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46|回复: 5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6 16: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 X' i, n( s
4 J1 H) {& P& a* D1 B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五页第五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 K6 m" P1 Z) E8 a# Q$ q1 I, R  D
' {- R1 L2 E# T, }/ U: J2 c5 a
  【言华严者。华有结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则托事表彰。所以举华为喻。】7 u8 R' I6 G7 P) y: L! j+ y0 q% o
0 k% Q% F; I  t: o( v% U
  我们就看这一段。‘华严’应该要读作“花严”,这个“华”跟开花那个花是一个意思,也可以读为同音,“严”是庄严。这个注解里面讲得很好,‘华有结实’,就是结果,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如果花开得很好,我们就能够想到果会很圆满,在事上就用它来代表因。所以‘行有感果之能’,用花代表我们的行。行范围非常广大,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心的行,我们讲身口意,这属于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一切造作这叫身业,身语意三业。三业当中是以心为主,可以说语业跟身业是行为,意业染净善恶的念头会表现在身口。身口实在讲是造业的工具,造业的因地心是意,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在修行上,真正能够把意里面不善转变成善,这是功德,而不是在言行上。言行善,心地不善,依旧是造恶,所谓口是心非,这个业还是造得很重。不但在近代,古时候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起来善人,行善,可是他后来的结果跟他所行的恰恰相反,于是就引起世人疑惑,行善不一定得善报,造恶的人也不一定得恶报。其实善恶因果这个道理很深,事也很复杂,不是凡夫粗浅的见识能够体会到的。大概说,行善不能得善报,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因素,第一种是行善的这个人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重,因为他行善,所以他的恶业已经消除很多,还没有消尽,还有余恶,所以他的善报不能现前,余恶要消尽,他作善的果报就现前,这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伪善、假善,不是真的,表面上做出来给人看是善事,心里面充满贪瞋痴慢,是用这个善做幌子欺骗世人,所以他的果报,果报他欺骗不了,果报现前是恶报,不是善报。+ s4 L1 G7 a# n! j$ a" l( ~

( I. s1 x7 d# B. T' l  所以我们看这个事,最上乘的是看他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善,纵然言行不善,他还是得善报。言行不善,譬如责备人、惩罚人,那是为什么?让那个人改过自新,这是好事,不是坏事。父母对儿女的惩罚,这里头有仇恨、有恶意吗?没有,都是教他好。老师在从前体罚学生,体罚里面最常用的,用戒尺打手心,打得很痛,罚跪,不但罚跪,严重的,罚你跪砖头,跪在上面很不舒服。为什么?这叫打记性,“这个地方我挨过打”,他记住了,他不会忘记;“这个地方我罚过跪,我做错了事情,老师罚跪”,他就会记得,记得之后他就不会再犯。所以做老师、做父母的处罚子弟学生,无非都是一个善心,都是一个善念,帮助年轻人,成就年轻人,这不是坏事,这是善事。真正好的学生、好的子弟,明理,从小受过这些教育的,接受处罚,不但没有怨恨,有感恩的心,老师真正爱护你,肯教你,肯帮助你、成就你,这哪里是坏事!所以染净善恶要看念头,要看他用的是什么心,果报不一样。所以佛法用花来代表因行,因地里面你的行为,这是做为比喻,因行善,果就善,因行不善,果就不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绝对没有说是善因得恶果,恶因还得好报的,没有这个事情,这个佛在许多经论里异口同音说“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果报是一丝毫都不爽,这是事实真相。. c3 X" B5 t, T0 w# b  n9 G' ?4 n
8 w4 ]4 e% a+ c. ]5 i( y8 ^* n
  因果这桩事,什么时候有的?我们学佛也常常问,什么时候有因果?因果从哪里起来的?为什么会有因果?因果是自然的法则,没有起因,没有原因,叫法尔如是。要追根究柢问它的起源,我们可以说它跟宇宙同时起来的。为什么?佛法讲依正庄严,依报跟正报,我们现在学的这一段是正报,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为什么会变?佛给我们说了,一念不觉。我们再问,为什么会有一念?为什么会有不觉?佛告诉我们,这一念没有原因、没有理由,为什么?妄念。如果有原因、有理由,这一念就是真的,不能叫妄念。为什么说它做妄念?我们的真心、真如本性从来没有起过念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念头从哪里起来的?念头是妄心起来的,不是真心,但是妄心是依真心起的。怎么依真心起的?一念不觉就是迷,迷了真心,妄心起来了。这个迷的真心就是妄心,在佛法里面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前面学过三细六粗,三细相它的因就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依正两种果报就现前,因果同时现前,为什么?这两种果报为什么现前?因是什么?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是因,依正庄严是果。你看看,因果是跟宇宙同时生起的,但是你要晓得,它也不是真的。佛在大经里面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惠能大师《坛经》里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没有说“本来无一物,因果除外”,没这个说法,因果也包括在其中。我们可以说,很简单的说,只要你有起心动念就有,依报有了,正报有了,因果有了,同时开始。/ M0 O7 r% C: M1 U

