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22 12: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正藏第 49 册 No. 2036 佛祖历代通载》+ l% y% p' h' i) {) b- l
$ ~2 V) p5 N" G. H: Z摘自《大正藏第 49 册 No. 2036 佛祖历代通载》9 k7 E( J, d K/ O' i% U
(九)孝王(十)第一祖摩诃迦叶(十一)秦非子
9 H3 }4 I9 Y/ Y4 r- {
9 s+ H7 ~7 u4 e4 `% O# R (十二)厉王(十三)二祖阿难(十四)上座大众二部6 C5 V* J, B; a# Y* h3 ?% c+ d
' v; l/ f. G L( V+ E5 `/ ? (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修(十七)王杀杜伯感报
4 G) K* f% A+ P) |, k3 i4 H6 N+ {9 ^+ w: k+ s% ~9 d
(十八)平王(十九)四祖优波鞠多$ F# E- L- e& s& C% c# b
$ w7 _2 W0 m) Z0 ~* U. i (二十)庄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1 \% P( t! t4 A- N$ G; [
5 ?& Y) m$ D* [& ]" \* r (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弥遮迦
3 _9 O! c+ V# {9 i3 r- B2 \
2 Y2 U1 _' `! a4 \ M! z (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于楚(二十六)七祖婆须密$ X2 F" ]0 J- x, V+ S# r1 \
7 T7 n9 d. O8 P+ q [: d1 C (二十七)灵王(二十八)孔子生于鲁, [+ \5 S. D4 ?; S
4 x7 `( p- s7 @) g; U, B! E/ r
(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难提7 x# [! x3 h3 I
3 s N5 [* s# J" D' W (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驮密多8 F1 f% { j: r2 t
/ C# E4 S( |& b0 |! f
(三十三)贞定王(三十四)十祖胁尊者
% G( V( y/ }; R/ e p. {: A' p: H& B; o M
第四卷1 _7 _, c! ], V" N( I0 M6 S
2 W, L- w: [* p% l$ y- ]
(一)周安王(二)十一祖富那耶舍: v5 V8 v% o" L% {5 t
, \0 d9 `% m) [, F& y
(三)显王(四)十二祖马鸣大士. S! D- r5 M3 U$ n9 ~6 {0 Z
0 [ V( c+ a @. v: B (五)??王(六)十三祖迦毗摩罗
- A# C2 i; k/ W2 \- _# T9 O
* l w! Y, y, G [6 f (七)秦始皇(八)室利防等十八化人(九)十四祖龙树尊者7 d/ O7 T+ M! k$ }
a ^2 F# J# W ]8 i8 z
(十)西汉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 C; a& U4 D# P& u
& I W& m y: ^: U! r7 C' L7 ] (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罗睺罗多0 c0 h# f: p! S/ j* |( G" b2 E" V, W
M) v0 b7 B; v1 \/ A* {" f7 b6 ]. Q$ N (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难提
+ c. p+ `$ u1 H
8 l( {% e( V# N9 D8 I/ N1 [- @ (十六)宣帝(十七)论师无著天亲1 e4 A6 d: U9 X% ~% d. G
" ^( C, w& [! k" P- q2 j
(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
9 w( Z8 P7 h; O( D; \# O+ ?9 H) l$ v; H- q0 U4 ?) g/ u0 n" D
(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鸠摩罗多
3 F! p* r# r& q$ B- K/ C7 S" d4 ^, `- y p+ e7 y
(二十二)东汉明帝(二十三)帝梦金人(二十四)教流东土(二十五)摩腾竺法兰(二十六)释道比较焚经(二十七)二十祖阇夜多$ ], ?7 M, B. N Q' N, V
" o- @& M8 k- g# H) y 第五卷2 f) c# b1 Q& n* \
" L# r4 J* E* e0 C0 n$ }, r (一)安帝(二)二十一祖婆修盘头8 I/ k7 R }6 J# \/ Z0 x
w4 |1 C# ?4 z9 z3 S' k (三)桓帝(四)安世高至洛(五)二十二祖摩拏罗
