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71|回复: 11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2 19: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A" v0 g- W1 Q, V& z
/ t6 s/ a7 r2 [$ @) M- ]# i1 ^4 o) B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 b/ M8 p3 w$ o# ~8 o5 v: |+ N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 s$ v+ O3 u1 x  g会性法师讲述 # ^! I" c6 }6 Q$ x
这篇经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门中非常重要的开示。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全经共十卷,六万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问诸菩萨及阿罗汉,当初修行,在十八界中,从那一法入门?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阿罗汉,各各叙说自己最初修行入门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大势至菩萨在二十五圆通中,列第二十四位,属于根大圆通,观世音菩萨为最后第二十五位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楞严法会上,似乎并不重要,但对念佛人来说,却不可或缺。& S4 e, ]. X2 h2 c
现在大家所看的书,是民国初年台州府(即天台山)静权法师受邀于上海功德林为念佛善信所说,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国历三月二十五日,听众中有人将其笔记,很早就印成讲义流通,我收集了一百多本,预备将来讲时可用。因文少,若单印经文,只一张而已,虽然看起来很方便,但很难保管。我多年前曾在某地方讲经,因为时间短,只三天,选一最少字的经,印成一大张,没料到,经讲圆满,竟有人随手乱丢,也有人拿去包糖果,本图方便,反成亵渎法宝。有了这次经验,以后,短篇经文,不敢再印单张。( U4 |( c. ?) B
这本虽是讲义,大家听的时候,看正文便可,讲义留待自己有时间再研究。主要是第五页有印光大师书写的经文,为一代祖师的墨宝,也有人将其影印放大,弥陀殿中裱框,挂在前面左边墙上的就是。我讲并非全照讲义,当然,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L2 d2 e+ Z! S1 @: @1 w7 \1 N
这篇经文,讲的人不多,若非听楞严经,或许很难有机会听到。现在,先把经文念一遍:
& ~9 E, B+ I" l5 P' A/ b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 ~: |6 i$ C, t% H经文念一遍,对全文大略有个印象,再解说。下有‘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季夏常惭愧僧释圣量书’字。- K4 C! @/ X* N
‘己卯’农历六十甲子的己卯年。‘季夏’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谓孟,第二个月仲,第三个月叫季,譬如春天,正月叫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是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这篇经文是印光大师在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夏天时写的。‘常惭愧僧’印光大师自谦之词,说自己德学不足,时常心怀惭愧的出家人。‘圣量’法名。字印光。依中国佛教习惯,法名又叫内号,师长才用,字号是外号,一般人方称,因此,大多数人只知印光,不知圣量,念佛圆通章裱挂在弥陀殿,常有人问我:圣量是谁?释圣量即是印光大师,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祖一生非常注重弘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老人家认为净土三经,尤其阿弥陀经教人持名念佛,一日至七日得一心不乱,并未详示持名方法,无量寿经也只说念佛好处,本章对持名念佛有相当完整的开示,故自印祖提倡后,一般净宗道场都有读诵解说,与普贤行愿品,净土三经,合称净土五经。文字比心经少,净土行者若忙,没空念阿弥陀经,也有人将其当日课,每天读诵。
* Z# M9 \% q6 x0 }1 E现在我照经文用讲话的方式说一遍,加深大家印象,再详细解释。) ^1 B5 R% S1 v
当时楞严法会上,释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说亲证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萨、阿罗汉自我介绍,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识,都有阿罗汉、菩萨说明,其中耳根是留在最后(根大圆通之后)。识大之后,由大势至菩萨说明根大圆通,随弥勒菩萨后,即从座起,介绍自己亲证念佛三昧的经过。
