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W. n, V+ f7 b) ~. r. J$ } C# T) B
5 a7 S' j" @! A; U
●[益西彭措堪布]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 a. V/ R9 U; g1 k$ l' p+ g
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
4 D3 C& b, |$ x0 e; f' G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 i9 m: X3 Q9 W' M
( ~5 ^$ l. K8 m2 [) ]( Q0 P. {
当今时代人们的根机、意乐和烦恼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弘法方式。而圣者法王如意宝弘扬佛法的方式,就是导师佛陀对于这个时代所应采用的弘法方式的最好示范。
7 f# V& l0 K- z- T8 @, a7 l圣者法王如意宝针对不同根机和意乐的众生,示现了不同的弘法方便。比如对具备金刚密法根机的弟子,传授了以光明大圆满为主的殊胜教授。而从推广佛法,普被娑婆世界所有众生的角度而言,则表现为三个弘法要点:即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8 ^3 s7 G0 A/ X! P$ ^: B6 v* r
* z4 N: `* s5 J' R
菩提心为前导 : [; W% f& y9 a: G3 |( A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石,一个修行者,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获得大乘佛法的那些殊胜果位的。藏地、汉地,以及深受汉地佛法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地,自古都盛行大乘佛法。' I. L; ~; I- c1 F" M, g5 d: L' ]1 C
汉地历史上可能是众生根机较高的缘故,弘法的重点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圆顿法门上,虽然也有《劝发菩提心文》那样的弘扬菩提心的论著,但是相比而言,对于世俗菩提心实修的完整教授并不兴盛。现今末法的黑暗越来越浓,众生的根机也越来越浅薄,高深的法门要能浸润众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这一大乘基础法门作为前导。
- r n9 x" y# A* @2 J% v: ^7 U7 a6 U值得庆幸的是,世俗菩提心在藏地拥有极为完整的教授。莲花生大师在伏藏法门中,传下了四无量心法门,阿底峡尊者传下了七重因果法门,寂天菩萨传下了自他相换法门。具体的论典有《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大乘庄严经论》、《普贤上师言教》、《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等。这些殊胜的法门,对菩提心的生起作了切实有效的引导,一直流传至今,并从圣者法王如意宝那里,传到了我们这一代。
5 m b4 K' z' k; Y小乘的修行,是以自相续为中心,是为了断尽自己的我执和业惑;大乘的修行,是以众生为中心,是为了断尽众生的我执和业惑。没有为众生的安乐去用功、去奋斗,换不来大乘的丰硕成果。大家作为大乘的修学者,在修行之初,就应该认识到大乘的这一修学特色,和自己肩上的使命。大家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提升到彻底帮助一切众生这个目标上去。
) ]3 P( R5 H9 f; _$ ?我们为什么观修轮回痛苦?我们为什么观修因果不虚?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离,而更是为了提高自己度化众生的能力,这是大家不能偏离的一个目标。那么现在,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佛法基础,对自己的烦恼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对众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帮助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去实践我们的菩提心的初愿,去尝试和众生交流一些佛法,用最殊胜的佛法甘露尝试去回报一下那些曾经哺育过我们的众生。并且在交流之中,一个人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是教理不够广泛,或是体会不够深入,或是某一方面的烦恼或者习气还依然潜伏在心里。这样就会为接下来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伏,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 k$ [. @- R; |: c& a# W5 _本师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佛法的护持和弘扬的担子就主要落在了每位出家僧尼的肩上。出家僧众受着十方的供奉,不能仅仅以完成早晚课为满足,不能仅仅为了自己而去修学,而应该担当起续佛慧命的使命。弘扬佛法是出家僧人的天职,是传承佛法的根本,是佛陀最愿意我们做的事情。这个功德和意义,是建造形象上的寺院等功德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1 P4 W2 @. ^3 j& w同时,出家僧人也应该注重培养一些根机比较不错,信心比较纯净,对闻思修有一定意乐的居士。因为居士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对生活有非常切身的体会,对于现代人的兴趣和爱好有着直接的了解,如果他们学习到了一定的佛法,那么他们会用人们根机相应的语言和方式去传播佛法,这会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另外,如果能够培养一些具备学修基础的居士,他们一旦出家,就能很快成为弘扬佛法的人才。所以,培养居士就等于是在为培养一批法师做好前期准备。
' P" ~& ]' V4 D' n ; ~# m( f0 K% B9 X6 o9 ]. v2 j
般若为心要
0 H; ~3 `3 }& T9 U! H A- P菩提心是一种坚定的决心,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只要能生起,哪怕是相似的世俗菩提心,修行者的心里也会消除大部分的粗相烦恼,体悟到佛法的清凉甘露。但世俗菩提心毕竟是一种分别心,它无法断尽烦恼障,更无法断尽深层的所知障。因此,圣者法王如意宝一生的弘法中,在培养菩提心的基础上,处处树立以般若为心要的修学理念。
+ L+ E" o- }4 R) h6 ]5 }般若是佛法的精髓,它不但是一种解脱的智慧,也是生活的智慧、修行的智慧。有了般若的眼目,我们对于自身,对于世界,对于轮回,对于解脱,都会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认识,一种洞察到实相之后的超脱,一种对轮回不再畏惧的从容,一种对菩提犹如囊中取物般的自信。
, n/ P- ^- K% \# E# h证悟依赖于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十方三世一切佛陀都是通过彻证般若而获得成就的。文殊智慧尊是诸佛之师,文殊智慧尊左手持着的正是般若经函,右手持着的也是般若宝剑。圣者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示现究竟证悟时,获得的也是文殊智慧尊的加持。乃至一切开悟的圣者,也是因为行持了般若,而能使一切行境均升华为出世间波罗密多,最终现前出法身舍利。般若既是显教的精华,也是密教的精华,新密的心要是无上瑜伽的《文殊真实名经》,旧密的心要是文殊大圆满,两大心要都是以般若为其本体。! n4 ?! v+ K- [ g9 x
弘扬佛法依靠般若的力量。怙主阿弥陀佛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如此殊胜的西方极乐世界,度化十方众生;导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度化刚强难化的众生;上师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在末法时代重树法幢,中兴佛法,都是因为内证了无上深妙的般若智慧。圣者法王如意宝培养的弟子,也正是因为有了般若正见作为心要,而能够继承圣者法王的事业,弘化一方。 o2 g: |/ g3 `2 X- n" g, ]- w
藏传佛教秉承印度中观法脉,历来注重般若法门的弘扬,至今仍然极为兴盛。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光明大圆满智慧中,流露出的众多般若论典,契机契理,为我们的修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自空中观还是他空中观,无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都做了充分的诠释。大家在和汉地道友交流的时候,可以首先采用《四法印》、《抉择二无我》、《醒梦辩论歌》、《净水如意宝》、《中观根本慧论》等等法宝。如果大家对般若正见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我也会陆续给大家传讲《心经》、《金刚经》等佛陀当年直接弘扬般若的殊胜经典。
& D1 W2 E: s" U b: O- m0 d1 B 0 R5 R* J/ x. d: e# @4 M( c: k
净土为归宿
% t! P, E$ X/ |, @' j% y3 V& l'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