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0|回复: 3

净公上人:三皈传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6 1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 P9 B( P3 U. g/ q. A4 B- r7 {9 T, Q, H3 S" R  g
http://www.dizang.org/rm/aa/sgcs.htm2 c, p4 Z: l- ^# Q& _# Y; h/ a1 {
' w! c6 t3 Z  b! F: z: \& ]
  一九九六年净空法师讲于澳洲昆士兰
' x" b  d0 U9 H8 y: w. i6 P( A+ u
* g7 O. u) \  R  诸位同修!承蒙邀请,今天有缘在昆士兰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与大家谈谈佛法中的“三皈依”。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修学入门之处。在未说三皈之前,首先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 d0 W! h3 {- f1 h9 o2 N* r8 ?& E$ b2 [! f5 n4 r1 P. K) r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为佛法是“宗教”,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宗教,这是变质的佛法。其实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另外一种,变成“学术”了,特别是在日本某些学校、学术团体,佛法变成哲学,这也是变质的佛法。
  w) R' C3 [8 L' p" J, C( y) k+ W& y! A3 V
  一九二三年,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讲,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说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现代人都必须学习的。佛法变质成为宗教与哲学,实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对社会,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 v% e& Q  w

) _* }3 P# V% S2 d5 G5 t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佛法变成“邪教”。诸位如果仔细观察,这对于个人、社会是有害的。另外一种,佛法变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现前社会上时有所闻,这种变质太离谱、太过分了。欧阳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说明。他要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0 I8 V2 ?8 ~1 }+ X/ ~
, d9 B$ {* f) c- z2 j) ?" ]  我们冷静观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学”,从经论上最常见的称呼可以证明。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此种称呼,这是师生的关系。“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 A" o' |+ S- }- l
% \% A* R/ {# V" M" k
  佛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一切众生的无量苦恼,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环境的真相,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许多苦难。若能彻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环境,则其思想见解正确,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佛法教导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在可以为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正是欧阳大师所以说“佛法是一切众生所必须修学的”。! F3 P6 ^/ I/ L8 l; g0 S
& o6 H$ M  V* Y. q2 @
  修学佛法,入门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学佛是从三皈做起,它是学佛人这一生必须遵行的修学总原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时候这种说法,大家不会发生误会,可是佛法自古流传至今,依中国历史所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传,免不了有些不正确的知见掺杂在其中,错解了三皈依的真实义,即中国人常说的“以讹传讹”。( z- ^- P9 C1 [) n
7 n6 B+ S! C( v$ C
  《六祖坛经》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三皈依”,则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使我们联想,早在唐朝时,大概就有很多人误会皈依三宝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误会,六祖又何必用这种说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错会了。一千三百年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产生误会,何况又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讲三皈依,难怪大家错会其义。
8 O% z  L. W% J1 R& @4 @  N( F4 B. I# S2 ~  r
  《坛经》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六祖解释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样教导我们“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7 \  m  a: v1 q/ J- x, P: j, d( m: N; u' ?7 w' Z% A. T. w: O
  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对自己、对眼前的生活环境,确实是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正觉,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讲的“三宝”有很多种说法,皈依觉是“自性三宝”。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学,就是佛门所谓的“外道”。佛家讲外道,不是轻视别人,而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佛法教我们从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内学”,从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错了,一样也得不到,向内求则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不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说得很正确。4 V; `7 i& m1 \* f4 O3 S. z

" s# `% t0 Q' G% n  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处是依靠自性三宝。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可是究竟应如何作法?我们很想回头,很想觉而不迷,却偏偏迷惑颠倒。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中,这种讲法就变成玄谈,变成玄学,而实际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与“觉”的现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样子,“觉”是什么样子,“佛菩萨”与“凡夫”那里不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摸索出一条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处。
- f5 \" U. [1 Z1 f
3 i" O) E9 o6 L) X# z  《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就是现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种种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凡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穿衣、也吃饭、也上班工作、也应酬,这些皆与我们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何在?在他的心清净。事跟我们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他也工作八小时。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生烦恼;他们则是天天生智慧,这就不一样。我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烦恼;他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慧。何以见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证明。他到黄梅见五祖时,曾经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他的心常生智慧,我们的心常生烦恼,这就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之处。
1 ^, R- O! p- u. ~5 D7 s( H' L: m6 ^8 e. c3 _
  智慧怎么生的,烦恼从那里来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烦恼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著,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著,在此处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嗔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轮回心”。六道轮回是这个念头造成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就是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惑颠倒。
; o  N/ d: R% k- V8 M
7 Q0 G6 s  V% t% Y! Y1 [  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回头,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超越世出世间法。永离妄想分别执著,即是真心、佛性。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生活即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3: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到晚应酬还是菩萨行。关键在此,就是将妄念转过来,从观念上回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离念”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里没有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清净。0 w0 s: |3 s  n5 F