5 T) h$ S+ s! @% A, ?, _‘大势至法王子’,法王子是菩萨的通称,‘与其同伦’同伦,共同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的同道,‘五十二菩萨’五十二非五十二个,而是借、住、行、向、地、等觉,再加十信前的干慧地,共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都有无数菩萨,跟随大势至菩萨,参与楞严法会,闻佛说法。五十二阶位的无数菩萨,随大势至菩萨‘即从座起’即刻从座位上起来,到佛法座前‘顶礼佛足’,向佛行最敬接足礼,‘而白佛言’合掌禀白释迦牟尼佛,自述亲证三昧的情形,下之经文,都是大势至菩萨讲的话。, S. ?& k$ c& u& H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我回忆过去无量恒河沙劫以前,有位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一大劫中,先后有十二尊佛出世,连续相继在世间教化众生,最后一尊,名叫超日月光佛,就是我初学时的亲教师。‘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怎么修呢?2 R7 w: E7 a6 y  h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譬如有甲乙两人,或张三、李四两人,张三念念不忘李四,李四早已忘了张三,这两人纵使重逢,相见不相识,如同未见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假使反过来,两人常相忆念,思念深切,不只今生今世,纵经多生多世生死流转,也如影随形,决不会分开。这比喻什么呢?专念者如佛,专忘者如众生,佛念念不忘众生,众生却不念佛,假使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般,则如影之随形,永不舍离。: D  p1 x* I- O5 ^; C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再比喻说,十方诸佛,悲愍怜惜众生,像慈母想念儿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若为人儿女者,弃父母不顾,浪游他方,慈母虽日思夜念,又有什么作用呢?‘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倘若儿女思念母亲,也像慈母忆念子女一样,舐犊情深,别说今生,纵使经历多劫,也不会失散分离。; O) U3 t! n3 K
以慈母喻佛,子女喻众生,佛是众生大慈悲父,超过世间父母千万亿倍,常怜念众生,众生常不领情,不肯念佛,故不相见。
3 U# i" U% _( x2 }6 K- P' Q(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9: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 r4 c+ w! x( W' J5 B2 p0 Y8 D- E& X, ]1 b1 i3 n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i7 }' q: V; ^. m5 @; {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假若众生心,能真切的忆佛、念佛,或现前今生,或临终,或将来必定可以见佛,亲近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离佛不远,就靠忆佛念佛,不必借用他法,自然破迷启悟,心开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又比喻说,好像香店作香卖香的地方,进入其间,久受熏习,自然身有香气,常忆佛念佛,以佛之法身香、智慧香庄严我们身心,便可转凡成圣,这就叫作‘香光庄严’。香光庄严就是念佛法门的名称。
5 L1 U) f! e0 N9 X7 U‘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在因地受超日月光佛教诲,即从念佛下手用功,以念佛心,念到一心不乱,亲证无生法忍,为不退转的等觉菩萨。‘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现在来此娑婆世界,用我念佛修行法力,摄受念佛之人,引导归向西方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世尊问我如何修行,而得圆通?我和前面二十三位菩萨、阿罗汉不同,他们各各有选择,或从眼根入,或从身根、意根入,或从色等六尘,眼、耳、鼻等六识入,或从地、水、火、风等六大入,我无选择,不固定一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是最重要的宗旨纲领,念佛如何念?都摄六根念,净念相继念,能这样用功,就能得念佛三昧,我认为这是断烦恼了生死、证圆通的最好方法。
3 H7 \3 p( B& G‘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向外境驰求,只守住一句弥陀圣号,精进努力,让念佛清净之念,相续不间断,照这种方法修行,一定能证圆通,得三昧,开智慧,超三界,究竟成佛。
5 R" ]( P  J  K$ s! X先销文,让大家对经义有些概念,才不会摸不著头绪;心理有个谱,像盖房子,地基打好了,再依文字作较详细的解释,只比销文详细些,不是很详细,若细说须花不少时间。3 L7 f) s; X" W5 D
先解释题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际上,应该是六根圆通之根大圆通。一般经典将宇宙万有分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没有根大,楞严经讲七大,‘根’或说‘见’。地、水、火、风、空、见、识。见大,本是眼根对色尘,看见的见。为什么六根圆通称见大呢?因六根所对的境界,各各有见闻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舌、身曰觉,在意曰知。六根对六尘,各有其见分,念佛就是从收摄六根的见分下手,因此,见大不单指眼根的见,而是六根对六尘,发生作用时,都有见闻觉知的见分,也是唯识家所说之四分,外境为相分,能照境起分别的是见分,见分后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对相分,即心对境,六根对六尘时,不生妄念,完全将见分归趣于佛号中,称为见大,约六根言,则属根大。
8 T9 o: j9 ?8 E- t. G+ E2 I( a楞严经是简称,古德认为当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才不会与另外一部楞严经混淆,藏经里有‘首楞严三昧经’,也是讲修定的方法,不阅藏者不知,一般提到楞严经,都以这部十卷经文的为主,流通广,寺院早课楞严咒出于第七卷,本篇在第五卷末。也有称作‘大佛顶经’的,易与密部许多佛顶经混乱,因此,古德认为国人好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比较妥切。: `) e  w0 x4 z+ p