0 N/ m  Z, ~4 I" O- i7 ]. M) C  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回事?有什么样的因就现什么样的果,这因果就非常明确。你看看佛在讲十法界,十法界讲第一个因,因缘太复杂、太多了,不是那么单纯。在复杂的因缘里面,哪一个因最重要,佛给我们讲这个,这就好说了。成佛,成佛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平等心,平等心是因,你几时的心真正到平等,那就成佛了。菩萨的因是六度,《华严》讲十度。《华严》无比的殊胜,那就是十度里面还有普贤十愿,文殊跟普贤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体,这是妙不可言,这是《华严》奥旨!一一行门里面,一一行门讲到最微细是起心动念,这一念可不是那么简单,一念里面包含整个宇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一念完全包括了。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知道?不知道就叫做迷,你迷失了自性,如果你不迷,那你就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叫破迷开悟。佛法教人没有别的,就是破迷,悟是本有的,觉悟是本有的,因为你迷了,所以你的自性觉失掉了。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哪一天你回过头来觉悟了,不迷了,你的这个能力完全恢复。( W) ]/ ]7 z* F  w. n
, k4 F: o/ ^" u+ ~7 m" o
  像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6: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是自性,自性里头“本自具足”,这句话是惠能大师讲的。具足什么?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换句话说,自性里头找不到一丝毫的缺陷,所以它是圆满的。真的平等,人人都圆满,一切众生都圆满,诸佛如来,蚊虫蚂蚁它圆不圆满?圆满。蚊虫蚂蚁比我们迷得更深,所以它堕到畜生道,比蚊虫蚂蚁迷得更深的就到饿鬼道、地狱道去了。迷得轻的往上升,迷得重的往下坠,道理在此地,这都是因果。佛在经教里面讲得最多的,举例子也最多的,讲杀盗淫妄。杀生要偿命的,偷盗要还钱的,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你还会做这个事情吗?为什么人敢杀生、敢偷盗?他不知道因果,他不了解因果事实真相,所以他才敢造,他要是知道了,饿死、冻死也不会去偷盗,为什么?饿死、冻死是自己的命,命该如此,我再要去偷盗,想多活几天,那就又造了罪业,来生果报比这一生更苦。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不干了,饿死也好,冻死也好,这个业障消掉了,罪业消掉,来生比这一生更好。为什么更好?不杀生、不偷盗,不怨天、不尤人,这个心好,这个德行好,所以来生肯定比这一生好,绝不会堕三恶道。如果希望多活几天,多过一点好日子,去杀生、去偷盗,来生堕三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离。. c1 g+ J* y' f3 }8 |

7 w# ^9 N6 T4 ?% @  人间很短,地狱、饿鬼的寿命很长,连道教都知道。你看拜祭鬼神为什么选择初一、十五,什么道理?鬼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所以你初一、十五去拜他,正好供养两餐,中午、晚上,他们一天是我们一个月。饿鬼道的寿命多长?也是这么算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些事情,他老人家说,饿鬼道的寿命一般都是千岁。千岁,一个月是我们一天,你换算一下那是多少年?时间太长了,地狱道就更不必说了。地狱道一天,经论里面有很多说法,因为地狱有大地狱、小地狱,不一样,寿命长短不相同。大概寿命最短的,地狱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中国人很自豪,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里不过两天。地狱的寿命多久?地狱寿命真的是万岁万万岁,你敢去吗?你愿意在世间贪这一点小便宜,将来到饿鬼道、地狱道去受罪吗?太不值得了。我忍一忍,决定不杀生、不偷盗,纵然饿死、冻死,来生决定不失人身,为什么?德行好、心好。这种心是菩萨心。为什么说菩萨心?给世间人做个好榜样,饿死、冻死也不侵犯别人,也不会占人一点便宜。人人都存这个心,这个世界上没有竞争的了,世界上没有作恶的了。做这种表现表演,做这种示范,那就是菩萨。你虽然不懂佛法,没学过佛,真正这样做的这个人就是在行菩萨道,所以他的果报非常殊胜。纵然这个人贫贱到极处,那是他过去生中的业报,过去生中的罪业就消尽了,他这一生不造恶,消尽了,起心动念纯净纯善,他来生到哪里去?如果欲念没断,肯定生欲界天;如果对于五欲六尘很淡薄,这个人可能就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他要是遇到佛法他就能证果。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世尊在大乘经上讲得太多了。
4 Y4 z5 p+ E) c8 }. m
" b; m8 S( i8 y; {  华严在哪里?华严就是我们的宇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供佛离不开香花,香代表什么我们要知道,不是佛菩萨喜欢花,你送花给他,他就欢喜,那你就全搞错了。花代表修因,我们供佛一束鲜花,代表什么?代表我自己所修的善行,我把我所修的善行来供养佛菩萨,这就对了,那是一个表示。送很美的花,心里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个花好不好看?不好看,这个花香不香?不香,佛菩萨有没有看见?没看见,要知道!所以供养的东西代表自己的心意,中国谚语所谓“礼轻仁义重”,礼物是代表什么?礼物代表我的仁爱、代表我的义行,它表这个意思的。自己没有礼义、没有爱心、没有义行,义行是什么?他所作所为合情合理合法叫义行。没有义行,他的思想行为都是不如法的、不合理的、不合情的,送什么样的礼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真正学佛,一枝花表自己的行德,我们是以行德来庄严佛果,佛果是什么?佛果是自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应,这叫供养。在这个地方,‘今则托事表彰’,事是什么?事是花,用花来表彰自己的行德,我们真正依教奉行。