% g$ n+ e3 `3 t5 o/ x- n  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他,其他与我不相干。这样,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长,工作就很顺利。一切时一切处,知道长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则任何事都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我们也要学惠能大师,“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 ]9 f! V9 p/ `3 S' ?+ W5 J( j$ C- [
  现在做种种工作皆须思考,这是习气。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若功夫成熟,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现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现前时,还是离不开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时间缩短,尽速将其程度减轻,使智慧渐渐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则智慧完全无法显露,因为妄念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1 \# S! e3 T: X0 x: p
, [% v5 r4 g2 j8 i  若将“觉”与“迷”的样子搞清楚,理论也明白一些,必须认真做,真正下功夫。须学诸佛菩萨运用六根,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音声,练习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时,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真智慧。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修清净心、自性本定。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即是大禅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这是从根本修,是高级的修行方法。8 d5 Y0 c/ @0 Z/ j

2 o. K$ k: Y6 w2 N% O6 z! o  《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对六尘境界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智慧”,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贪嗔痴;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萨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回头,依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此即“皈依佛”。
4 G3 o) B; o" ]/ t/ G) j7 L) r& ?' \4 D6 z' p; a/ G! j6 q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真实智慧现前,思想、见解才是正确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错误的。我们是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来纠正我们错误的见思。经上所说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正知、正见,决定是正确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老实学著怎么做就对了。因此,皈依佛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法”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修学,遵守佛的教诲。( ], B9 `  j! Z' D8 d- D

+ c5 D0 H6 d( c; w  佛的经典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每部经都学习?不需要!佛经是当年佛教导大众的记录。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困难与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下来就成为一部经。可见他是经由佛陀一次的指导,就得利益,就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一部经就够了,这是决定正确的。
! c# c7 L; }& ~( N! L
" O# d4 r; K( l+ @" d. l  现在我们没遇到佛,佛留下这么多经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困难的问题。佛好比是大夫,我们都是病人,遇到大夫为我们诊断用药,真的是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现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处方(经典好比处方)。我们是病人,这处方要是用对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对症,麻烦可就大了。佛法确实如此,经典的理论修行方法若与根机相应,这一生决定成就。若不相应,如同吃错了药,不但这一生救不了,还带来更大的麻烦。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见得?许多学佛的同修,未学佛前还好,学佛以后烦恼更多,愈学麻烦愈多;个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那是药不对症,吃错药了。
( G7 V" S+ }0 r1 e- z' O* G' q9 C. R* r& G4 @" U
  克实而论,“法门”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无能力亦无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遗留一大堆的处方放在这里,却没人指导,这事情麻烦。要是碰碰运气,不太可靠,就像买奖券,想中特奖并不容易,没那么幸运。必须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帮助我们选择法门。然而,当今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认识他。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谦虚,你若问他;他回答“我不会,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修持”。若说“我行,我有智慧,样样都行”,那不是真的。现今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为现代人指示出一条明路,即是《大集经》上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 N. W$ f- k2 P! h& u
2 F( f6 k$ F- q8 {3 m2 M  无论依中国或外国的说法,我们皆是生在末法时期。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决定选修净土,老实念佛,决定成功!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极少的特殊根机,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尝试学禅、学密、或学其他法门。如果觉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v6 {- a  x( ]4 @

! q- C7 o6 c0 x  O3 I0 n  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 m- {+ f$ S# o& S& c* ^. n

- N' ~, V# C% b4 D7 w  净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3: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4 x8 t) h9 I1 _- i: V  a
* J. w+ Y1 J# w: ?4 g3 y* t. H- A! \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著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 O) s) I* y) c4 i" i! I
' w3 k4 Y" x3 D  ~8 r& @+ n; i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个团体和敬的基础。特别是在澳州,这两天我们见到此地政府的两位首长,都很慈悲善良,实在非常难得。他们告诉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异中求同,建立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我们接触,彼此皆有此共识,希望我们在此地能团结发展,真实的基础就是“见和同解”。和合社团的第二个条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别人,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助合作,社会才能和睦相处,才能繁盛,共存共荣。- F: |$ v1 J1 n