‘大势至’待经文时再解释。贤首宗释经题,另有一种‘作对式’的讲法,就是把经题内所含的意义,配合相对的道理解释,挺有意思。若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十三个字,约法义,可分为四对。楞严经是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别,谓‘总别一对’。楞严经是总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别名,和其他不同,故曰别。别题中,又有第二对。依贤首宗,习惯将经文分为‘能诠之教’,诠,显也。念佛圆通章的章,为‘能诠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所诠义’,即经文所诠释的道理,属‘教义一对’。大势至菩萨念佛是修因,圆通是果,从所诠义中,又分出‘因果一对’。修因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又可分第四‘人法一对’,大势至菩萨,是能修之人;念佛,为所修之法。所以,题目中共有总别、教义、因果、人法四对。
. c+ K, N3 B9 q! M) f题目除‘楞严经’三字外,其他在经文中都有,不提前说明。‘章’为后人所加,因十卷楞严经,六万多字,并没分品,既未分品,单录这段经文,就称作另外一章,讲念佛得圆通的方法,由大势至菩萨修成,故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现依经文解释:* K8 T' f) e0 d7 e  H* m. h2 R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9 h$ E# g/ Q) z
讲义叫作‘经家叙语’,结集经典者,说明当时大势至菩萨,要禀白释迦世尊,关于念佛圆通道理时的恭敬礼节。! H0 i+ F- b, w# e) j# d  {
‘大势至’菩萨名。大家都知道,是西方三圣之一。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以佛左右为主)。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深因缘,所谓‘家家观世音’,无人不知,不管个人信仰如何,对观世音菩萨如何称呼,大家都知道菩萨寻声救苦,大慈大悲的精神,在中国佛教里,感应最多,经典除普门品广为流通外,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观世音菩萨时,也有观世音菩萨对其开示的一段经文。楞严经第六卷开始,约有半卷的文字,介绍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的经过,及三十二应、十四无畏等功德。而大势至菩萨,除了念佛圆通章外,并无专门经典,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0 l' b! N: E- E# \1 b$ K2 ]( t7 f念佛圆通章,专门开示念佛方法,极其简单扼要,明朝以前,较少流通,明末,讲说楞严者多,注解也多,渐渐广为人知。崇祯年间,天台宗正相法师,单就此章作解释,谓‘念佛圆通章科解’,现存卍字续藏。清朝初年,贤首宗一位伟大的续法法师,著有圆通章疏钞,最为详细。可见明末清初,已有弘传,往后直到民初,印光大师倡导,净宗道场才广为弘宣。从前,我也曾在念佛道场或佛七时讲过。+ y( M; \+ U" V' I$ p7 \# `/ c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何以名为大势至呢?思益梵天所问经(简称思益经)大势至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说,我举足所到之处,大千世界及魔王宫殿,都会震动,因此,名为大势至。显其威德神力不可思议!
3 B1 q, |: [- c, G/ M) g" J*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续-《●[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d% s9 h# E" x/ Z0 R
# \. \: ^- g. V$ H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q8 e7 M" u. N5 m' u% C2 l
观无量寿经中,观大势至菩萨的经文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这位菩萨,行走时,十方震动,坐时,极乐世界七宝地动。我看经看到这儿,觉得大势至菩萨行、坐之时,极乐世界众生如婴儿躺在摇篮里,大概很舒服吧!其实,这只是说明菩萨有此能力,并不是非震动不可,或许是随缘震动,我们不会有感觉,不必紧张。
! E) k& \3 O  Z. P: o5 h8 m" c另有一名为‘得大势’,悲华经云‘得大势菩萨’,得到广大势力的菩萨。又说:得大势菩萨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我世界与观世音,等无有异,o’希望将来成佛时,世界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实际上,这两位菩萨以世间话说,就是师兄弟,观音菩萨如大师兄,大势至菩萨是小师弟,是阿弥陀佛左辅右弼的大菩萨,助佛教化。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虽称无量寿,但是,是有数量的无量,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将来入灭,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入灭后,大势至菩萨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接续观音成佛,在彼土教化众生,故发愿国土与观音菩萨无异。宝藏如来为彼授记:‘由汝愿取大千界故,今当赐汝为得大势。’因你愿力,将来成佛,世界与观音同等庄严,所以,为你授记,名叫得大势。得广大威德势力,成就庄严净土。/ p6 F, y: Y0 P" A0 M4 J
又名‘无边光’,打七大回向,礼西方三圣时,大势至菩萨为‘无边光炽身’。无边光也是出自观无量寿经,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得光照触,能离三途之苦,得无上道力,所以,名叫无边光。一人具三种名号。若按本章经义,为何名叫大势至呢?古德解释说:‘能念大势佛(即超日月光佛),能摄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由大势至菩萨发起,表修念佛法门,能使众生开发广大智慧,出三界诸苦,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妙果。1 A6 A, Q$ ~& J: V0 m
