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8 2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却仍我见深固,故必觉察而后能以离苦得乐。& B# k, D7 u. u9 ~( @5 ^: j
次言宇宙观:宇宙环境,因有法执起所知障之故,遂获如是之坏环境。何者?万事万物, 森罗万象H17,而恶者难以遣离,如贫贱为人所恶,遣之不去。而好者难求得, 如 富贵为人所好,非求可得。虽勉强而得,亦容易逝去;例如秦始皇并吞六国,何其不易争得 天下,却转眼成空。此应知之一。再者,人情事理,千变万化;动植矿物,本皆吾之环境, 而人尤其密切。却是人情多异,俗云:人心不同如其面。而人事亦多变异,今日仇家,乃是 昨日之刎颈。其中道理则多奥秘难了,故中庸云:极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此应知 之二。须知,环境虽恶浊不堪,一般人依旧迷恋不舍,譬如蛆之趋粪,故必觉悟,而后方能 破迷启悟。! S, E6 b [2 o L) y' d6 \
丙、宇宙人生范围) }( I9 `. u: Y6 s& ?! A9 L
上面所列人生宇宙H18观事,但就二障所障者,举一二耳。 此固亦佛之所觉,除 此之外;乃至空间十方H19,时间三际H20,推之无尽澈之无穷,无 不一一悉见悉知。
# r' Q( I' G- D, R 佛之所觉,须如此大者,以佛度众生,而十方三世皆有众生,且各居环境;若有一事不知 ,一生不度,则觉行不满。% I, i) z3 J0 `1 C9 I Q
佛之所觉,能如此大者,以吾人心性无外故;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 “虚空在吾人心内,如片云点太清里”,可见心性尽虚空遍法界。佛已断尽无明,澈见本来 ,开一切种智,故无一事不知,无一事不办;是为真能支配人生宇宙之大自在者。今者,苟 对人言,有欲办全球之事者,则必以为虚夸其志;然相较於佛,其志又何其小哉!
% @% ?, f, O" G* k( F( r 【注解】4 J8 k2 T9 }# e& R" Y1 z% ~' w
*.佛:佛陀之略。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 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 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圆满名为佛。自觉者,简於凡夫; 觉他者,简於二乘;觉行圆满,简异於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 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圆满故也。3 P- [3 N: {6 o, m9 w! V2 B4 J1 B
*/智:於事理决断也。( D9 O$ ?, b$ z5 ]0 Q
*0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 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O% C2 B. M* S. u, H; u *1法:为通於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 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 事物其知者,道理其悟者,皆悉为法也。又法者,兼摄有体,无体,该尽一切法也。- v2 b; f6 p0 z0 c% t: N6 j
*2空相: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所生之法,无 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又真空之体相,名为空相。1 K: l0 N3 m# y+ E( F9 }, C" n
*3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 法者。0 Z& {& [0 i. t1 r
*4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 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 R7 W; {# a+ F *5别相:事事物物各别之相也。
1 {+ ?: e& Z* h/ ~2 @ *6烦恼障:二障之一。对於所知障而言。百 二 十八之根本烦恼(即见思惑也)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1 (圣道),故名为烦恼障。由我执而生。
& u) W6 W" n) X( f7 G H10所知障:贪、睼、痴等 诸惑, 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又云智障。由法执而生。5 Z0 k' l: F: Q9 H: J
H11烦恼:贪、睼、痴、慢、 疑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
4 c* l9 E7 I& F1 g j/ z8 `- ~; z H12苦:逼恼身心之谓也。
8 `5 p9 C$ I" V, A9 ^+ h- N# p H13缚: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使得自在, 故曰缚。
4 b' w3 q' X7 ^, ] H14平等:对差别而言。无高下浅深等 之别曰平等。) I8 t. K6 o* M6 M( u$ q4 F
H15苦因:苦之业因。所为一切皆是苦因。 " ?" x; E! [# G: x \
H16业:造作之义。7 z/ g% n2 }7 d: p; S
H17森罗万象:谓宇宙间存在之各种现象 ,森然罗列於前也。% q1 b* R2 J0 Y2 [
H18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 往古来今谓之宙。宇为空间之义,宙为时间之义。
. H9 _3 C% t6 y1 }* _( F1 C9 W H19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上、下谓为十方。5 Y, J5 R8 T5 Y+ P3 F5 e
H20三际:犹言三世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 c4 Z8 g! \) G+ C
【佛学讲座第二讲】
" n8 r9 X5 g' `2 Q. L# i0 N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z& y) J Y) }2 W5 L# |
佛义既明,求觉之心,不免油然生起。可惜,佛经三 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大正藏即有 七千余卷,续藏亦有九千余卷,且深赜难了,以致初学茫无头绪,往往望而却步。此因不 懂研学先后之故也。' a) i9 q6 N: v! n5 x* r5 O# F
甲、佛学难解$ x0 L2 Z3 @% Q% @( P
佛学*.深广,因所公认。然非佛学故弄玄虚,而唱高调。原来佛学本 身,即是复杂之宇 宙,与复杂之人生。此在世间一般之科哲、宗教、学术等,只是作虚妄分别,皆不能以澈底 。唯佛以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又称“大圆镜智”)圆澈照见,故能无一物不知,无一事不晓 。然后用文字般若(语言文字)演说宇宙状况、人生实际,来觉悟一切众生。但是,内容复杂 则必言语难说,说既难说,听必难解,这是自然的道理。
, x! U+ I; w) J+ d2 Z% D0 q" s 所幸者,凡事皆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乃学佛之次第,不外“信解行证”四大纲 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信*/是信乐佛所说法,亦即相信经上之言;解*0则了解佛 法内涵义理;行是依所理解,实地修行;证则证得各种果位。或问:何不先解后信,却来先 信后解呢?这是因为佛法深广无边,如果先解而后信,则恐无学佛之期。故使先信而作随分 解,如此自然愈解而愈信,愈信而愈解,而行亦弥坚,证亦弥速矣。此四大纲宗,各有方便 ,而行证在后,尚非初学所急,初学之急,在於信解,遂为明“信解”的方便*1。+ h1 d+ V! ? D& l3 P
方便者何?曰信依总相、解从别相。信依总相者,佛既是大觉悟者,故凡佛所说,皆为觉 悟之语(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非似是而非 ,颠倒迷惑之言,故当一一相信不疑。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智度论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可见信之重要。若是学佛,而妄改经典,呵佛骂祖 ,则知其人信门尚未得入,遑论解与行证矣。复次,解从别相者,佛分析宇宙人生事物,似 是千头万绪,其实总离不开几个方面。若是研究佛学之前,能先略知这几个方面,自得提纲 挈领之便,可免望洋兴叹之憾,入海算沙之诮矣。下且归纳为若干组,依次来略述这几个方 面。/ B* |, s6 Y4 L
乙、诸法三分
# h3 Z3 [" x1 m0 V 第一组:诸法三分——体*2、相*3、用*4。
- i( c5 \( I$ ~% K! g% p; @ 当知,一切万法(万法泛指一切大小事物。“法”字, |
|