" j- M2 F5 c/ a* [% g, W6 T4 h3 N5 w- h. M6 I- j. F$ b( w6 P
  学佛,首先要肯定我们自己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必学,老师一句二句他就大彻大悟,就见性成佛,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在中国惠能大师一流的人物为我们示现的,是上上根人;上中下根人都必须要学习。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为我们示现是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从事教学。学佛从哪里学起?学佛一定是从读诵听教,从这里学起。所以你一定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他做的什么?天天为一切众生表演示范,做出来,这是花。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做真诚的榜样,做觉悟的榜样,做修善积德的榜样。所以佛教化众生,对于下根人教什么?总的教学宗旨、纲要,教他断恶修善,这是下根人,他没有意思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这个觉悟,教他断恶修善。断恶不堕三恶道,修善来生在三善道。中等根性的人悟性强一点,六道太苦了,我不想在六道,我希望来生能脱离六道,那佛就教他破迷开悟。六道从哪来的?迷了,迷失自性,自性才变现出六道;觉悟了,他就能永脱六道轮回,那是上根人。
0 }8 W7 n+ K2 B+ ?' [! }/ A* O3 Q4 l  e0 t. }
  十法界不究竟,为什么?十法界里面虽然证得菩萨、佛的地位,没见性。所以这种佛,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佛,不是真佛,为什么?他的心是阿赖耶,不是真心,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他没有把阿赖耶转变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转变成大圆镜智那就是真佛,那不是假佛,那见性了;他没见性,在凡夫位他是达到最高峰,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六道称为内凡,三界里面欲界之内的,六道是指的这个,六道是内凡;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没有离开十法界,叫外凡。大乘教里面讲内凡、外凡是说这桩事情,换句话说,还是凡夫。见性之后就不是凡夫,大乘教称圣人,凡跟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6: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法界都是凡夫。出离十法界是什么人?《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脱离了,那就是圣人,转凡成圣,这是上根人。世尊教上根人,他聪明,小法他并不羡慕,他要求的是大法。大法在佛法里面叫一乘法,二乘、三乘都是十法界里面的,一乘超越了,永远离开十法界,他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叫做一真法界,那是真正成就。
8 ?; v: {. t8 K. N+ m/ Z( w! i' y. w* j& M" i
  成就之后他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生活状况的描绘,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在《华严经》里,华藏世界,在净土经里面,极乐世界,实际上极乐跟华藏不二。前些年我在新加坡启讲《华严经》,同学们有问我,华藏跟极乐的差别,我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华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新加坡是城市国家,这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这个地区最好、最繁华的一条路,叫乌节路,那就是极乐世界。极乐跟华藏是一不是二,极乐是华藏的精华地区,生到华藏还有没到极乐,生到极乐那就到华藏了,是它最好的一个地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无比的殊胜。生净土比生我们娑婆世界六道里面的兜率天要容易,生兜率天不容易,要修唯心识定。诸位要晓得,弥勒菩萨是唯识专家,法相唯识的祖师,你到他那里去,不修他的课程,你怎么能得生?修这个课程,五重唯识观,它有五个梯次,你一个一个往上修,你才能够生兜率内院,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李老师劝我们这些同学求生西方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有三宝加持,除这一个法门之外,其他任何法门要靠自力。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自己具备的条件是信愿,净土的三个条件是信愿行,自己必须具备的是真信切愿,这个切愿是非常恳切求生极乐世界。真信是没有丝毫怀疑,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对世尊传的净土三经有信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有恳切的愿望。诸位晓得,恳切的愿望必须要把这个世界放下,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丝毫留恋,无论是人,无论是事或者是物,你有一样不能放下,你还舍不得,极乐世界就去不了。- w( o# t2 Z9 a2 M( o  I3 ~