‘法王子’是通号,凡等觉菩萨,荷担如来家业,皆可称作法王子。法王,指佛,法华经云:‘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王者,自在义,究竟成佛,一切法无不了知之义,不是领导管理。菩萨如太子,将来成佛,续佛家业,为佛真子,名法王子。悲华经云:弥陀、观音、势至,于久远劫前,三位同生一世,当时,阿弥陀佛是转轮王,观音为长子,大势至是次子,多生累劫,不离左右,一起自行化他,故称法王子。现则弥陀为法王,将来观音成佛,势至为补处菩萨,观音入灭,彼示现成佛,续化众生,今为等觉,称法王子。
/ }- }- c  p, p  u% M( n‘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和其共修的同伴。‘同伦’同类也,有两种意思:一、自行同类——五十二位皆修念佛法门。二、化他同类——度生的方法、时节因缘等,也与大势至菩萨一样。) ~. [. G1 [* e8 j
‘五十二菩萨’即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位,另一阶位,古德都认为是十信位前的干慧地。因根据楞严经说,干慧地之后,才证初信。这种讲法行得通,因经中并未表明五十二位的特定位次。也有认为是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等觉没错,妙觉则不妥当,因妙觉乃佛之尊称,成佛叫妙觉,现将佛视作菩萨,把佛降为菩萨,这种讲法不正确;且大势至是等觉,怎可与妙觉佛果同等呢?也不合理!0 R  {; g# ^) L4 h- l! J! b
以我个人看法,楞严经不是说五十二位,而是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十回向后,初地前有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的四加行位,唯识家也这么说。我个人认为若不将干慧地纳入,从十信起,把四加行合为一地,作一个加行位,再加等觉,为五十二位,也行!本章出自楞严经,这种说法并不相违。楞严经虽讲干慧地,只视为初信的前方便,并没拿来建立阶位,古德纳入也可,但也可以把四加行列入,因楞严经四加行,皆称为地,四加行为一地,等觉为一地,合成五十二位也可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相信能符合经旨。五十二个阶位是通途说法,楞严经第八卷开始,十回向后便谈到暖、顶、忍、世第一,五十五位。; i9 @/ }; ?& g+ {, b1 J3 v/ j
五十二阶位的菩萨,究竟有多少?不清楚。因同修念佛法门,功夫深浅有别,或证十信,或证十住,或十行、十回向,或证加行位,或属十地,最高是等觉位。这些菩萨‘即从座起’,马上从座位上起来。什么时候从座起呢?弥勒菩萨说识大圆通后,大势至菩萨率领同行菩萨,即刻从座位上起来。‘顶礼佛足’五体投地礼佛。印度习惯,礼佛时,头顶触地,双手翻掌,表接佛足,谓之头面接足礼。人最宝贵的是头顶,双脚踏地最为卑下,以人最尊贵的头顶,接托佛足,表至极虔敬,这样讲,才不会有语病。有人解释说:以我最尊贵的头顶,礼接佛最卑下的足底,这就有语病了,佛足既然卑下,为何要礼拜呢?这种注释不恰当。‘而白佛言’禀白释迦牟尼佛,说出下面的话来。长辈对下辈讲话用‘告’,下对上曰‘白’,古时长幼尊卑分得很清楚,不像今人随便。‘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三句,表对佛之恭敬,以身、口、意三业清净禀报世尊。下之经文是大势至菩萨向佛报告,修念佛法门,证得三昧的情形。
) S+ q4 K3 i0 f* ~5 g, X, x/ z- y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 P* h4 Z, r: [. a: `$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9: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续-《●[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x1 ^% x( I# r' Z- B
: P* u. y. k2 H2 F; _) G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2 g6 X; ^8 f4 H7 o' `
‘我’大势至菩萨自称。我回忆过去久远劫前。‘恒河’,新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水源地高,如天堂流下来般。我们中国有黄河,源自高处,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印度人视恒河为福河,认为时常饮用沐浴,可以消灾获福,直到现在,还是如此。世尊常在恒河两岸说法,大家都知道恒河沙细且多,所以,佛讲到多数,常举恒河沙作比喻。‘恒河沙劫’一沙喻一劫,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无量劫前。‘劫’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时间最长叫劫波,最短称刹那。劫有大、中、小三种,如人寿从十岁算起,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止,是为一增,再从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止,为一减,如是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一小劫,有人照这种算法算过,等于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世界形成须一个中劫,形成后让人居住也是一个中劫,渐渐变坏,到究竟灭尽,各须一个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也就是世界成、住、坏、空一遍。大势至菩萨回忆过去,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劫以前,可能也在娑婆世界,大家听过无量寿经,经中说观世音与大势至,都是在此土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 L9 T' Z0 m1 ^2 ^' ?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9 D1 S2 O5 r# m: ]或许也是娑婆世界,有一尊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过去诸佛,同名的很多,不只一位,阿弥陀经六方礼赞的西方世界里也有无量光佛,是同名佛,不是指阿弥陀佛。