7 I3 l5 M, e8 Y# R2 }- T ]1 C9 J# p3 `
(六)灵帝(七)竺佛朔至洛(八)黄巾作叛' ^! E0 W( M% J; R1 G+ o @
- I) t8 r; s& V& E- ]
(九)献帝(十)牟子理惑论(十一)汉史范晔论释(十二)袁宏论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鹤勒那(十五)道始作灵宝醮章
/ T4 H6 U1 X; n/ `
5 C6 ~& c; q' H (十六)三国魏文帝
" l, _, {- U9 ]% Y4 B# M
; ^. i0 T9 o$ i# T- p( v (十七)蜀先生
, U& H9 i4 A- s) F! r7 a* S; K1 l
7 ~/ [6 n( y% L# z5 P. b3 s; N (十八)吴大帝(十九)维祇难支谦6 Y0 D5 F- K3 i9 d
5 d8 r' L N0 I( Y (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传4 e8 T# u) \# D: I! ^ h0 X3 o" A
9 e$ S& T ?& I6 h4 R% p' } (二十二)齐王芳(二十三)康僧会至吴(二十四)吴阚泽论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六)昙摩迦罗等传律) k+ G4 y Y- T, \$ W- R
- b, @8 `) E$ W+ W/ `
(二十七)高贵乡公(二十八)罽宾贼乱累释
' M% E3 i, u+ s+ e5 M
3 s$ _$ E6 l& o1 ~7 H/ { w (二十九)陈留王(三十)沙门朱士衡讲经始4 ]! m; Z# R9 L/ N+ @4 Y
) Q- R, Q# |$ r5 g/ y2 I# U 第六卷* F* f! q5 g7 B$ P; W
8 Q, O* {# b3 g4 ?+ O (一)西晋武帝(二)吴皓毁神祠及梵宇(三)竺法护至京(论)(四)育王塔缘起; L [" z& N9 j; K+ s* W
6 R1 u! P7 t0 H/ \ x( P
(五)惠帝(十六国附见)(六)鲍靖撰三皇经(七)竺耆域至洛
`: C. w% k/ g1 C
7 u$ n1 e8 B* l8 R! l0 F) ^ (八)愍帝(九)维卫迦叶石像至吴& J% j) r1 \9 L N2 n X( c
& c, M, [& @. Z) j- K+ q, D (十)元帝(有叙)(十一)沙门吉友至建康
5 K* B i, m0 x7 h, Q+ H+ H* x
w/ \! ^! i M, b (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 y8 F7 x: `) o( q w
5 x# r. `" I, r ~ (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冰议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议不应拜俗
. M6 r1 U6 }* h% C. \- f# z: O8 a( W) M/ ~( w
(十八)穆帝(十九)佛图澄示寂(论)(二十)释涉公入寂(二十一)沙门于法开医术, M$ c; u% C5 z1 s) k% e; M
. E( ?3 I9 n6 i* P2 J i (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诏竺潜讲经(二十四)诏支遁继讲(二十五)郄超慕佛& a: G- ~0 r2 | x' s- E! v6 ~
4 a: S, M; y6 y9 u/ F
(二十六)废帝(二十七)释道安法师(论)(二十八)孙绰(二十九)许询(三十)桓温末年奉法
. F S* q; _& K, t' G/ u7 n5 C7 [1 a
(三十一)简文帝(三十二)诏法旷禳星
& j+ B" H1 H8 ] j* J& _4 |- k$ X) g7 r; _" o) G8 Z
第七卷$ u: H$ V" \" P
( y/ _% h8 q2 @7 I. P; w5 c# c
(一)东晋武帝(二)东林惠远法师(三)刘遗民卒(四)符秦德星现获安什(五)秦主姚苌感报(六)北魏道武皇帝(七)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2 ?3 Y( O C% ?8 L- R/ W7 a+ ^( f1 \" b/ P! p. w
(八)安帝 (九)太山竺僧朗 (十)北魏兴佛教诏 (十一)罗什法师(论) (十二)道?僧正 (十三)道融与婆罗门辩论 (十四)道恒道标抗表行道 (十五)僧睿四海僧望 (十六)僧肇详定经论 (十七)天竺弗多罗尊者 (十八)佛陀耶舍尊者 (十九)柏玄下书令僧拜俗 (二十)沙门不敬王者论(五) (二十一)佛驮跋陀被摈 (二十二)招渊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5 h% ^" L* [* ~; z4 m
5 s: ]% M( Y6 H
(二十四)法显西天取经始(二十五)三藏昙无谶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师竖石为徒