$ t4 C9 q1 k4 j4 O7 A  我在讲这桩事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真的事情。早年,这总是二十年前的事情,过年的时候我在台湾,有个老居士过年的时候来看我,很欢喜告诉我:净公上人,我什么都放下了,求生净土。我说:好!他说:我就是孙子放不下。那就完了,孙子放不下。你看看他心里念的什么?虽然没有天天念着“孙子、孙子”,口里没有念,他心里真有。所以我就教他,你想不想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想,真想去!我说:那你就把阿弥陀佛跟你孙子对换一下,你就肯定去了,要不然你去不了。对这个世间一丝毫都不贪恋,不再沾染,这才叫切愿。具备这两个条件,求生极乐世界决定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它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你到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能不能往生是在信愿。这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诸位去读你就知道了。所以不能有丝毫贪恋,要真的能放下,真的能舍得,于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丝毫都不能够沾染。这个放下值得,到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我们用现代的话,我们不说往生,往生是古人讲的,我们现在叫移民,从我们这个地球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移民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信愿。所以真信切愿,老实念佛。
( L6 _3 Y' F# [" J9 E* L- W8 u. `* {5 r4 R& S
  要不要听经?要,这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师不提倡听经。诸位要知道,他那个时代可以,可以不需要听经,只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决定往生。现在为什么加上听经?不听经你的信愿行都有疑问,都保不住,外面境界一诱惑,你全动摇了,所以要听经。听经就是亲近佛菩萨,每天跟佛菩萨在一起,每天听佛菩萨的教训,听佛菩萨提醒我们,我们不至于在这个花花世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我们才会有成就,为这个理由我们要天天听经。这也不是随便说的,我学佛五十八年的经验,经验之谈。我这五十八年能保住,没有迷失方向,没有迷失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精进,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没有一天缺课,天天干。天天没有离开佛菩萨,我们才能够把这个世间,我们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够顿舍,不能够一下放下,我们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愈放就愈自在,愈放信心就愈坚定,求愿往生的信念就愈强烈,佛号才有相应。
: B: J' x/ O" g2 z5 X' {, G) k/ F- L7 s* \2 Z! |, [% a* q6 M, ]
  如果说是三个月不念经、不念佛,肯定跟社会大众一样,马上就被污染了。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冶炉一样,你在这里面不被污染,那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如果不是佛菩萨,不是圣人再来,没有不被污染的道理。我们能够侥幸,没有迷失,天天靠经教。所以我觉得经教很管用,如果每天没有听经这个方法,不太容易保得住。听经要听多少时间?我跟东天目山的同学说,跟庐江实际禅寺的同学们讲,每天不能少过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四个小时有佛菩萨的教诲,还有二十个小时社会这一切染污在你面前围绕,你没有四个小时的经教你敌不过二十个小时,你肯定受它干扰,一受干扰你就退转,你就变心,你就迷失方向,你说这多可怕。! B/ R# |7 L( `- x4 ?# n
2 ?" D% k- J* t/ U
  所以今天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在佛门里面供花,供花是什么意思,供花是一个事相,代表的是什么?代表是自己的心行与性德相应,这是花,与性德相违背那就错了。所以前面讲“广修万行称理成德”,称理才是花,才是真正的庄严。德,我们先说最低的,最低跟最高是一不是二,在佛门里面讲,十善业道,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德行里面来讲,四维八德。礼义廉耻是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八德。中国人千万年来接受老祖宗世代相传,传什么?就传这个。人人都能够学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个教诲经过了决定不止五千年,五千年是有文字记载,五千年以前文字没有发明,我们相信远古没有文字之前,这个八德四维就已经形成。孔夫子一生的成就,他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要重视。《论语》里面,他老人家自己说的,“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充满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丝毫怀疑,欢喜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自己一生述而不作,都是讲祖宗的教诲、祖宗的德行、祖宗的成就,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现在人喜欢创新,孔老夫子守旧,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广修万行称理成德,被后人尊称为集大成者至圣先师,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我们应当要学习。创新不好吗?实在讲,你所创新的可能完全违背了性德,那你不是称理成德,完全跟这个是相反的。相应的是三昧,不相应的是邪思、是乱想。邪思乱想,我们中国人讲胡思乱想,成就什么?成灾难,它成的是灾祸,不是德。我们不能够不冷静,不能够不谨慎去思惟、去探讨,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的有所成就。只要我们不离开大乘,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只要我们不离开净土,我们这一生就决定有成就。这个字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看第二个字:
. s" ^; p  h  z8 k6 W9 F
1 t4 s0 I! U6 \! ?1 C  【严者。行成果满契理称真。性相两亡。能所俱绝。显焕炳着。故名严也。】9 e& ?, l/ p* K4 A( \% \
) `: t- w9 g# j0 H" m; ]
  ‘严’是庄严,庄严就是美好,我们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用来形容这个“严”字非常恰当,严就是真善美慧,不但是真善美,充满了智慧。这个‘行’,前面花是代表行,德行。我们的老祖宗教给我们怎样修行,佛门里面讲修行,在从前,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学术里面叫修身。民国初年小学课本里面有这一门课叫“修身”,抗战期间好像就没有了。抗战开始的时候是民国二十六年,好像就是从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这之前有修身这门课,在这之后变了,改成“公民”,不叫修身,改成公民。修身好,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它这个影响力,满清亡了之后还影响了二十五年,到第二十六年的时候改掉了,改成公民,公民没有修身好。在佛法里面讲修行,修行的意思比修身更好,修身只着重身,举止要端庄,要合理、如理,但是行的意思比身广。为什么行?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所以修行包括身语意都在其中。但是修身,当然内容也包括这三个,没有那么明显。修行依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五伦、五常、八德,真的很简单。五伦是讲关系,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觉悟、看破,明了关系是看破,看破是什么?这个事实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这什么?这是道,看破就是你见道了。佛门里头有见道位,见道而后才能够修道,修道以后才能够证道,这是自然的次第,循序渐进。
" l2 E$ T+ q7 M  S. }9 L
! S, W- G" w. N& q6 {3 A' A1 c  中国古人从小就教你明白这些关系,在没有明白之前先让你看、让你接触,这就是小孩的教育。中国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育,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正,要端庄,为什么?会影响胎儿。起心动念会影响,你的念头都是善的,都是清净的,这小孩将来健康,将来充满智慧;如果你起心动念是不善的,心浮气躁的,这会影响小孩的聪明智慧,他聪明智慧就很差,他就会胡思乱想。现在人知道这个真相的确实不多。小孩一生下来,他张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了,也就是他已经在学习。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长辈、大人在他的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端庄,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不能让他听到负面的,也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负面的。他所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伦理道德,这叫扎根教育,根深蒂固。这个小孩学了三年一千天,这一千天,根深蒂固。所以中国古谚语里面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这是基础教育扎得稳,这都属于家庭教育,在古时候非常重视。
; z1 R9 C/ m6 t
" h, g; W" n+ {  上学之后老师教他,就开始讲伦理道德的故事,让他渐渐了解。伦理是道,所谓道是自然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不是人制作的,它是自然的。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传统的这些圣贤教导我们就这五伦,这是道。明了关系之后,怎样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就是德,随顺是德。这个德有个根,根是什么?根是父子有亲,就是父母对儿女那种亲爱,儿女对父母的亲爱,这不是人教的,是自然的,这是自性,他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德,大德!所以圣人晓得,这个德行好,如何能把它保持,一生都不改变,于是教育这个念头从这里兴起来的。为什么要教?教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这种亲爱永恒不变,所有的德行都是从这种亲爱演变而成的。这是万德的核心,万德之本就是父子有亲,这要靠教育。教育第二个目的是把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你爱你的兄弟、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朋友,再扩大到爱社会、爱国家。你看《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都是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渐渐扩大。中国五千年的教育是什么?爱的教育。所以这个民族是个和平的民族,是个团结的民族,是一家人的民族。