) P' H6 b0 |) i2 E2 c" E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 x- A6 Q' f, o( U* R  W
十二尊佛相继在一大劫中,出现世间,第一位名无量光,最后一位名超日月光,中间十尊佛,没有列名。古德皆依无量寿经,将弥陀十二个别号,当作十二尊佛,也可能是同名吧!无量寿经里,第一名无量光,第二无边光,接著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前后佛名相同,中间或许也一样吧!?但这儿是‘十二如来,相继一劫’,第一位入灭,第二位接著出世,如是十二位,相续不断,教化众生,不是指同一尊佛之别名,而无量寿经,是讲阿弥陀佛又具此十二种号,二者不可混淆,误认为是同一尊佛,在此,是十二尊佛,只不过名字相同而已。& }& H( t. p8 D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8 p  u& d( C3 U# t% ^‘彼佛’指超日月光佛。前十一位或许曾亲近过,但此主要指第十二位。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1 v7 z4 f+ x% f; y8 [
平常说念佛有四种: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乃通途的修行法门,因此,蕅益大师解释楞严经到念佛圆通章时,把念佛分成三种说明:一、念自佛,二、念他佛,三、双念自他佛。‘念自佛’就是实相念佛,念自己本性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是实相理体,如禅宗参自家本来面目,法华经之‘求证如来实相’,都属实相念佛,即念自佛。‘念他佛’如念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等,有念之对象,对方是教所念,谓念他佛。念自佛,也念他佛,两种并修,是‘双念自他佛’。观想、观像都出自观经。本章著重于持名念佛。8 O: l6 M/ i* N; C% E2 L
约通途论,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没有不修念佛法门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教发菩提心后,往南方参德云比丘,第一位善知识就教他修念佛法门,五十三位善知识参圆满,最后普贤菩萨,教修十大愿,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菩萨道从始至终不离念佛法门。不离的原因,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娑论都说:初心菩萨,犹如幼鸟,只可缠枝,在树枝间走跳,不能翔空致远,因此,不可离开母鸟。比喻初心菩萨,不能离佛,要常念佛、亲近佛,否则,道业难成。
, p) A- h$ o" \大势至菩萨初发心时,超日月光佛就教他修念佛三昧。‘三昧’属旧译,新译三摩提或三摩地。修行成就定功,心不散乱,如水澄净,不生涟漪,与所修法门,打成一片,谓之三昧。念佛者,心与佛相应,念念不忘佛,事理圆融,自他不二,能所双亡,便是证得念佛三昧。& k) W: s- i+ s$ {2 g
在四种念佛中,现约持名念佛言,因初学凡夫,依持名念佛较易入门,持名也有事念、理念的差别。所谓事念,即以心为能念,佛为我所念,心唯佛是念,心与佛不相舍离。古德说:事念的修持,要做到内心只有一句佛号及净土之依正庄严,除此外,不缘其他杂念。念佛,念念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字字分明,轮转不息,相续不断,不昏沉,不散乱。若念久口干,则心念口不念,宁可心念口不念,切莫口念心不念,若口念心乱,得不到利益,假使能做到这种程度,事念就达成了。进而念到心佛一如,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不一不异,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的当体就是阿弥陀佛,除此外,没第二念,即是到了心佛一如,自他不二的理念境界,事念理念达成,就得念佛三昧,入此甚深正定中,便能开发妙慧,断烦恼,了生死。念佛的人,临终起码要有降伏妄念的功夫,贪嗔痴不起现行,正念分明,切愿求生,除圣号、切愿外,更无他念,才是事一心境界,往生便无障碍。这只是初步,若论彻底,要做到理一心,断见思惑,方是究竟。凡夫处于五浊恶世,要做到这等功失,谈何容易!声闻最利根须费时三生,钝根六十劫,才能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假使能破除见思惑,不往生也能了生死。因此,念佛法门的殊胜处,在只须伏惑,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正念分明,心不颠倒,就能往生。但功夫要在平时,否则,欲求临终正念分明,愿力现前,无所障碍,非常困难!下用比喻,说明念佛方法。
  j  w, T6 V8 {4 j$ N5 b: E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 `. K2 M' x; p1 R( l5 c!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3: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6: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8 14: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8 16: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22: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5 14: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15:52 , Processed in 0.0818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