到药王菩萨这品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的时候,智者大师便入定了,在定中看见灵山法会,看见释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儿说法,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于是乎他就豁然证入法华三昧,得到第一旋陀罗尼。他出定之后,便大开智慧,后来建立天台宗,成为天台宗的三祖。这是药王菩萨焚身供佛这种功德所感,这才是真正的境界。
  S0 b# Z1 [" \# R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说到禅定,有四禅八定,而在楞严经上也讲到九次第定,这个等到讲那段经文时再来详细说明,现在先讲四禅天的境界。在初禅的境界时,你的脉搏便会停止;到二禅的程度时,你的气息就会停止,是不是死了呢?不是的;到三禅呢?你的识也断了,就是念也断了。
. \" `3 m- C9 ^$ R$ ]. f0 [' Z  [    初禅的境界是离生喜乐地,脉停止了,但是自己觉得非常的快乐,因为是初禅,所以定力还不够;等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定力比初禅时更加坚固,气息也断了,外边的呼吸断了,内里的呼吸气便活起来,一般人平常都是靠外在的呼吸,内里是不会呼吸的,如果里面的呼吸会呼吸了,那个人就不会死,愿意活多少年都可以,可是活得久了就变成一个守尸鬼,这也没有用!光看守著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用呢?三禅叫离喜妙乐地;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把念识都放下了,入四禅天这种定才是在修道上迈进了一步。; u1 E1 ~4 u; O: S: Q
    但是,不要以为证了四禅就不得了,这只不过是向佛的果位上走了第一步,还不是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时候,天上人间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要执著于这种境界上,这是四禅的大概情形。  j) v2 `8 H5 H+ _8 i. J. N
    第六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中译为‘智慧',什么叫智慧?一般人都以为世人的聪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聪明是世间智,智慧是出世间智,好像一般的科学、哲学、声光、电化……等等,所有的这些科学都叫世间智慧。那么什么是出世间的智慧呢?那就是成佛的智慧!  w* h1 ?; K' `3 ]9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2 N& ]7 t6 P9 J9 n

  J8 I" N6 w0 a# Q, A1 K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释》" ~1 O. g7 \/ G- s  s' W4 A* s
    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种,而是三种,为什么这个‘般若'没有翻译过来呢?因为它有三种含意的关系,这在五种不翻的译规中,属‘多含不翻'的缘故。那么这三种含意是什么呢?第一是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经典都是文字般若。第二是观照般若,是用观照的智慧来反闻自性,这叫‘回光返照',观是观察,照是光明普照,你能以观察所得的光明智慧,来照破自己里面的黑暗,照得干干净净,这便是观照般若。另外,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般若,便是实相般若,什么叫实相呢?实相就是本经所讲的‘了义',了义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这种的境界你若明白了,就和佛做邻居,离佛只有一步了。不过这种境界说是很容易的,要去证得却是不容易的,虽然不容易,便我们也要想办法往这条路上走,不然就永远不能到达;成佛说复如是,需要勉为其难,中国有一句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中国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不像美国的不香,为什么会这么香呢?因为它受得住冻,所以非常之香。
6 |- J) t6 m$ c) q    说到实相般若,是不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呢?不是的!每一个众生都有这种般若,都有实相智慧,只是像本经中所说的‘密因'——没有把它显现出来而已,因此,原是自己本有的家珍,还不知道。自性的般若,乃是本具的实相,但因自己不了解,以致变成一个世间上的平凡人了。/ Y2 b7 t' x3 A/ v, ^: _5 z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所有一切相,都是假的,你若能在这有相上而知道它是无相的,就是见到佛了,亦即你明白了这个法的本体,寻到了法的根源,便等于见到佛一样。所以,这个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固有的智慧,我们要把智慧的宝藏打开,才能显现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好比金矿里藏著金子没有人知道,有些人虽知道了金矿却不去开采,还是等于不知道一样。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必须动用人工努力去开采!而这个每人都有的金矿就是实相般若,如果我们不发勇猛心去精进修行,就等于知道了金矿不去开采一样,如此焉能取得金子呢?必定是得不到的。* v& B* a. F7 a; N# U3 ]# h- ~
    以上说的是六度。那么,什么叫做波罗蜜呢?事情成功圆满了叫波罗蜜,你要学佛,终于成佛了叫波罗蜜,譬如你肚子饿想要吃饭,吃饱了叫波罗蜜;你想要睡觉,躺著就睡著了也叫波罗蜜。忍辱也是波罗蜜,持戒、精进也叫波罗蜜,禅定是波罗蜜,布施、般若都是波罗蜜。中国有一种水果叫波罗,也称波罗蜜,是甜的,因此,什么事情做圆满了,得到甜的果,就叫‘波罗蜜',因此菩萨所修的六度,也叫六度波罗蜜。
2 w& Z/ L2 _$ q; O    每一个人都可以学菩萨发心,行菩萨行,做菩萨事,那就是初发心的菩萨,菩萨是不自私的,并不是我做菩萨你不能做,你不能和我相比,不是的!我们不但可以做菩萨,而且还可以做佛,‘一切众生,皆堪作佛'这句话,相信现在大家都明白了。