; \! q9 A1 l& Z# w# a2 A9 c4 {  H
* ~2 U, {. ^9 V  r- C4 o  中国人常常自己说炎黄世胄,炎是炎帝(神农氏),黄是黄帝,炎黄的子孙。真的吗?真的,我很相信,没有怀疑。《百家姓》里面的四百多个姓氏肯定是黄帝子孙。黄帝去我们四千五百多年,往上面再推,有神农氏、有伏羲氏,神农、伏羲大概有一千年。那时候没有文字,所以是传说,从黄帝发明了文字就有记载。中国有记载的,这是真正可信的,有四千五百年。所以这是德,有道、有德。再扩充,扩充以后成为八个德目。八德有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第一个说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两个说法都好。第一个说法是古时候说的,第二个说法是近代的,我们除掉里面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就晓得中国世世代代用什么来普及到全民教育,就这十二个字。过去学校少,所以不识字的人多,但是虽不识字,他受过教育,他懂得做人,也就是说五伦八德他从小就学会了,不认识字他也能做到。不认识字他的心地清净,思想纯正,言行与道德统统相应,所以社会安定,人与人相处和睦。从小就学会谦虚,学会尊敬别人,这与大乘佛法完全相应。0 p2 g2 ^5 F, r

; T  |8 Z/ \* ?2 d- D$ q+ ~* k( F  学佛的人,你看普贤十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就是自己谦虚,能尊重别人,这是首先要学的。现在人不懂得,自己有一点点长处,跟外国人学,学什么?值得骄傲,有一点点长处就值得骄傲,这不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会骄傲的。你看《论语》,孔子所说的,他说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子一生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说这个人他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使骄且吝”,这个人傲慢,这个人吝啬,这个吝啬最重要是吝法,他有才华,他不愿意教人,“其余则不足观也”,那这个人就不必说了。在佛法里面,骄慢是根本烦恼,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无论他修得怎么好,他瞧不起别人,他还嫉妒别人,这就完了,那全是假的。古谚语里头也说得很好,“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愈是有道德,愈有学问,愈谦虚,愈显得心平气和,不会激动,不会冲动,无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一个平常心,这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保持着,心地清净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是真正的有道,真正修德,这是真正的庄严。( y4 Y. x1 \% u" n" W! A
" I' s5 i/ i# _
  “行成果满”,这不是凡人。十法界里面顶端的是佛,他也不能讲行成果满,为什么?他阿赖耶还没有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怎么转法?没法子转。转八识成四智,经上讲得很好,六七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八是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上转的。换句话说,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转了,第八识自然就转成大圆镜,前五识也自然就转成成所作。所以真正用功用在哪里?用在转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着,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不但分别执着没有了,分别执着的习气也没有了。功夫再往上提升,无明就断了,无始无明就断了。无始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土现前,这时候才叫行成果满。
/ x+ G3 [* o# m- l7 T* I' w
6 q* R3 ]4 a0 P/ H  ‘契理称真’,理跟真都是讲自性,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行成果满。我们要常常想到,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烦恼,自性里头没有的。我们现在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先从放下执着做起,于一切世出世间法不再执着。果真把执着放下了,执着真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到哪里去?到声闻法界去,就到四圣,你已经转凡成圣,小圣,阿罗汉,你证得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开始证得第一个位次正觉。然后再把分别放下,阿罗汉没有执着,有执着的习气,执着的习气断掉他就升级,他是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执着的习气没有,他有分别,他在这个位次当中,他把分别放下,于一切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他马上升级,他升到菩萨。菩萨没有分别,有分别的习气,习气难断,在菩萨果位上把分别习气也断了,他又升级了,他就升到佛,四圣法界最高的法界,他就升到佛。但是佛怎么样?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始无明,他还有这个东西在。在这个位置上加功用行,能于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行了,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破了,十法界没有了,永远脱离十法界,这叫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那个佛是相似即佛,因为他还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不是真佛。' H5 p) j7 g3 u2 w" F