" d! ~# Y& O7 P. g; Q* u  佛门六和敬的团体,在所有团体中是最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我们要朝此目标努力。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更要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僧”字含有这层意义。+ O; X. [7 |: T1 j- S
1 Q( F- c$ X* {# B% m& U5 K! u- K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时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就是觉悟,就是正知正见。所以,“觉、正、净”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们的真心本性。) S" \9 e9 @0 U: v) l# i" a, `

7 k+ _1 X6 z  E; n  自古以来,中国佛法有十大宗派,有无量法门。无论宗派法门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归纳为“觉、正、净”三大类。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觉门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称为“觉门”。禅宗以外称“教下”,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皆是从经典入门,即是由“正门”入。用经典的教训、理论与方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净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这是由“净门”入。$ L, |- |9 c$ Z2 s# R

  k$ X+ Z4 _& ~3 P: E  “觉、正、净”三门,“觉门”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由“正门”需要长时间,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依佛的经教,长时间熏习才能契入;虽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时间太长。比较起来,还是“净宗”好,不必上上根机,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在门外看是不一样,进了门就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时,觉正净必同时得到、同时具足。往生净土即是契入佛境,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赞叹的,还是此法高明,因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费很多时间,的确是最殊胜的法门。
7 R; A* k6 t: z$ ~) G- @+ k# L% ?% i* t# U
  《无量寿经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指华严、法华)假此(指无量寿经)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若论真实之利,无有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故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将“如何皈”、“如何依”,为诸位说明清楚。. L3 e5 J1 r7 \; {$ t

1 ?/ E/ C& _6 d* L5 v, k2 V: Z  “自性三宝”之外,尚有“常住三宝”,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形象上的三宝很有用,如果没有三宝形象,今天虽将三宝的大意为大家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楼就忘了,过两天就完全没有了。因此,供养形象三宝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这个用处,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都没有。你以为这样佛菩萨会喜欢你,佛菩萨早就跑了!5 a( {) `' H  ^# y6 ^1 T$ q

5 b8 x6 r. o+ c5 c* i3 j* w  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道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跟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宝”很有必要,它是三宝的形象,但是要有实质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则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晓得如何入门,此即是“传授三皈”,就是将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传授给大家。
. i$ o2 v" p; s! n0 k6 F9 G
! K+ P8 C( s8 a9 {( q: P+ A+ h4 \0 t/ X' T  “三皈”的仪式是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发愿、宣誓,从今而后发心一定要这样做,由一位出家法师为你作见证,证明你确实发过誓,发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仪式简单而隆重。现代有许多很复杂且长时的仪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义,糊里糊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糊里糊涂过日子,这与佛法的教义完全违背。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改变了,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造,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
) z2 J2 f* E' P
+ r; d7 q- f9 v$ Q& H2 j+ ]  三皈依的仪规,我们采用弘一大师从戒经节录的三皈仪式。弘一大师说,世尊当年在世,就是用此仪式为弟子们传授三皈,所以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4 P+ k% ?+ }4 p

' B' @3 O2 ?9 `0 e2 @7 a. U  “皈依佛”,我们落实皈依“阿弥陀佛”。为何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皈依阿弥陀佛,而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正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皈依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6 13: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落实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我们落实皈依“观世音、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僧宝。5 O) G( b5 c0 W% ?( d
. M( v0 y, V6 G9 Y( M
  若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我皈依三宝”。皈依那位法师?“皈依阿弥陀佛大法师,我是弥陀弟子”。谁为你作证明?“净空法师为我作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正确,而不是说我皈依净空法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 A9 c  g- A0 l6 N! D
1 _5 _+ F: C) y. e- v$ g- y  过去我传授三皈时常讲,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团分化了,此种过失很重。若依戒经结罪,这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所以,证明三皈的法师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为我们作证明的。从《坛经》看来,“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误解,此事必须澄清,我们才有一条真正的出路。
' |4 V4 b# j. \; F+ u9 \) _9 I" S( b9 M6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08:51 , Processed in 0.0775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