1 _; \; [% Z+ u) p& s+ h- j# R7 O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现在讲‘首楞严',首就是第一的意思,即是头一件事,那是什么呢?是楞严,楞严这两个字是梵语,翻为中文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
1 m" L$ w3 S( K: s( ]4 B    一切事就是什么事都包括在内: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人物、楼台室画……等等,都叫做一切事,这一切事能彻底坚固,得到定的本体,得到这个‘密因'的定才能证得了义的果,证到了义这种程度,再修菩萨六度万行,则得大行,然后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这种定,即是大果。
1 f5 v+ }3 q4 H3 x    一切事究竟坚固是个定,和不定就两样了,什么叫做不定呢?好像做事情犹疑不定,想向前走,腿又不听话,于是就向后走了;想往好的做却做不得主,就去做坏的,这叫不定,好像做事没有恒心,便叫不坚固,恒心就是恒常不变的心。
! K' H. @+ u6 a6 a% b* l1 a. |    因此,我们现在来学习楞严经,大家都应该具有‘坚、诚、恒'这三个条件,‘坚'是坚固心,不能中途打退堂鼓半途而废。‘诚'是要有诚恳心,念兹在兹,学习经典应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打其他的妄想,要研讨从经中听到的道理,对于经义自己有什么意见?统统要诚恳的去学习。‘恒'是有恒远的心,不是学了三天或两天半觉得太难了,简直是枯燥无味,学来学去没兴趣,就不学了,心想还不如到花园或其他地方去玩玩算了,于是便逃之夭夭,这便是没有恒心。所以,你有恒心、有诚心,就是究竟坚固,这样便有定力(不为一切环境所转变,是为定力)。
' i7 H/ x: n+ [  M; s4 C" i$ }    所以,大佛顶,就是大因、大义、大行、大果,得到这四种大的妙处,又可以说是妙因、妙义、妙行,和妙果,这是本经题目十九个字的大概意思,下面单解释一个经字。
1 C; M) J4 y* K6 `( }" v4 @    经,梵语叫‘修多罗',中文叫‘契经',‘契'是契合,上契诸佛的理,下契众生的机,凡能契理契机的便叫做经。经者‘径'也,意即径路,为什么叫径路呢?因所有的经都可以帮助我们由凡夫达到佛的果位,达到圣人的果位,故说径路。8 D. V4 h: p# A5 f  N
    又经有‘贯、摄、常、法'这四种意思,‘贯'是贯串,贯串所说义,把佛所说的义理像用一条绳子串缀起来。‘摄'是摄其所化之机,即对什么样的众生就说什么样的法,说什么么的法就度什么样的众生,所谓‘因人施教,因病与药',这叫观机逗教,因人说法。什么叫‘常'呢?古今不变谓之常,因为没有变更是为经。‘法'——三世同尊曰法,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众生都应该遵从这个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众生,都应该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故具足‘实、摄、常、法'这四种意思而名之为经。& ^' z" A3 q2 u, H% U
    经就好像一块吸铁的磁石,众生就好像铁块,铁块遇到了吸铁石,就会被吸上去,方才所说的‘摄'字就有这个意思。现在讲楞严经,这是楞严吸铁石,吸铁石也是坚固的,可是楞严经比吸铁石更坚固,若把众生吸上去就不会再堕落,不会再下地狱,转饿鬼,做畜生了,为什么呢?因为被坚固大定所吸引住,想要跑也跑不了,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就是这么妙!
( i- X9 Z8 E; [# f) g    佛教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第一部是长行部,在经上分一行一行,很长的故叫长行。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再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是为重颂。
, k, R% C. C4 u: n/ ?/ y4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0 W0 k& b  V# I4 E* k7 y  Y+ ?1 E0 p& x; Y
摘自《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浅释》$ K. t7 {- O$ M  y" Q" a. L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佛为某一个菩萨授记的,如:汝于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有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么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好比释迦牟尼佛是然灯佛为他授记的,当释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遇到然灯佛,曾经布发掩泥,他看见然灯佛从一条非常泥泞的路上走过来,于是便将自己的头发打开,铺在积水的泥路上,让这位老和尚走过,以免污泥沾染到这位老比丘的双脚,谁知这位老和尚就是然灯佛,他看到这么虔诚的供养,就欢喜了,便道:‘如是,如是。'意思是:就是这个样子,你如是,我也如是,如是个什么呢?就是行菩萨道是这个模样,因为然灯佛过去行菩萨道也是这样子的,故认为是对了,于是便为释迦佛授记:‘汝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此,今生释迦佛就成佛,由于释迦佛的诚心感动了然灯佛,所以这位古佛就给他授记。8 W  \# h2 L" Z. A) `* B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于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的法。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1 B) r. L6 C8 B, N3 b    第六部是本事部,释迦牟尼佛或叙述他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一个菩萨前生的事迹。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一位菩萨今生的事。