1 I+ a& Z0 v1 s) e6 ?7 u9 s
  起心动念放下,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佛,这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华严经》上讲,他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无明破了。无明虽然破了,诸位要知道,无明习气没断。习气怎么断法?没法子断,你要想断这个习气你就又有分别执着,那你就往下堕落。所以初住以上断习气叫无功用道,就是对于无始无明的习气也不起心不动念,任运自然,自自然然它会断掉,只要时间久了自然就断掉。古大德有所谓此处用不得力,就是指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断无明习气不能用力,你只要起心动念就坏了,不能起心、不能动念,让它自然消失掉。古人的比喻说得好,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里面装酒的,把酒倒干了,擦干净了,确实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味道就是比喻习气。你能不能把那个习气弄掉?弄不掉,只有把瓶子打开,放在那里半年、一年,再去闻闻,没有了,那断干净了。
! P6 Q0 s1 E0 U( \5 G# A0 ?- L! b. }- s& @
  所以习气有浓有淡,世尊教学方便起见,把它说做四十一个等级,叫四十一品无明。初住菩萨破一品,这一品无明破掉了,诸位想想,起心动念也没有了,分别执着当然没有,他跟一切诸佛平不平等?完全平等。习气不妨碍,不妨碍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也就是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这时候现前了,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统统可以现前,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去应,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诸佛如来,诸佛如来那个“诸”字就是指这四十一个位次,法身大士,也叫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注《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如来就是讲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说得好。他什么身相都能现,众生有感他就应。他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如果有起心动念他就退转,他就掉到十法界里去;如果有分别执着,他就掉到六道轮回里去,没有这回事情。释迦牟尼佛应化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世间的寿命八十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没有起心动念,天天出去托钵,穿衣吃饭,许多人向他请教,他来讲解都没有起心动念?真的,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是凡夫,那就不是佛,不是法身菩萨。
& `8 p+ E% ^0 U/ t' W
5 J; W% n& L. t' s2 w# @  应化在人间,说老实话,阿罗汉就有能力应化,但是阿罗汉起心动念,辟支佛起心动念,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都有起心动念,初住以上这些法身大士绝对不会起心动念,这个我们要知道。他跟我们不同的地方,他没有生死,我们凡夫有生死,他没有生死,他的生灭是示现的,众生有缘,他就现前,众生没有缘,他就消失,就没有了。怎么来怎么去的?楞严会上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意思讲得很深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6: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事实真相,决定不是假的。我们在最近这些年来,到日本去开会,在东京去参观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我看了之后,这个实验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把《楞严经》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明白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体会到了,一点都不错。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真的是这样的,跟四圣法界不一样。这是讲行成果满。! b3 i( {5 g+ @3 |7 U4 V
7 `) X5 c# N* p/ C5 j