) V( |: x2 [6 m2 W F: B5 t8 [; F9 L% k) S/ r+ F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荐寇谦之(论)(二十九)玄高禅师被谮(三十)齐著作魏收佛老志7 \4 K. a9 A& ~* D4 n
2 G$ Z `) K( x2 a# f* {! D2 J6 Z
第八卷) `* p: W% K! y# F4 R1 U, G
- c) I! {2 Q% l+ h (一)宋文帝 (二)神僧杯渡 (三)求那跋陀罗入朝 (四)帝幸大庄严寺 (五)谢灵运伏诛 (六)求那跋摩三藏 (七)萧京尹请制建寺像 (八)帝幸曲水 (九)惠琳叛教获报(论) (十)诏法瑗主天保寺 (十一)浩谮太子及僧玄高 (十二)魏寇谦之修张鲁术 (十三)魏武诏诛天下沙门 (十四)魏武受箓建靓轮宫 (十五)魏崔皓伏诛(论) (十六)沙门昙始至魏救法 (十七)魏又下诏复释) A# ?1 A) M* O3 h
: p. ^3 u" {4 e3 K, S' B
(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诏求那跋陀罗(二十一)诏道猷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兴寺宝亮法师(二十三)羌人高阇反累释(二十四)右司陈僧拜俗(二十五)朱灵期遇圣僧(二十六)姚兴钦重僧导
; B: A/ m! g' o. ] J/ ~5 |' F2 q, ~* V! X$ B/ F7 y0 [
(二十七)废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
) a# |2 ^3 ]# S0 O# ]' O# h: N: u
(二十九)明帝(三十)宝志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硕公(三十二)诏僧瑾为僧正(三十三)魏史释老志
; {6 n4 J* P1 w$ C& b ^
, A, s7 I$ k& R' e- t3 u# b (三十四)齐太祖(三十五)帝幸僧远所居
: ^7 S& V5 }% l8 N/ X% i0 a- ]( U% M2 n' W
(三十六)武帝 (三十七)敕法献为僧主 (三十八)玄畅首述华严疏(论) (三十九)宝志狱中显化 (四十)昙超为龙说法 (四十一)顾欢夷夏论 (四十二)司徒袁粲驳夷夏论 (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论 (四十四)张融作门律辟之(论) (四十五)魏诏度僧尼
2 ?4 T4 S" z6 \- E4 F. o9 w8 g$ |6 z
(四十六)东昏侯(四十七)陈显明造步虚经
0 P# C; U W, H2 @' b+ Y& k1 n9 ?5 g [$ c7 Y% _
(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罗律藏" y* P8 }) c" u- @4 o7 ^
2 C* ]0 ^' E( w. {6 ^
第九卷' O3 N" d9 t7 P7 [5 i! |
) W, B5 j4 i4 z+ D, ?
(一)梁武帝 (二)陶弘景造太清经 (三)诏志公任便宣化 (四)郗氏夫人求忏 (五)帝舍邪归正愿文 (六)何点何胤不仕 (七)帝注大品命法云讲 (八)魏主尚释 (九)诏僧旻讲胜鬘经 (十)帝制涅盘疏序 (十一)宗庙祭祀戒杀 (十二)沈休文中食论 (十三)魏胡太后建寺 (十四)惠皎着高僧传 (十五)僧朗及道英神异 (十六)帝受归戒 (十七)僧达入水观 (十八)僧藏谏帝律僧 (十九)藏登御座 (二十)魏评释道 (二十一)魏书佛老志 (二十二)初祖达磨大师(论) (二十三)昭明太子 (二十四)刘勰出家 (二十五)双林傅大士 (二十六)惠约法师 (二十七)高王经缘起 (二十八)译佛祖偈始末 (二十九)隐士阮孝绪 (三十)古今书籍之数 (三十一)逆贼侯景反 (三十二)梁史魏徴论0 t2 a( C6 Q$ c$ o2 p0 R
3 Q+ H7 L% k) m0 o, G
(三十三)简文帝(三十四)北齐台宗惠文禅师
1 D$ O3 Z+ P5 Y6 ]9 X( z* F3 B2 U# ?
(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谛三藏(三十七)荆山居士陆法和(三十八)北齐诏稠禅师/ J$ E; O! Y6 T+ ?. @
' V1 T3 O; Y. c5 ?/ \5 Q J6 L" I (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齐敕陆修静与昙显角试(四十一)北齐杜弼(四十二)齐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恶黑衣废释: c- T. }# f- D8 v7 k) Q4 m
C- W+ v' t1 I6 a 第十卷4 \7 \" x( L' V" w% z1 E7 u
; T6 b! g, n9 ?1 _4 {4 d0 W. e% }
(一)陈高祖(二)柏岩稠禅师(三)洪偃法师(四)宝琼法师(五)卫元嵩上疏减僧3 w% `8 v, \( {) e. i- R' O$ R
: y8 e6 D# C6 v7 d% N: K6 b0 W: q
(六)废帝(七)天台惠思禅师
* g6 |% e% W8 L6 P B/ |) s
8 l4 l2 S# J- ~( T$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