. _, ~* A! m$ t6 @% g2 Q: V% d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有说过,而现在才说的。第十部是自说部,是未经请法而佛自己放光动地的开演这个法。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是在某一部经中与前文不相连,且与后面的也不生关系,而孤单独立的偈颂。! e4 j; @8 i* p  `' [; k2 A. J  O9 u
    最后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项佛法的研论博议,以上一共是十二部,所以有首偈子说:‘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大家如想详细研究,可以参看大智度论,里面对十二部经的分类有详细的解释。9 ]8 x3 c* s3 C" o
    这十二部经是不是个别分开的呢?不是的!其实每一部经都包括这十二部,这不过说明经典中具有这十二部的体裁及内容而已。* |9 [& _4 M; L) d$ q6 i% L5 _: M
    其次,讲到十门分别:) z3 M. G1 t3 ^$ Z' T
    第一门是总释名题,第二门是启教因缘,什么是教?圣人契下之言日教,如佛菩萨用以教化众生所说的话,是为教。到底怎么会生起此教的呢?这需要具有因缘,此因缘是由众生来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如没有佛也就没有教,故教乃为众生而设,其因缘是要令众生了生脱死,故而有教。+ g4 _+ V! I1 G$ T0 t
    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使众生了生脱死而示现于世,在法华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住何去?这道理不明白即有生死,明白了就不会有生死,释迦佛到此世界来就是为了令众生知道怎样有生?怎样有死?- h3 Q: ]6 Y' y% m; N$ E% ~
    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奔波劳碌,辛辛苦苦,他们为住而忙,为蔽体的衣服而忙,为充饥的食物而忙……他们忙碌地劳作,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工作呢?'一般人都会同答说:‘为了三餐。'不管是中国人或外国人,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的问题而奔走忙碌,但是却没有人为生死而忙,更没有人会去想一想:我为什么到这个世界来呢?我是怎么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也不见有人见面时会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来了多久啦?……'真是连自己来的地方都忘了,去的地方也忘了。释迦牟尼佛看见人把生死大事忘记了,故到这个世界来提醒我们,必须要注意及研究这个问题,是以,法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2 e$ f) M6 D; Z
    何谓‘开佛知见'呢?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的知见,本来的智慧和佛是一样的,只不过像金矿一样,尚待开发,然后本性才能显现,必须如法修行,才可以把真金开采出来,真金之中,是没有渣滓的,如掺入杂质,便不是真金了。( F! ~+ v0 L0 ]
    那么,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里面,由于每个人都有烦恼,故个个都有佛性.只是未能显现出来,因而成为烦恼罢了。
) O$ s& x6 Z5 `$ M2 T$ ~    现在打个比喻:烦恼犹如一块冰,佛性好比是水,水有湿性,而冰也具有湿性;水是智慧,冰即烦恼,由此可知,智慧与烦恼同是含藏佛性的。5 C, Q# C: o0 H4 e2 v  \
    现在,再来比喻它的作用,水柔不会直接伤害人,而冰硬却能伤身害命,比如一盆水泼到你身上来,你只觉清凉,却不会伤及身体;但如把一大块冰往你身上掷,就会打伤你,甚或置于死地,这便是智慧与烦恼的分别。例如人起了烦恼即会生嗔心,继而破口骂人,使他人也生烦恼,但有智慧的人说出来的话,令人听了会心生欢喜,甚至连原有的烦恼都一并消除了,这就是冰与水,亦即烦恼与智慧的不同处。假如我们将烦恼变成智慧,那便是返本还原,因为冰可化成水,水也可以成冰,因此不能说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其实,佛是众生的佛,众生是佛的众生,这只是一种转变,若能明白你的自性便是佛性,就能把烦恼变成菩提。5 Q0 ]7 v; ]5 D9 x9 @! Z; S4 c
    菩提即是觉悟的道理,觉悟些什么呢?悟到一切都无所执著,若有所执,就不会觉悟。觉悟的滋味怎么样呢?是把烦恼断了,到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时,就现出智慧,因而得到解脱,这叫开佛知见。
( p  q) y% [* L  N- J* U/ [# l8 q    还有‘示佛知见',示即开示,佛的知见开发了,还必须用一番功夫,怎样用功呢?像开金矿一样,需要工人去工作,一点一点地把泥土挖开来,还须专心去淘洗,把真金淘出来,所以必须指示众生怎样去得到真正的精金,这是示佛知见。然后,又要悟佛知见,得到了指示,必须依法修行,如实用功。比如天天坐禅,有一天使会豁然贯通、突然的开悟了,开什么悟呢?是真正的了解,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原本是这么一同事!于是人生的问题便明白了,这是悟佛知见。
5 A9 O7 f4 {! V( O4 |3 I    佛的知见,不像我们众生的知见,整天尽打妄想,生出执著心,谁对我有一点不好,就生出烦恼心,其实,你若对人家好,怎会有人对你不好呢?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有人对你不好,因为不是人家对自己不好,而是自己对人家不好,这叫做‘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才会响。'在悟佛知见之后,便是入佛知见,须勤谨专修,回光返照,待光照到了心里去时,整个智慧也就开现,这是入佛知见。
( H5 s  Y: w4 _! H"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3: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2 04:03 , Processed in 0.1567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