  后面这四句是对他们应化在十法界的真相说出来了,‘性相两亡,能所俱绝’,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性”就是前面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相”就是现象。诸位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实报庄严土,为什么?实报庄严土是起心动念现出来的,实报庄严土它存在。我们在《华严》里面学过,初住菩萨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他生实报庄严土,什么原因?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起心动念的习气要什么时候才能断得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大阿僧祇劫就没有了,这个习气就没有了。好像酒瓶一样,放了三百六十天,闻闻看,没有了。无明习气断了,告诉诸位,实报庄严土没有了,没有了剩下什么?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就是“性相两亡,能所俱绝”,能是能生,所是所生,能生是阿赖耶,所生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能所统统不可得。虽不可得,这是我们讲究竟圆满的佛果,没有形相,他在常寂光里头。我们问常寂光还现不现相?现相。为什么会现相?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那个感就像电磁波一样,电磁波对着他的时候他会有反应,还是一样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像这些法身大士,他虽然是不起心不动念,但是他那个无始无明的习气,那个习气还是极其微细的波动,跟常寂光土的究竟圆满佛还是起感应道交。所以,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实报庄严土有生没有灭,十法界里面依正庄严是有生有灭,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那是报身,报身是有生没有灭。所以喜欢长生的,喜欢无量寿的,那些人全都住在实报庄严土,真正的无量寿,这不是假的。
% d5 l+ g# B8 o; I9 W" s$ @( z* b4 ^+ P0 d5 |* w7 q& a" O/ l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确实很幸运,能把宇宙的奥秘我们发现了,我们能搞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是容易事情,这在佛家叫解悟。解悟靠什么?真的是靠五十八年天天在经教里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渐渐明白了。诸位听我讲《华严》也讲了不少年,我从民国六十年第一次讲《华严经》,这么多年来,如果诸位听听录相带,听听录音带,你就会发现,我年年讲的不一样,细听,月月讲的不一样。不是我知道不讲,那叫吝法,我讲是和盘托出,我知道的统统讲出来。性相理事因果,无论是理论、是事相,都没有边际,你能够深入,能够契入境界,法喜充满,真的是常生欢喜心,愈学愈欢喜。从解悟之后,那我们今天的功夫是放下,放下之后慢慢就证悟了。放下,要知道,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妄尽还源了。所以,在常寂光里面还是‘显焕炳着’,也就是说十法界所有的众生有感,他一定有应。为什么?能大师明心见性了,他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他第三句说的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显焕炳着”,这是真正庄严。庄严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叫庄严,那你迷了,哪来的严,悟了才叫严。这底下几句话说得好:& O# x9 z  s9 K6 v: b

. O. i8 d. F6 v5 ]! t  【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
( F* ~. q6 i9 Q* J; C' \* V" n3 ]
  这两句话说得非常之好,这就是说:不是真流之行,你没办法契入真性。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告诉我们,要真干!真干,怎么真干?真放下,真听话,依教修行。我们要学佛,学佛从哪里入门?从学习经教入门。我们学经教几十年,为什么入不了门?不是入不了门,是因为你有障碍,什么障碍?心浮气躁。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障碍我们入门。想想我们有没有?有,诸佛如来天天给你讲经说法,你也入不了门,但是有好处,你会入门,如果说天天亲近,锲而不舍,长时间薰修,你的烦恼习气薄了,你就有机会入门。所以修行,寿命很重要,我小时候很多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如果我四十五岁那一年死了,这个解悟就没有了,哪有今天这个境界!寿命我是没求,是修得的。这个修得的,甘珠活佛还特别提醒我,我们也是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他大我十几岁,至少也是大我十五岁的样子,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那时候大概四十五岁的样子,差不多四十多岁,大我将近二十岁。蒋经国先生就任第六任总统的时候,中国佛教会办了一个庆祝,仁王护国法会,我在那个会上碰到甘珠活佛,我们那时候也有好久没见面,看到我很欢喜,特别叫我坐到他旁边,跟我说,他说:你这么多年讲经说法,功德很大。他说:平常我们都在背后笑你。我说:笑什么?笑你人很聪明,可惜命很薄,短命,很苦,命里没有财富,贫贱的命,你这几年修得很好。我说:这个没有关系,这个可以当面说。我说:我都知道,很多人给我算命,命里没有财库,没有财库就是贫穷,没有官印,没有官印就是不能做主管,无论干什么都是听别人指使的,自己做不了主,我很清楚,这个我都知道。他说:你现在不一样了,你这几年讲经,你将来的寿命很长,财富很多,这是你修得来的。这什么?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愈修愈多。财从哪里来?财布施,聪明智慧从哪里来?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所以我一接触佛法大概半年我就吃长素,吃素是无畏布施,不跟众生结冤仇,不再杀生了。以前吃肉,现在知道,忏悔,我就参加放生,学佛的早年我放生很多。所以,修来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 h2 h! Q; ]- w, Y: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1 04:50 , Processed in 0.0907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